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陕西经济发展轨迹及新时代转型路径

2020-09-29宋虹桥任晓锋

榆林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陕西

宋虹桥, 任晓锋

(1.西安翻译学院 工程管理系,陕西 西安 710105;2.榆林学院 图书馆,陕西 榆林 719000)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是中国经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效的缩影。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陕西视察期间指出,陕西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陕西经济发展得怎么样,不仅关乎到三秦大地百姓的福祉,而且对整个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一带一路”战略,对西北地区的繁荣与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历程进行总结分析。本文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构建经济指标体系[1],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轨迹与规律进行统计归纳,以期为新时代陕西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研究好新路子发挥一定的咨询作用,以此有效支撑全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永续发展。

一、改革开放40年陕西经济发展轨迹分析

相对于全国而言,陕西经济增长大体经历一个大“U”字型轨迹,即从改革初与全国拉开差距,到1994年前后中期探底,然后开始上行,1998年后GDP增幅明显高于中国平均水平,2007年已位列全国发展较快省份,因此比较典型地显示出一种“后起飞跃”状态。数据显示,2018年的陕西经济总量较1978年,名义增长了301倍。

(一)经济发展的数量统计评价

本文以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及三次产业增加值四个指标分析陕西经济发展数量变动情况(见图1)。数据显示,自1978年以来,陕西生产总值指数年均增速为10.7%,高出全国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91元,提升到2018年的63477元。期间,1988年迈上千元台阶,2005年迈上万元台阶,在2009年、2011年、2013年、2016年分别迈上2万、3万、4万和5万台阶。就经济增长轨迹和规律来看,陕西经济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增长特征。

1.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4年的平稳发展。在这一阶段,陕西经济在稳步前进的同时存在较强波动,受限于宏观经济的大背景,陕西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于发达省份。原因在于,一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放沿海口岸城市、成立经济特区等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陕西作为内陆省份,在开放程度上受限,致使经济发展趋缓。二是1985年后,经济改革的重点再次转向城市经济,陕西相对落后的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陕西国民经济经历了1986年至1987年间的“软着陆”,1988年的价格“闯关”和1989年至1991年经济社会治理整顿的不同阶段[2]。三是在经济领域,陕西服从国家经济恢复与经济调整政策,实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三产业。这种增长尽管没有实现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却有助于陕西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重建,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和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

2.第二阶段:从1995年到2013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陕西经济受益于国家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机遇,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快速增长的奇迹。这一阶段陕西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一是在充分利用“人口红利”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改革,市场的力量得到发挥。二是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机遇,在国家加大资本投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的双重刺激下,陕西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与建设速度加快,陕西经济快速迈入飞跃式发展阶段。

图1 陕西经济增长数量指标分析

3.第三阶段:从2014年以来到现在的增速调整期。在这一阶段,陕西经济与全国一样进入增速调整期,由两位数高速增长逐步转换为个位数的中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逐渐接近第二产业。这一时期尽管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总体发展态势平稳。步入新时代,陕西经济增长目标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以稳中向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发展。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与特点分析,下一阶段陕西经济发展应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40年的陕西经济呈现出不断增长且未来仍然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

(二)经济发展质量的统计分析

本文参考任保平分析新中国经济增长轨迹所采用的指标核算方法,主要选取了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全要素生产率这五个指标,对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统计分析。

1.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从改革开放40年产业结构变动来看,陕西经济结构展现出的是“第一产业基础不动摇,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的特征。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从1978年的30.5∶51.9∶17.6调整为2018年的7.5∶49.7∶42.8,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总体占比分别降低了23%、2.2%,第三产业提升的幅度较大,是25.2个百分点。历史地来看,陕西“三线建设”推进的煤炭、电力、机械、电子、国防工业等重点项目,为陕西工业化建设打下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之后到21世纪初,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陕西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能源化工产业引领第二产业快速增长,陕西经济实现腾飞。2012年以来陕西以创新为驱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与需求刺激增强,第三产业逐渐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将由传统服务业加速迈进现代服务业。

2.人力资本变动分析。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内生因素,也是保持国家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以陕西省当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与年度总人口(万人)的比值作为该指标的统计标准,据此变动趋势对改革40年来陕西经济的增长质量进行进一步分析。

从图2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至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施行前,陕西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与总人口的比值这一指标以线性水平稳定增长(即以一次函数y=ax+b的形式增长,其特征是增长速度缓慢平稳,并伴有一定的波动性);高等院校扩招之后呈指数型增长(当一个变量从一个时期以固定比率增长时,这个量就显示出指数增长);2008年国家开始控制高校扩招比例之后,陕西省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随之变缓;2012年,随着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出台,陕西高校扩招工作全面停止,人力资本水平步入了稳定的线性发展阶段,总体来看增长速度要高于高校扩招前。陕西人力资本水平的增长得益于国家人力政策的正面影响,虽然在过去40年人力资本提升对陕西经济发展没有产生明显的拉动效应,但长远来看,人力资本是陕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在目前陕西经济增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要由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

3.居民生活水平变动分析。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居民消费水平包括人们日常所消费的物质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衡量居民生活质量。为了避免物价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本文以当年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指标(即居民消费支出)与GDP平减指数的比值作为评价陕西经济增长质量的第三个指标。

如图2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陕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均消费水平也随之增长,并表现出持续增长势头,在1994年前呈线性增长,1995年后表现为指数型快速增长。这种趋向表明,改革40年来陕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能力显著增强,消费结构提档升级,人民生活条件得到长足有效的改善。进入新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陕西城乡居民消费渠道和消费途径日渐多元化,城乡群众真正享受到信息化和数字化带来的实惠与便捷,特别是农村电商的推广使得农村居民的收入模式、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也日趋转变。所以,即使在人均GDP增速放缓时,陕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依然表现出稳中有增的趋势。随着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陕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改善并迈向全面小康。

图2 陕西经济增长质量指标分析

4.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关系变动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陕西省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全省生产总值之比作为这一指标的代表数据,通过二者的变动趋势对陕西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统计评价。其中,1978~1999年的城市化率以非农业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2000年之后的城镇人口占比直接取自陕西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如图2所示,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总体趋于协调,1978年至2009年间,工业化水平快于城市化进程,2010年以后,工业化与城市化逐渐步入协调发展道路。

在改革开放初期,陕西省的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比对同期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整体进程,趋势基本相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前国家出于国防发展等需要采取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得陕西省总体的工业化水平快速增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另一方面为适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中央实施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广大农民约束在农村,限制了农业劳动力自由流向城市。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产品、劳务和环境等提出新要求,陕西城市化与工业化逐步趋于协调发展。主要得益于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化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二是陕西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吸收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三是新时代中国城市化的内涵产生了转变,新型城市化以农业、粮食等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前提,加快推进了城乡一体、基础设施共享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新时代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以实体经济为主导,坚决防止“去工业化”。

5.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为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陕西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陕西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张军等[3]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为基础,估算改革40年来陕西TFP的变动。选取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GDP作为产出变量,以历年社会就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变量,1978~2018年的资本存量数据根据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0年)、陕西统计年鉴中陕西历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旧率统一为9.6%来进行推算,最终测算得到以1978年为基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通过图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10年,陕西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偏低且前期出现较大波动,说明陕西政府对于改革尚处于摸索、学习和调整阶段,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不高或者说未发挥出促进作用。2000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陕西TFP指数快速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新时代随着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陕西全要素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下一步发展中,要通过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合理有效配置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等,提高TFP对陕西经济增长的贡献。

改革开放40年陕西经济发展质量分析表明,陕西经济发展整体态势良好,基本从数量增长型迈入质量增长阶段。但要完全实现从粗放式向集约型经济转变,从数量追赶向质量发展转型,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陕西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改革开放40年陕西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

从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角度出发,根据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经济增长道路进行经验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转型发展带动陕西经济发展

观察陕西经济增长的基本规律,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转型增长的特征,这种规律性表现为“后起飞跃”,再到中高速稳定增长。以40年这一时间段作为发展周期来看,政策引导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尤为明显。1992年的南巡讲话、1999年西部大开发、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经济体制转型与标志着陕西对外开放的重要转型发展事件,均对陕西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冲击。可以认为,转型发展是陕西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冲击与关键动力。

改革开放后较长一段时期,陕西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以投资和数量扩张来推动第二产业,陕西产业结构整体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制约着陕西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经济发展的新时代,面对着这些难题,陕西紧抓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带来的“倒逼式”转型时机,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依托自身在区位、资源等方面优势,全面实施“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的“五新”战略,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对接国家战略、补齐民生短板等举措集聚,挖掘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逐步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经济结构加速由“重”到“轻”、内陆开放持续推进、百姓收入稳步提升等。作为西部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大省,陕西经济要进一步实现转型跨越式发展,也必须认清陕西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过去由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区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客观地造成了“唯GDP论”[4]。经济增长的新时代,应利用信息化技术或统计方法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计算进行优化,使其与陕西发展实际的拟合度增强,更能表现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因此,在陕西下一阶段的发展中,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充分挖掘和实现资源要素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既实现经济总量追赶,又实现发展质量超越,更好地建设陕西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以产业结构升级助推陕西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是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增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就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三次产业增加值均不断增长的过程中,陕西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内生性转变,由改革初期的“二、一、三”已转为现今的“二、三、一”结构。

从经济增长的数量角度分析,第二产业作为陕西省主导产业,使得陕西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十一五”之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增速缓慢降低时,陕西经济出现新的飞跃。这一方面说明三次产业发展均能带动陕西经济的增长,但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性有强有弱,同时说明新时代以来,陕西的产业结构发展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2008年以来,陕西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坚持以第一产业发展为根基不动摇,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加快工业化进程与信息技术发展,同时依托陕西的自然人文优势,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优化全省经济结构,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十三五”时期陕西省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倒逼阶段,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优化既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同时要有各级政府站位和政策措施的保障。在下一步发展中,陕西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为引导,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同发展的中高端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带动陕西经济发展

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分析,可以发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对陕西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牵引力,这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动机制。工业化是陕西城市化的发展基础,城市化作为工业化的载体又反作用于工业化。

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影响,陕西城市化的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且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差距在不断拉大,经济增长的速度较慢。1994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户籍政策进一步开放,陕西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的就业迁移加大,使得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化加速并吸引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又借助需求反作用拉动工业化的发展,陕西城市化进程逐渐赶上工业化进程。新时期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被赋予了新内涵,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技术推动创新走上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道路,新型城市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的城市化。新型工业化通过新型产业的发展,不断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现代产业集聚形成的人口聚集又进一步推动了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新型城市化也对新型工业化提出了绿色生态的新要求,从需求的角度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动力,二者相互联动促进了陕西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工业化对城市化的驱动力逐渐减弱,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驱动力增强。因此,下一步应着力于推动新型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为陕西经济增长提供更强的牵引力。

(四)以科技教育为动力驱动陕西经济发展

改革40年来,陕西省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其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发展态势相一致。国家政策对教育科技的支持,促进了陕西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原始动力,也为陕西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改革初至21世纪初,陕西人力资本的开发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和结构性不合理问题。因地理位置、传统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省内三大区域的居民受教育程度差距较大,占全省面积26.7%的关中地区拥有全省2/3的优质人力资本。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省内大批高技能人才外流。在经济整体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陕西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交互作用,同时借助高考恢复与高校扩招的政策合力支持陕西人力资本开发,有效改善了陕西人力资本结构和区域分布状况。2008年高校扩招叫停之后,在橄榄型人口结构的基础上,陕西充分利用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为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进入新时代,陕西的人口结构发生转变,但陕西高等教育学校数、在校学生数、教职工数等依然位居西北地区第一,充足的教育资源储备带动了人力资本质量的不断提高。在下一步发展阶段,陕西要更加重视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坚持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通过对科技教育的支持为陕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新动力,促进经济新动能转化与新领域的开放,从而进一步推动陕西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三、新时代陕西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的经济发展数量和质量取得了显著效益。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大变局、大变革,也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问题,例如重视GDP的政绩观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过来,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较为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还不是很突出,经济结构调整还不适应经济新常态等等。从这些问题表现中,可以查找出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新发展理念还没有切切实实地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全环节、全领域,特别是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较大。因此,进入新时代,陕西应根据多年来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需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根本上落实到位,从根本上运用新发展理念构建出现代化经济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引领作用。把创新作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第一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加快实现陕西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为引领汾渭平原实现绿色发展探索新路子。

(一)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转型发展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纠正唯GDP政绩观的重要法宝,是有效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方法论,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此,着力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和思想上,是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把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切切实实贯彻并遵守“两大导向”,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二是坚持全面性和全民性的高度统一,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讲话精神,正是全民性的普适化。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才是阅卷人。顺应民意推进的经济发展,才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发展,才是健康持续的发展。新时代,陕西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优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体系,把绿色发展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促进陕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构筑全方位开放平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高质量发展目标对陕西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陕西经济要实现数量型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开放是必由之路。新时代,陕西要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一是思想和战略上,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启动对外开放的内在活力,强化开放的主体意识和全民创新创业意识。二是在产业布局上,坚持“一产为根基不动摇,二产、三产协同发展”,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开发力度,扩大陕西服务贸易的开放领域和服务水平。三是优化招商引资渠道和通道,扩大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吸引外资和外企投向省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优势资源开发。四是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发挥陕西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推进和丝绸之路沿线跨境贸易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5]。五是加快推进陆上、空中、信息、管道等多种方式链接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着力推进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打造陕西的网上丝绸之路。

(三)开创合作交流新通道,提升多元化发展水平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的新要求,倒逼陕西经济增长机制逐渐从短期的需求机制向长期的供给机制转变,陕西要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积极有效开展全方位的产业合作,探索承接产业结构转移和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尽快建立陕西的中高端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和全球产业调整布局的新机遇,依托各类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和示范性产业园区,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及跨国公司进行战略投资,加大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等引进力度。二是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等开放政策,实现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市场的扩大,以省内产业为平台,在国内外扩大产业链和供应链,做优做强陕西品牌。三是引导对外贸易企业结构调整、兼并重组、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巩固陕西果汁、重型卡车、石油钻采等优势产业地位,提高汽车、机电、电子信息等中高端产品出口比例,厚植文化、旅游、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出口创新,全面提升陕西经济的外向竞争力。四是依托陕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鼓励中小企业向研发、设计、营销和售后服务等领域延深,进一步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使之成为陕西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点。

(四)发挥人力资本比较优势,提升“人才红利”水平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陕西经济的发展动力逐渐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陕西要充分利用教育大省的资源优势,发挥并提升“人才红利”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动陕西省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本水平快速提高,由原来人口结构方面的“人口红利”逐渐转变为人力资本水平方面的“人才红利”。通过利用比较优势,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新发展阶段,陕西要通过人力资本与科技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发挥人才创新优势,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一是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鼓励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培育陕西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挖掘和扩展创新的丰富内涵,激发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等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陕西的科技增长潜力,驱动陕西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三是要更加重视陕西本土企业与企业家精神在陕西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以中华优秀企业家精神塑造和打造品牌企业,为陕西制造赋予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进而逐步实现陕西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五)稳固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与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指出,要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专门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的试验地,新时代陕西要实现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必须要全方位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一是以精准扶贫为重要契机,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推进“三化同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二是以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加强重点乡镇对城市辐射的承接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引领作用,强化区县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为陕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生态保障。三是重视农业基础教育,坚持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落实,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加快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型。四是以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为引领,加大交通、市政、水利、电网、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资源投入保障,为全省农村绿色发展提供保障。五是鼓励和引导陕西农业“走出去”,进一步推动和加强陕西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双边农业合作机制,尤其是在海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提升农业发展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陕西经济高质量增长。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市化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