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川、滇、渝三省市部分高校的调查
2020-09-28王亚,李强
王 亚,李 强
一、引言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取得重大成效,并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关键阶段。各地大中小学积极行动,深入推进复学复课工作有序开展。2020 年4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要有序推进学校复学复课,压实学校主体责任,确保师生身心健康”①刘视湘.有序推进复学复课,确保师生心理健康[N/OL].人民网,2020 -05 -04[2020 -05 -04].http:/ /theory.people.com.cn/n1/2020/0504/c40531 -31696906.html.。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势必对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伴随着各地高校陆续推进复学复课,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复学复课后务必上好的“第一堂课”。基于此,笔者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当前各地高校科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序推进复学复课,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与工具
(一)研究对象
研究使用在线问卷系统,于2020 年2 月期间邀请云南、四川、重庆三省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填写。共收回问卷3182 份,剔除无效问卷4 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178 份,有效率99.39%(见表1)。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缩写HAMA)、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hines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缩写C - MLQ)、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 -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缩写SDS)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首先,大学生焦虑症状测试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该量表1959 年由汉密尔顿(Hamilton)编制,是我国当前诊断焦虑症状的有效工具。该量表共14项诊断题目,1 ~6 题和14 题主测精神性焦虑,7 ~13题主测躯体性焦虑。量表使用5 点计分法,“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计0、1、2、3、4 分。依据我国量表协作组提供的诊断指标,得分低于7 分表“没有焦虑症状”,得分介于7 ~14 分(含7 分,不含14 分)之间表“可能有焦虑症状”,得分介于14 -21 分(含14 分,不含21 分)之间表“肯定有焦虑症状”,得分介于21 ~29 分(含21分,不含29 分)之间表“肯定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得分高于29 分(含29 分)表“可能为严重的焦虑症状”①中华医学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1 -103.。根据统计结果,量表信度的α 系数达到了0.836,KMO抽样适当性参数0.953,Bartlett 球形检验统计量54676.607(p =0.000 <0.001),结果表明,量表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其次,大学生抑郁症状测试使用Zung(仁格)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缩写SDS)。该量表由20 项题目构成,并以时间为单位。使用4 点计分法,“没有/很少时间”“很少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依次计1、2、3、4 分。与抑郁症状相应的题目依次计1、2、3、4分。依据《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的诊断依据:“无抑郁”得分小于50 分(不含50 分),“轻度抑郁”得分介于50 -59 分(含50 分和59 分),“中度抑郁”得分介于60 -69 分(含60 分和69 分),“重度抑郁”得分高于70 分(含70 分)②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33 -137.。根据统计结果,量表信度的α 系数达到了0.841,KMO 抽样适当性参数0.925,Bartlett 球形检验统计量33620.943(p =0.000 <0.001),结果表明量表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最后,大学生人生意义测试使用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hines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缩写C-MLQ),该问卷源自斯泰格尔(Steger)的人生意义问卷(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缩写MLQ)。2008年,深圳大学的学者对其进行了中国本土的验证测试,认为具有很高的信效度③王孟成,戴晓阳.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MLQ)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5).。量表采用7 点计分法,“完全不同意”“基本不同意”“有点不同意”“不确定”“有点同意”“基本同意”“完全同意”分别依次计1、2、3、4、5、6、7 分。在人生意义影响因子中,第1、4、5、6、9 题主要进行“人生意义体验”维度的测试,第2、3、7、8、10 题主要进行“人生意义追寻”维度的测试。依据本次大学生人生意义得分为49.64±13.41分,界定平均得分低于33.23 分(不含33.23分)具有“较低”人生意义,得分在33.23 -63.05 分(含33.23 分,不含63.05 分)具有“中等”人生意义,得分高于63.05 分(含63.05 分)具有“较高”人生意义。根据统计结果,量表信度的α系数达到了0.944,KMO抽样适当性参数0.921,Bartlett 球形检验统计量35599.278(p =0.000 <0.001),结果说明量表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一)不同培养层次、每日不同上网时间的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存在差异
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同培养层次、每日不同上网时间的大学生焦虑水平存在差异(见表2)。在不同培养层次大学生焦虑状况方面,研究生的焦虑水平高于专科生、本科生。本科生与专科生的焦虑总水平(F =13.621,p =0.001 <0.05)和精神性焦虑水平(F =9.783,p =0.001 <0.05)均存在显著差异,而研究生与本科生、专科生在这三方面差异均不显著。针对焦虑诊断的子项目而言,不同培养层次的大学生在焦虑心境、紧张、害怕、失眠、肌肉系统焦虑症状、感觉系统焦虑症状、心血管系统焦虑症状、呼吸系统焦虑症状、胃肠消化系统焦虑症状、生殖泌尿系统焦虑症状和人际交流行为焦虑表现等11 个诊断指标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
新冠肺炎疫情下每日不同上网时间的大学生焦虑状况,上网时间5 小时以上大学生焦虑水平高于4~5 个小时、1 小时及以内和2 ~3 个小时的大学生。每日上网时长为2 ~3 小时者与4 ~5 小时者相比较,仅在精神性焦虑水平(F =2.971,p =0.004 <0.05)1 项上存在显著差异。每日上网时长1 小时及以内者和5 小时以上者相比较,焦虑总水平(F =1.622,p =0.03 <0.05)和精神性焦虑水平(F =1.036,p =0.01 <0.05)均存在显著差异。每日上网时长2 ~3 小时者与5 小时以上者相比较,焦虑总水平(F =13.586,p =0.000 <0.001)、躯体性焦虑水平(F =21.069,p =0.001 <0.05)和精神性焦虑水平(F =14.027,p =0.000 <0.001)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2 不同变量与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差异统计
(二)不同性别、培养层次、专业学科、每日不同上网时间大学生抑郁水平存在差异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不同性别、培养层次、专业学科、每日不同上网时间大学生抑郁水平存在差异(见表3)。在不同性别大学生抑郁状况方面,女性大学生抑郁水平高于男性大学生。女性大学生抑郁总人数是男性大学生的3.59 倍。进一步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知,男性大学生在“情绪低落、沮丧和郁闷(F=0.051,p =0.002 <0.05)”“感到自身体重在减轻(F =2.642,p =0.011 <0.05)”“心跳比平时要快(F=5.485,p =0.002 <0.05)”“假若自己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F =0.016,p =0.011 <0.05)”4 项正向题目和“热衷自己平时喜爱的东西(F =0.029,p =0.008 <0.05)”1 项反向题目得分略高于女性大学生,女性大学生在“自己决定什么事都很容易(F =0.001,p =0.003 <0.05)”“自己是对别人有用的人(F=0.718,p =0.029 <0.05)”2 项反向题目得分高于男性大学生。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不同培养层次大学生抑郁状况方面,专科生抑郁水平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进一步卡方检验得知,不同培养层次大学生在“一阵一阵要哭或者想哭(F =2.595,p =0.002 <0.05)”“感到自身体重在减轻(F =3.615,p =0.003 <0.05)”“为便秘而烦恼(F =6.347,p =0.003 <0.05)”“心跳比平时要快(F =1.604,p =0.001 <0.05)”“假若自己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F =7.976,p =0.000 <0.001)”5 项正向题目和“做事情和平时一样不感到有困难(F =14.459,p =0.003 <0.05)”1 项反向题目存在显著差异。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不同就读专业学科大学生抑郁状况,不清楚学科大学生抑郁水平高于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进一步对检出抑郁的大学生进行分析得知,在“热衷自己平时喜爱的东西(F =4.637,p =0.014 <0.05)”1 项存在显著差异。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每日不同上网时间的大学生抑郁水平方面,每日上网5 小时以上大学生的抑郁水平高于4 ~5 个小时、2 ~3 个小时和1 小时及以内大学生。进一步分析得知,每日不同上网时间大学生具体在“晚上睡眠不好(F =21.385,p =0.001 <0.05)”“无缘无故感到疲劳(F =22.187,p =0.000<0.001)”“比平时更容易被激怒(F =16.753,p =0.005 <0.05)”3 项正向题目存在显著差异。
表3 不同变量与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差异统计
(三)不同生源地、培养层次、专业学科、每日不同上网时间的大学生人生意义存在差异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同生源地、培养层次、专业学科、每日不同上网时间的大学生人生意义存在差异(见表4)。在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生意义方面,大城市生源大学生人生意义认识高于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生源的大学生。进一步卡方检验得知,人生意义寻找指标中“正在寻找一些让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事物(F =4.719,p =0.003 <0.05)”“总是在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F =4.387,p =0.004 <0.05)”“一直在寻找一些能让自己的生活感觉起来最重要的东西(F =5.969,p =0.000 <0.001)”“正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F =3.461,p =0.016 <0.05)”4 项和“已发现一个令人满意的人生目标(F=4.838,p =0.002 <0.05)”1 项人生意义体验指标存在显著差异。
表4 不同变量与大学生人生意义的差异统计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不同培养层次大学生人生意义得分,研究生阶段认识度高于本科生和专科生。进一步卡方检验得知,“正在寻找一些让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事物(F =8.440,p =0.000 <0.001)”“一直在寻找一些能让自己的生活感觉起来最重要的东西(F =3.762,p =0.023 <0.05)”“正在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使命’(F =4.759,p =0.009 <0.05)”“正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F =5.233,p =0.005 <0.05)”4 项人生意义寻找,以及“生活没有很明确的目标(F =3.228,p =0.040 <0.05)”1 项人生意义体验存在显著差异。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不同就读专业学科大学生人生意义得分,就读人文艺术学科大学生的人生意义认识度高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不清楚学科的大学生。进一步分析得知:“非常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F =5.170,p =0.001 <0.05)”“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感(F =3.909,p =0.008 <0.05)”“已发现一个令人满意的人生目标(F =7.115,p =0.000 <0.001)”3项人生意义体验,以及“一直在寻找一些能让自己的生活感觉起来最重要的东西(F =4.256,p =0.005 <0.001)”1 项人生意义寻找存在显著差异。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每日不同上网时间大学生人生意义得分,每日上网时间在2 ~3 个小时的大学生人生意义认识度高于每日上网时间4 ~5 个小时、1小时及以内和5 小时以上的大学生。进一步卡方检验得知,在人生意义体验的“非常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F =15.237,p =0.000 <0.001)”“正在寻找一些让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事物(F =5.645,p =0.001<0.05)”“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感(F =18.427,p =0.000 <0.05)”“非常清楚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F =18.141,p =0.000 <0.001)”“已发现一个令人满意的人生目标(F =12.764,p =0.000 <0.001)”5 项指标,以及人生意义寻找的“总是在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F =5.274,p =0.001 <0.05)”“一直在寻找一些能让自己的生活感觉起来最重要的东西(F =16.544,p =0.000 <0.001)”“正在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使命’(F =5.263,p =0.001 <0.001)”3 项指标中存在显著差异。
四、结果与讨论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研究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焦虑状况检出率56.04%,得分15.91 ±1.50,抑郁状况检出率27.95%、得分29.75 ±5.40,人生意义指标的平均得分49.64 ±13.41(见表5)。首先,大学生的焦虑状况方面,调查对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56.04%的大学生有轻度焦虑(15.91 ±1.50)、15.48%的大学生有中度焦虑(23.94 ±2.25)、28.48%的大学生存在有重度焦虑症状(36.64 ±8.53)①王亚.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2020,(3).;其次,大学生的抑郁状况方面,26.12%的大学生有轻度抑郁(46.68 ±5.00)、1.45%的大学生有中度抑郁(63.61 ±2.96)、0.38%的大学生有重度抑郁(81.44 ±8.05);最后,在大学生的人生意义方面,9.16%的大学生具有“较低”的人生意义(18.44 ±8.16)、78.98%的大学生具有“中等”的人生意义(50.51 ±7.41)、11.86%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人生意义(67.96 ±2.59)。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学生焦虑水平方面,不同培养层次与焦虑水平的Spearman 相关分析得知,rs =0.051,p =0.004 <0.05;每日上网时间与焦虑水平的Pearson 相关分析,r =0.077,p =0.000 <0.001;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学生抑郁水平方面,大学生在不同性别与抑郁水平的Kendall 相关分析,r =0.081,p =0.000 <0.001;不同培养层次与抑郁水平的Spearman 相关分析,rs =0.076,p =0.000 <0.001;不同专业学科与抑郁水平的Kendall相关分析,r =0.034,p =0.036 <0.05;每日不同上网时间与抑郁水平的Pearson 相关分析,r =0.096,p =0.000 <0.001。
表5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统计
(二)每日上网时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呈负相关
对新冠肺炎疫情下每日不同上网时长大学生的焦虑、抑郁、人生意义得分等变量进行pearson 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每日上网时间与大学生焦虑症状存在显著相关(F =6.850,p =0.000 <0.001),且每日上网时间与焦虑等级呈正相关(r =0.073)。结果说明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每日上网时间越长的大学生越容易出现焦虑症状。每日上网时间与大学生抑郁症状存在显著相关(F =11.091,p =0.000 <0.001),且每日上网时间与焦虑等级呈正相关(r =0.096)。同样,这说明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的每日上网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同时,每日上网时间与人生意义得分等级存在显著相关(F=3.542,p =0.002 <0.05),且每日上网时间与人生意义得分等级呈负相关(r =-0.055),说明新冠肺炎疫情下,每日上网时间越长的大学生积极人生意义得分越低(见表6)。2019 年8 月,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发布的《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当前学生网民群体占比(26.0%)最大,15 -29 岁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使用数量最多。其中,“搜索引擎”是互联网应用的主要应用类型,占比(81.3%)和增速(较上年1338 万)最明显。但是,大多数学生上网过程缺乏明确目的①张鹏程,陈宁.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的类型、机制与干预[J].当代青年研究,2018,(1).。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三分之二的大学生上网目的是“娱乐消遣”和“获取信息”。凯伦(Karen)等人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中指出:此次肺炎疫情是首次真正意义的社交媒介“信息疫情”(infodemic),社交媒体尤其放大了公众对这种病毒的担忧②Karen H.&Tanya B..The coronavirus is the first true social-media“infodemic”[N/OL].[2020 -02 -13].https:/ /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0/02/12/844851/the coronavirus is the first true social media infodemic/.。因此,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呼吁:“国际社会一方面要积极对抗新冠疫情,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对抗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因为假新闻比病毒的传播速度更快,同样危险”。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世界民众,实体活动空间受到挤压,势必转向对社交媒介承载的虚拟空间的关注,加之在虚拟空间的投入时间增量作用下③曾祥敏,周杉.全媒体语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路径探析——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研究[J].当代电视,2020,(4).,浸入虚拟空间的时间越长,卷入“信息疫情”,诱发和加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家庭、社区、学校、大学生应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合理规划上网时间和有效甄别内容。
表6 每日不同上网时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分析
(三)专科生群体心理问题更明显
通过量表得分的相关性分析得知,专科生群体心理问题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焦虑和抑郁症状更突出、人生意义得分亦偏低。专科学生在焦虑、抑郁和人生意义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本科生(注:研究生样本量小,缺乏统计学意义,故未统计)。具体指标上表现为:首先,焦虑方面,专科生焦虑总水平(23.969 ±10.948)高于本科生(22.688 ±9.832)(F =5.479,p =0.004 <0.05)。同时,专科生躯体性焦虑水平(10.295 ±5.063)亦高于本科生(9.786 ±4.480)(F =4.446,p =0.012 <0.05);专科生精神性焦虑水平(13.674 ±6.352)同样高 于本 科 生(12.903 ±5.786),F =5.595,p =0.004 <0.05。其次,抑郁方面,专科生抑郁水平(36.192 ±11.042)高于本科生(34.324 ±9.701),F =10.972,p =0.000 <0.001。最后,人生意义方面,专科生积极人生意义总得分(48.656 ±14.012)低于本科生(50.011 ±13.123),F =4.196,p =0.015 <0.05;专科生人生意义积极体验得分(24.892 ±7.511)亦低于本科生(25.518 ±7.14),F =2.983,p =0.049 <0.05;专科生人生意义积极寻找得分(23.764 ±7.041)同样低于本科生(24.494 ±6.625),F =4.881,p =0.008 <0.05。孙渝莉等人指出:大学生正处在心理结构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不完善,更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心理发展特殊期,心理危机更易产生④孙渝莉,金春寒.灾难心理分析及大学生心理援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0).。其中,专科生由于家庭、经济、学习、就业等压力影响,敌对、偏执等因子明显高于本科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一定特殊性①田仁海.本科、专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J].大学教育,2015,(8).。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叠加,让新冠疫情下的专科生呈现出更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家庭、社区、高校等相关机构、组织应有针对性地关注专科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五、建议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精准干预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同培养层次、专业学科、每日上网时间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健康状态。高校、社区、家庭、大学生自身应该针对其普遍心理状况及差异,精准施策并科学干预。构建以“高校——社区——家庭——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心理健康精准化干预机制。干预机制具体包括:高校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精准服务机制、社区主导的心理健康精准促进机制、家庭主导的心理健康精准共育机制和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成长机制。首先,构建高校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精准服务机制。具体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师资队伍、服务保障等机制建设。其次,构建社区主导的心理健康精准促进机制。即构建促进大学生正面心理健康的引领系统。依据斯梅德琳(Smedley)等人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受社会相关环境、目标人群素养、资源和优势建设等因素影响②Smedley B.D.,Syme S.L..promoting Health: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rom Soci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M].Washington: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0:4.。解决之道是立足社区群体的普遍参与,针对具体疫情潜在诱发心理健康风险的社会因素,促进正面心理健康。具体包括,普遍性健康促进机制、选择性健康促进机制和指定性健康促进机制③魏爱棠.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再次,构建家庭主导的心理健康精准共育机制。依据布郎芬布伦勒(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发展理论,个体身处环境并在与环境相互影响中得以发展④阿里斯特·冯·施利佩.约亨·施魏策.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基础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43 -144.。家庭生态系统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生态机制,青少年心理健康深受家庭环境、结构、父母教养、气氛等因素影响⑤王海英.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并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包括,家庭共育环境机制、优良家庭结构机制、亲子共进关系机制。最后,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成长机制。源自马芮若夫(Marinoff)的理论启示,其使用实践智慧,依托大学生的自组织心理系统来构建疫情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成长机制,以期树立自身正确人生观、健全人格,实现自我的身心宁静⑥陈红.哲学咨询:一种思想治疗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06 -06.。具体包括,适度调适个人心理成长系统的涨落机制、突变机制、自组织机制和超循环生成机制⑦陈红,赵豆.心理超循环系统模型在哲学咨询中的运用[J].系统科学学报,2017,(2).。
(二)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精准服务机制
高校大多采用分批分层方式开展返校复课活动,高校应该对不同培养层次和专业学科进行前期分批筛查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准服务机制,包括服务观念、服务保障、教育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机制⑧姚秋艳.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际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9,(7).。首先,构建和完善疫情期间的服务观念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校领导和大学生本人应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将其作为一项十分重要和影响深远的事业来落实,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科学的服务观念,秉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突显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整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观念体系。其次,构建和完善疫情期间教育内容机制。完善疫情相关的知识教育、宣传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主题的课程内容设置,针对大学生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类型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案例教学、活动体验、心理情景剧等形式进行课程实施。再次,构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坚持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建设原则,加强师资队伍的职称评聘、管理制度、专业培训、进修提升等配套制度建设,形成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主导,辅导员、班主任共同推进的专兼职师资协同队伍。最后,构建和完善疫情期间服务保障机制。各高校应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摸排,在充分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硬件设施、资金支持、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等方面通盘考虑,整体谋划,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保障体系。
(三)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区精准促进机制
构建和完善社区主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机制应包括普遍性健康促进机制、选择性健康促进机制和指定性健康促进机制。首先,构建和完善普遍性健康促进机制。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置于所在社区的群体健康和风险环境中,深化健康责任共担、干预人员角色共享、社区成员共同参与、优化社区支持结构等方面的机制建设。其次,构建和完善选择性健康促进机制。立足存在心理健康潜在风险的大学生个人或社区群体,从干预焦点的“去疾病化”、干预主体的“社会环境化”、干预方式的“相关者利益化”和关注干预全程化等方面的机制建设出发,在社区环境中构建选择性健康促进机制。最后,构建和完善指定性健康促进机制。立足存在心理健康风险的大学生个体或社区群体,从健康促进概念具象化、干预对象自我效能感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结构塑造、增长社区整体能力等方面构建跨环境、多层次、多维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机制①WHO.promoting Mental Health:Concepts,Emerging Evidence,practice[EB/OL].[2020 -03 -10].http:/ /www.who.int/mental_health/evidence/en/promoting_mhh.pdf.。
(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精准共育机制
卢梭曾言:“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形式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构建和完善家庭主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共育机制,应包括家庭共育环境机制、优良家庭结构机制、亲子共进关系机制。首先,构建和完善家庭共育环境机制。加强家庭中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的协同机制建设,显性环境建设需要父母与大学生共同营造家庭力所能及范围内的物质生活环境、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等。隐性环境建设需要父母与大学生共同营造家庭的安全感、关爱感,以及欢乐、健康、和谐的家庭气氛②李霓,兰小彬,付洪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61.。其次,构建和完善良好的家庭结构机制。依据米德(Mead)等人的研究:那些尚在缩小的家庭对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大家庭发展到核心家庭的过程中,需要家庭的地理背景结构、家庭流动结构、家庭成员结构三方面的优化建设。最后,构建和完善共进亲子关系机制。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应该为大学生营造爱的氛围,其核心是对大学生人格的尊重,基础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共进亲子关系突出家长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基础性作用,以“教学相长”为沟通理念,将严格要求与尊重宽容结合,采用“对话式”“非命令”的亲子交流方式,保持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
(五)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个人成长机制
马芮若夫的理论启示我们: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学生主体的自组织参与,在此过程中积极实现自组织的平衡和宁静。在其PEACE方法论(Problem、Emotion、Analysis、Contemplation、Equilibrium首字母缩写)的具体指引下,研究提出由心理成长涨落机制、心理成长突变机制、心理成长自组织机制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个人成长机制。首先,构建和完善心理成长涨落机制。维持人的心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机制就是选择机制③冯保辉.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心理健康观[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立足对心理现象——信息控制、功能耦合的自组织系统的本质认识④张茗.从危机到“生机”——危机状态下心理系统的超循环生成机制[J].系统科学学报,2015,(1).,在复杂、多系列中考察自身心理现象进行选择,激发自我预警机制,激活自我于内外系统环境涨落中的问题态。其次,构建和完善心理成长突变机制。问题态出现会随之产生新情绪,达到阀限值(即突变点)后会进入新稳态,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需要自我关照和审视突变发生前的情绪,并积极做好疏导准备,在开放性心态中自我调节更新情绪。最后,构建和完善心理成长自组织机制。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核心机制,亦是心理成长的起点,通过自我心理系统在问题涨落和情绪调节中逐渐塑造开放、调节、更新,形成新的自组织心理系统,由此打开压制潜意识的症结,让大学生的自组织重归于有序精神升华、归复平衡和宁静的心理过程。
六、结语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本研究立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以四川、云南、重庆三省市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的焦虑状况、抑郁状况和人生意义水平进行调查研究。透过研究结果可以窥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认为高校、社区、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应当积极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援助、支持、干预和个人成长机制,在类似突发公共事件出现后,主动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