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淄川渭头河窑址的发掘

2020-09-28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淄博市文物局淄川区文物事业管理局

考古与文物 2020年4期
关键词:窑址坯料砌筑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淄博市文物局 淄川区文物事业管理局

渭头河窑址,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渭二村西北,紧邻般河源头,为一处规模宏大的从明清沿及近、现代民间陶瓷生产中心。2013年10~12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与淄博市文物局、淄川区文物事业管理局和博物馆联合对该窑址进行考古发掘。清理水井2口、碾盘2、池11个(其中,包括泥浆池4个、晾泥池3个、沉淀池3个)、房址6座(包括制作间2栋)、窑3座以及料缸、水渠若干(图一、二)。此外,为了解各类遗迹之间相互关系及部分区域前期堆积情况,选择重点区域布探沟6条。

发掘清理数座池类遗迹,形制、规模各异。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结构规整,面积较小,池壁较深。如C1,平面呈长方形,池壁利用条石砌筑。东西长570、南北宽470、深180厘米。底部残留纯净黄色细泥,经检测并求教当地老窑工,其为制作瓷胎的坯料,推断此类池为盛装、发酵坯料的泥浆池(图三)。

图一 渭头河窑址遗迹平面分布图

图二 渭头河窑址发掘区全貌

图三 C1及内部残留瓷土

第二类,面积相对较大,池壁较浅,底部铺砖,加工较为规整。如C2,平面呈梯形,池壁由砖、石、匣钵混筑。西南角开辟一出口,出口北侧条砖砌筑边缘。池底呈东南高、西北低走势,东、南部池底与北池壁齐平。底部铺砖方砖。东、南壁外侧循砌砖、石混筑水渠(Q1),西南连接C3。池东西长650、南北宽600~700、最深处120厘米。结合窑工口述资料、特殊结构及其与C1位置关系,其主要作用为摊晒从C1内发酵完毕坯料的晾泥池,使坯料中水分得以快速蒸发,进而从西南角出口运入制作间内备用。

第三类,规格最小,形制规整,池壁较深,均与水渠连接。如C3,平面呈长方形,条石砌筑池壁,池壁上部已被破坏,仅存下半部及池底。池底纵向错缝铺砖。C3与Q1相连。其为加工坯料过程中收集流水中坯料的二次沉淀池。

2座制作间规模较大,平面形状各异,但内部结构基本类似。如F1,为坐北朝南砖、石混筑二层结构,西端约12米墙基以上部分被拆除。一层自下而上依次为长方形条石砌筑墙基,墙基上石块垒砌墙体,其内利用薄方砖纵向发劵拱。空隙处填塞泥土、瓷片、窑具、建筑垃圾等。南墙原辟3拱门、4处通风口,后期被封堵。南墙基以下砌地炉2座,外连接砖砌方坑;二层为砖砌硬山顶结构,屋顶铺设长方形灰板瓦。整栋建筑东西长3170、南北宽530、高750厘米。从建筑材料及风格推测,该建筑至少经历两次修缮,沿用时间较长(图四)。

图四 F1平面结构及剖视图

图五 Y1平面结构及剖视图

图六 Y1窑门正视图

2座窑炉结构完整,规模庞大,为山东地区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的马蹄形窑遗存。其中,Y1由窑门、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均于地表掏挖修筑,以砖、石混砌而成(图五、六)。窑门部分利用条砖砌筑成内、外两重拱顶,高300厘米。窑室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火膛、落灰坑,呈半圆形。纵向宽254、深300厘米。前、后紧贴窑体,条砖砌筑矮墙,其上原放置炉条,已被破坏。下部落灰坑内残存大量煤渣。底部西端连接一出口,贯通窑体伸出窑外,与外侧出灰口相连。

图七 J1平面、剖视图

图八 J1内壁情况(自下而上)

图九 出土白釉瓷罐

窑室后半部为窑床,利用耐火泥垒筑而成。窑床长660、宽332厘米。窑床后部窑墙左右两侧,对称辟二拱形火口。窑室顶部距窑床440厘米,以小薄方砖横向错缝叠涩内收成穹窿顶,顶部中心留一圆孔。烟囱位于窑室正后方,左右两侧各一道,通过烟道与窑室后部二拱形火口相连。以长方砖横向垒砌成圆筒状。烟囱壁紧贴窑体部分较笔直,往上部分逐渐内收。内底径150、高910厘米。烟囱后部窑体利用废弃建筑构件、匣钵等,依窑壁走势垒砌一斜坡踏道延伸至窑顶。

此外,清理2口水井均保存完整,结构差异较大。如J1,井口呈圆形,口小底略大。井壁由砖、匣钵、石块、圆木砌筑而成(图七、八)。由上而下分5段:第1段深110厘米,采用方砖横向错缝砌筑;第2段深100厘米,利用匣钵、石块混砌;第3段深140厘米,条砖纵、横砌筑;第4段深80厘米,砖石混砌;第5段深50厘米,利用圆木交错叠砌,圆木直径25~30、口径100、底径120厘米,清理至480厘米处,未及底,仅出土少量近、现代瓷片。

出土遗物以各类瓷器(片)为主,还可见部分窑具等。瓷器(片)以酱釉所占比重最大,另有部分白釉(图九)、黑釉及少量青白釉、青花瓷器等。胎体多呈灰白色,质地细腻。器类以碗为主,还包括部分盏、罐和各类工业陶瓷。窑具,主要出土于窑室、制作间及探沟内,包括垫具、间隔具、火照、匣钵、陶垫等。

此次发掘,明确该窑址生产的主体内容,包括燃料、原料、生产、销售等环节,是山东地区目前唯一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时代自明清延及近、现代的陶瓷窑址,全国少见。通过对2栋制作间内部填土解剖以及部分遗迹在建筑材料、构筑方式上差异,可将渭头河窑址烧造年代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清代中叶至民国时期;建国初至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其产品特征与周邻寨里窑(北朝至唐代)、磁村窑(唐至元代)、坡地窑(宋金时期)等窑址存在一定的差别,但烧造时间前后相继,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工艺借鉴、生产延续的状况,则需要进一步考古工作与研究。

渭头河窑址虽然时代较晚,但保存状况良好,在北方地区乃至全国古代窑址中均罕见。其生产阶段正处于我国陶瓷手工业从手工向半工业化转变时期,对于了解淄博地区古代陶瓷生产历史进程、北方地区传统瓷器烧造流程和工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亟需合理地保护、规划!

领队:方 辉

发掘:陈章龙 徐学琳 闻其东石 峰 李 新 李瑞新

执笔:陈章龙 方 辉

猜你喜欢

窑址坯料砌筑
木制品坯料出材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电解铝铸轧高级包装铝箔坯料中间退火与性能研究*
轴承套圈坯料螺旋孔型斜轧成形数值模拟及分析
BIM技术在砌筑工程排砖深化设计中的应用
房建工程中墙体砌筑施工技术分析
浅谈砌筑水泥强度检验及其控制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世赛“砌筑项目”中澳国际交流赛在长沙建筑工程学校举行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