榆林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2020-09-29张辉,李娜
张 辉,李 娜
(1.榆林学院 政法学院;2.榆林学院 文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市场为导向,以中小企业为载体,依靠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借以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形成竞争优势[1]。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通过关联产业的集聚实现资源整合,形成企业联动效应,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榆林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背景分析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旅游文化产业兼具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特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2]。文化与旅游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旅游目的地挖掘竞争优势,打造优势品牌,形成持久的旅游生命周期。榆林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为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旅游文化资源的多样性是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
榆林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区域内旅游文化资源赋存丰富、种类繁多。黄河从这里曲折,长城从这里蜿蜒,“南土北沙”的独特地貌造就了特色鲜明的黄土文化和草地文化;明长城和脚下的二十四堡是长城文化和边塞文化的依托;素有“小北京”之称的榆林古城是北方四合院文化的代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从这里走过,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豪放的信天游与温婉的榆林小曲,细致的剪纸与粗犷的石雕,黄土窑洞与柳耙庵子,精致的豆腐宴和大铁锅炖羊肉,儒道释具存的宗教场所等等共同构成了榆林生动活泼的特色民俗文化。此外,有“中国文明的前夜”之称的石峁遗址的发现更是将榆林的历史文化向前推进到4000年前。这些共同构成了榆林多姿多彩旅游文化资源,成为榆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成为榆林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
(二)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是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推力
“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作为朝阳行业的“文旅产业”已经从以“景点旅游”为主的“小旅游”时代进入到“全域资源、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时代。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周末、节假日的户外休闲比重逐渐增加,休闲空间不断扩大、休闲活动日趋丰富,假日旅游休闲持续稳定增长。春节、清明、“五一”、端午等小长假期间,国内旅游总人数明显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出入境旅游总人数3.0亿人次,同比增长3.1%。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的背景之下,2019年榆林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935.23万人次,同比增长13.9%,旅游收入276.57亿元,增长8.9%。旺盛的旅游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以“旅游+”发展模式,使得“旅游文化”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3]。
(三)积极利好的政策环境是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动力
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创新文化旅游产品。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首次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从行业规划变成国家规划。2017年《“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7〕245号)文件通过多项并举逐步改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保护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缓解旅游产业和服务供给的总量及结构性矛盾。2017年文化部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要求文化与旅游双向深度融合,促进休闲娱乐消费的作用更加明显,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和品牌,鼓励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水平,支持开发文化旅游综合体,推进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陕西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创新、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途径,要大力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吸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紧密融合,共同发展。《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年)》提出,促进旅游与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榆林市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推动“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旅游与相关资源统筹开发,实现文旅融合,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一系列的“旅游文化+”发展的利好政策为榆林旅游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榆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榆林市地处陕西北部,陕北之北,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境内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组合度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榆林旅游文化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在资金投入、规划编制、项目建设、服务提升等方面逐步加大力度。旅游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景区景点、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逐步完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明显提升,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了稳步提升。2018年《榆林市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榆林旅游文化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对榆林而言,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不仅是加快对外开放的一条捷径,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实现富民强市的现实需要。
当前,榆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下:如表1所示,在旅游接待人数方面:2012年旅游接待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出现大跃步的同比增长,从2013年开始趋于稳定,旅游接待人数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在旅游收入方面:2012年之前旅游收入不足30亿元,在全年生产总值中占比仅1个百分点;2015年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在全年生产总值中占比4.10%;2016年后进入稳步增长期,同比增长率超过30%,在全年生产总值中占比突破5个点。
表1 榆林市2010~2019年旅游信息汇总表
如表2所示,在旅行社建设方面:2013年以前,旅行社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处于发展缓慢阶段;2013年开始,旅行社数量出现大幅度增长,2014年开始统计数据趋于精确化,旅行社、旅行社分社、旅行社网点建设进行区分统计;截止2019年,旅行社总社的数量区域稳点,旅行社分社的数量较2014年增长了近一倍,旅行社网点的数量增长了近6倍,旅行社网点的建设发展迅速。
在星级酒店建设方面:榆林星级酒店发展较为稳定,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和二星级酒店的总体数量一直维持在30左右,其中,五星级和四星级酒店的数量分别为1和3,且多年保持不变;三星级和二星级酒店的数量每年略有浮动。数据表明,榆林星级酒店高等级酒店的数量明显偏少,这与榆林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是不符的,反应出榆林星级酒店建设的力度不够,榆林星级酒店建设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A级景区建设方面:2014年之前无旅游景区等级评定,统计数据仅为出售门票景点数量;2014年首次获评3A级景区,2015年首次获评4A级景区,2016年开始A级景区稳步发展,3A级景区数量的涨势较好。榆林A级景区建设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发展阶段,其中5A级景区尚且缺位,4A级景区出现减少,这就反应出榆林在高等级A级景区建设方面的力度不够,与国内其他5A级景区的差距较大;
在公共文化产业建设方面:①影剧院建设方面:2015年之前,影剧院数量恒定不变,2017年进入大规模增长阶段;②博物馆、纪念馆建设:2012年之前仅为个位数,2012年开始进入一个稳定增长阶段,平均每年有1~2个数量的增长。③其他公共文化产业个体发展变化不大。
表2 榆林市2010~2019年旅游文化单体信息
由此可见,榆林市旅游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近年来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相关单体数量不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尚未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与国内高级别的旅游文化产业单体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空间巨大。
三、榆林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薄弱,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榆林市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主体的产业发展结构,经济发展迅猛。2019年榆林GDP高达4136.28亿元,排名全国前54强。2019年华顿经济研究院编制的“2019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发布,陕西省共有3城市上榜,其中榆林排名74位。榆林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提升,一方面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周边延安、鄂尔多斯等市比较,榆林市旅游文化产业表现出发展起步晚、旅游收入在全年生产总值中占比较小等特点,具体包括旅游产业发展较缓,旅行社、星级酒店、A级景区等建设缓慢,2014年开始进入发展阶段,2016年发展速度渐快;文化产业除博物馆建设力度较大外,其他图书馆、文化站等建设力度不大。2019年榆林市人民政府认定的首批15个“榆林市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涉及旅游文化领域的特色产业集群有绥德县四十里铺镇石雕产业集群和吴堡县挂面产业集群(依托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其他特色产业集群主要涉及能化领域和农产品领域。与产业集群化特征日趋明显的特征相比,旅游文化产业由于发展较慢,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集群效应尚不明显,产业集群化仍待进一步加强。
(二)产业集群核心尚未形成,产业链条不完整
旅游文化的核心行业构成了旅游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层,是旅游文化产业集群机能的体现[4]。大型核心企业作为产业集群的龙头,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而榆林市域内各旅游文化企业规模不大,大型企业较少,缺乏具有鲜明品牌形象的大型核心企业,无法形成产业集群中的核心效应;旅游文化产业链条较长,涉及范围广,包含游、住、行、食、购、娱、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各领域。榆林旅游文化产业集聚产业链条横向发展明显,纵向延伸不够,尤其是中下游企业较多,上游企业缺乏,产业链条在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方面仍有待完善;旅游文化产业集群是一种崭新的经营组织形式[5],也是一种崭新的经营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分散经营组织模式,倡导“共赢”的经营理念。榆林旅游文化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仍然坚持独立的经营管理模式,坚持“同行是冤家”的经营理念,在经营组织过程中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缺乏联系,尚未形成行业内部的协调互助机制。榆林旅游文化产业集群核心尚未形成,产业链条不完整,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榆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区域内实现资源整合,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三)产业集群品牌意识淡薄,营销宣传力度不够
榆林作为西部地区内陆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在陕西省乃至全国旅游排名中靠后,与榆林经济发展中树立的“能源之都”的城市形象相比,其旅游形象不够鲜明。榆林旅游发展较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重接待、轻形象”[6]的现象,重视景区景点建设和活动打造,对于品牌形象的重视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低、品牌质量不佳、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旅游推介活动形式陈旧,促销方式单一,主要通过新闻发布会、产品交流会、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旅游产品陈旧、旅游宣传缺乏创新,旅游产业集群化品牌塑造有待提升。
四、榆林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夯实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基础,强化产业集聚效应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榆林旅游发展关键性的一年,榆林市“十三五规划”中将文化旅游业作为三大“接续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这一年榆林提出了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线,推进全域旅游、依法治旅和重大项目建设,盘活地接旅游市场,扩大“丝路驼城·多娇榆林”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的整体发展思路。同时陆续打造了“清爽榆林”沙地旅游避暑周和“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节庆旅游代表性的品牌。2018年召开全市旅游产业大会暨全域旅游工作会,出台了《榆林市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以举办重大节庆活动为依托,将文化和旅游充分融合,带动全市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目标。通过以旅游“一业兴”推动经济社会“百业旺”,引领和支撑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发展目标。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和措施不仅明确了榆林文化旅游的产业地位,同时也为榆林旅游发展采取了积极可行的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榆林旅游文化的发展,夯实了榆林旅游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进一步促进了榆林旅游文化的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培育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推动产业链条双向延伸
大力培育榆林旅游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核心行业在产业集群中具有引领作用[7],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作为旅游文化产业的核心行业,在产业集群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核心行业的优势,不断做大做强,努力打造行业内部的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集群化过程中的核心企业。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核心产业和核心企业的龙头示范引领,还需要旅游文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榆林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要打破产业界限[8],树立“大旅游”理念,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不仅要与直接关联产业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进行产业融合,同时还要需间接关联产业广告、会展、影视、金融、信息、教育、科技等产业进行合作。此外要加强政府在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9],从政策发布、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环境培育等多个角度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要利用旅游文化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相关行业的密切合作,实现行业领域内的资源共享,推动旅游文化产业链条不断向纵向延伸,向横向拓展。
(三)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强化营销管理机制
利用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营销宣传模式,着力打造榆林旅游文化品牌。做好榆林目的地形象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继续扩大“丝路驼城·多娇榆林”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影响力,重点做好本地居民、外来游客和途经潜在游客三个群体的营销宣传,让“丝路驼城·多娇榆林”不只是宣传手册上的口号,更是人们心中的笃定;扩大主动进行旅游推介的力度,在开展“5·19”中国旅游日和“9·27”世界旅游日主题活动,参加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西北旅游营销大会等展会、拍摄“县长当导游”专题旅游宣传片的基础上,将推介频率不断提高,推介范围不断扩大。以文化为依托,开发重点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核心企业,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其他旅游企业联动发展。目前榆林陆续打造了“清爽榆林”沙地旅游避暑周和“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作为节庆旅游代表性的品牌,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围绕“丝路驼城·多娇榆林”的城市旅游形象进一步开发其他旅游产品,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创新旅游营销方式,进行全方位旅游宣传。在旅游营销宣传过程中要针对游客的分布轨迹和特征做到营销过程中的个性化和针对性[10]。利用互联网媒体优势,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终端,抖音、快手等小视频终端,携程旅游、驴妈妈等专业旅游营销平台,美团、饿了吗等大众购物平台进行旅游宣传,同时结合线下旅游相关企业的宣传平台进行全方位的旅游宣传,如交通类宣传平台(高速路广告牌、机场LED屏、登机牌广告、街道广告等)、酒店类宣传平台(酒店内设置旅游地图、旅游攻略的宣传区、旅行社网点等),旅游购物点宣传平台(设置标准化宣传点、开展旅游“护照”集章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