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肢多发性腺泡状横纹肌肉瘤1例
2020-09-29龙德云张国强叶孝乾
龙德云,张国强,叶孝乾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RMS)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lveolar rhabdomyosarcoma,ARMS)临床更为少见[1],主要表现为疼痛性或无痛性软组织肿块,常侵蚀邻近组织而产生疼痛和压迫症状,晚期侵及骨质,可沿血行转移至其他器官。武警海警总队医院2019-10收治左上肢多发性ARMS患者1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5岁。无意中发现左手尺侧及左腋窝肿块伴左上肢肿胀1个月,肿块逐渐增大明显,且在剧烈打喷嚏后出现左腋窝处疼痛不适。2019-10-20入我院诊治。查体:左上肢自腋窝至左手肿胀,未见凹陷性水肿,左小鱼际处皮肤隆起,质稍硬,活动度差,局部无压痛;左腋窝处局部肿胀,可见15 cm×10 cm皮疹和瘀斑形成,肿块大小8.5 cm×8.0 cm,局部有疼痛感,肩关节主动活动可,皮肤刺痛觉无明显减退,桡动脉搏动可。X线片示左手、左肱骨、左肩关节骨质未见异常。CT表现:左手尺侧及左腋窝各见一软组织肿块,轮廓欠光整,大小分别为4.0 cm×3.0 cm,8.2 cm×8.4 cm,呈浅分叶状,肿块边缘见少许短条片状低密度影,中央见大片低密度影,周边见实性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中央低密度区无强化,周边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图1A、B、C)。MRI表现:T1WI序列见两处肿块周边实性部分对比肌肉呈略高信号,中央呈显著低信号,T2WI序列见两处肿块周边部分对比肌肉呈略高信号,中央呈显著高信号(图1D)。诊断为RMS,行手术切除。麻醉后,左手尺侧部以肿块为中心取纵切口,逐层剥离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至肌层,左手小鱼际肌肉内肿块4.0 cm×3.0 cm,肿块边界不清,呈鱼肉状,其内有坏死组织形成;充分暴露肿块,逐层剥离周围组织,并完整切除;腋窝处肿块经过活检,患者拒绝手术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巨检,带部分肌肉的灰黄灰白肿块4.4 cm×3.2 cm,无包膜,分界不清,质中偏嫩,切面灰白质嫩,似鱼肉样(图2);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小,片状分布,腺泡状,胞浆红染,核偏位,核浆比增大,核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弥漫表达MyoD1(+),Desmin(+)、CK(灶+)、syn(±)、Ki-67(+)40%,myosin(-)、EMA(-)、LCA(-)、CD99(-);病理诊断:左小鱼际区及左腋窝ARMS。术后出院,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图1 左腋窝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影像学表现
2 讨 论
RMS是源于向横纹肌分化的原始间叶组织,多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横纹肌母细胞组成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也有极个别原发于骨骼[2]。世界卫生组织将RMS分为胚胎型RMS、腺泡型RMS和多形型RMS 3型。其中,头颈部以胚胎型RMS多见,韩忠龙等[3]对29例RMS进行分析研究,24例(82.75%)为胚胎型RMS。ARMS的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基因融合等因素有关,文献[4]报道ARMS诊断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到(PAX3/FOX01)基因重排;ARMS(PAX3/7-FKHR基因融合)染色体易位对胰岛素样生长受体的影响被认为是ARMS胰腺转移的原因[5]。ARMS预后较另外两型差[6]。ARMS是一种原始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瘤细胞部分显示骨骼肌分化,好发于10-25岁青少年;ARMS多发于四肢深部软组织,其次为头颈部、躯干、会阴、盆腔和腹膜后,也有发生于乳腺、睾丸、肺内等少见部位的报道[4,7,8]。本例左上肢多发性ARMS实属罕见。杜晓龙等[9]报道了1例单发于手部的ARMS,认为ARMS可发于前臂屈肌和手掌鱼际肌,且肿块生长迅速,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与之一致。本例左上肢两处肿块体积较大,浅分叶状,CT提示肿块密度不均匀,中央有坏死低密度区,增强后肿块周边实性成分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成分无强化;MRI提示肿块周边实性成分对照肌肉在T1WI及T2WI均呈略高信号,中央坏死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文献[10]发现肿块出现中央坏死的表现一致。Abe 等[11]报道1例老年男性腹部皮肤ARMS肿块处出现皮疹、溃疡,本例左腋窝肿块也出现皮疹和瘀斑,表现基本一致。
ARMS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横纹肌肉瘤,预后差、病死率高,30%病例在早期即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全身扩散;Sorensen等[12]报道ARMS病死率可达44%。ARMS的预后因素包括患者年龄、肿瘤的体积大小、组织学亚型和分子特征,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有研究报道经过多模式治疗,ARMS非转移性疾病的总生存率提高到45%[13],可行手术、放射和化学治疗结合的综合治疗,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组织学分型、局部浸润及远处转移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