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出唐《吕秀实墓志》疏证—兼及唐代宗、德宗时期宦官监军制度补论

2020-09-28

考古与文物 2020年4期
关键词:山南宦官墓志

惠 萌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2018年7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市东郊“幸福林带项目”工地发掘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吕秀实墓。墓葬位于万寿南路以西,距西安摩托城约100米左右。该墓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坐北朝南,平面形状略呈“折背刀”形。墓室内出土有塔式罐、菱形方砖等遗物。墓志出土于甬道北口处。该墓志涉及唐代宗、德宗时期宦官监军制度等问题,笔者意欲对其略作疏解,并求正于方家。

一、志文释录

墓志青石质。志盖方形,盝顶,顶面边长41、底边长58厘米。盖身四周线刻祥云纹图案,顶面正中阴刻篆书文字“大唐故吕府君墓志铭”(图一)。志石方形,边长58、厚12厘米。四周线刻莲花纹图案。志文共28行,满行26字,共631字(图二)。现将志文迻录如下:

唐故朝议郎行内侍省内府局令上柱国吕公墓志铭并序

乡贡进士徐衮撰,试右卫兵曹参军史衡书

图一 吕秀实墓志盖拓片(比例约为1/8)

露肝胆者,无私于金镜;素坚贞者,不恧其冰壶。由是天眷壹心,纯孝不贰。公讳秀实,字茂贞,其先代河东人也。祖祢,因官家于鄗京。洎尚父宗周,武成之封;运极皇唐,轩冕继踵。公英明间生,卓荦人杰。未始弱冠,高步紫微,敷奏聪敏,仪注尤[1]。童孺耽书,手不释卷;壮志慕道,心空无我,孰不升孔子堂,入如来室,常味香积之饭,不言温室之树。致身四朝,沥胆三纪。皇上以公克慎枢密,启沃腹心,入侍清禁,出衔天诏,不异挥戈驻日,蹑电追风。自永泰元年送新罗至文登。二年,文州取蕃王象武感安于凤翔。大历二年,监山南西道节度。历九年,招金州卓鳞家廿七口。历十年,又监山南西道。历十二年,监张献甫收襄阳。其年,获邓州背叛刺史蔺暠领进。历十四年,监山南西道节度。建中元年,监讨淮西李希烈。兴元元年,监黔府节度。贞元二年,监盩厔镇遏。贞六年,监凤翔节度。贞十年,监筑盐州城。贞十一年,监河阳节度。伏奉恩制,除授昭义、河阳两节使,王命驶宣,信宿千里,吐纳纶诰,神气如初。奈何哲人,降年不永,得死王事,无亏臣节,呜呼!贞元十五年四月廿三日,终于河阳官舍,享年五十有六。嗣子三人,长曰如全,次曰如佺,季曰如雅。如全亲侍冕旈,不离寝膳。無改趍庭,不隔于父之义;夺情墨绖,无失奉君之恩。孤嗣继血,善颜丁之居丧;孀妇齐眉,悯敬姜之昼哭。弟二人,仲曰秀顺,汝州梁川府折冲。季曰秀英,试太子通事舍人。骨肉支离,痛绝天伦之爱。贞元十五年十月十五日,祔葬于京兆龙首原之先茔,礼也。铭曰:

劈心捧日,沥胆戴天。致命四朝,卌二年。驲骑星邮,王命疾宣。监临抚军,版筑安边。躭书好道,不茹腥羶。心去嗜欲,口不言钱。偶运翊圣,中外称贤。年才知命,魂归九泉。孤嗣肠绝,鹡鸰悲缠。伤哲人之早逝,纪贞石之攸镌。

二、志主履历疏证

据墓志载,墓主吕秀实“贞元十五年四月廿三日,终于河阳官舍,享年五十有六”,且此文前有“致身四朝,沥胆三纪”句,故推测吕秀实生年应为天宝三载(744年),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并服务于后三朝皇帝。“致命四朝,卌二年”,说明其大致在十五岁肃宗掌政时期进宫。弄清此事,再疏释此志则有了时空的准绳。

志首题“唐故朝议郎行内侍省内府局令上柱国吕公墓志铭并序”。朝议郎为正六品上的文散官,内侍省内府局令为正八品下的职事官。可见,吕秀实在生前的地位不高。通过“行内侍省内府局令”的职官官位和“入侍清禁”的描述可以判断吕秀实是一名宦官。且志文中记“嗣子三人,长曰如全,次曰如佺,季曰如雅”。从此三人的名字上看,或许可猜测吕秀实身为宦官并有期望身体“完整”的意愿。“德宗之前,宦官只能养宫中宦官为子,且无明文规定作为保障”[2]。到德宗时期,宦官养子成为一种制度。而且宦官之子大都也身为宦官。吕秀实长子吕如全作为顺宗、宪宗时期较有影响力的宦官,在《新唐书·刘贞亮传》中有相关记载[3]。

志文载,吕秀实“永泰元年送新罗至文登”。有唐一代,新罗与唐朝多有往来。《册府元龟》载:“(永泰)二年三月,新罗王金宪英遣使朝贡”[4]。金宪英去世后,新罗派遣使臣于大历二年(767年)赴唐告哀,“新罗王金宪英卒,国人立其子乾运为王,遣其臣金隐居清加册命”[5]。唐朝廷遣使吊祭金宪英并册立金乾运,“诏以仓部郎中归崇敬兼御史中丞持节赍册书吊册之,以乾运为开府仪同三司、新罗王,册乾运母为太妃”[6]。吕秀实当时的任务可能是护送新罗使者从长安返回新罗或陪同唐朝使臣至文登。

永泰二年(766年),吕秀实在文州“取蕃王象武感安于凤翔”。文州大致为今甘肃省陇南文县地区,唐朝时为氐人、羌人的聚居地。据《魏书·邓至传》:“邓至者,白水羌也……其王像舒治遣其使内附,高祖拜龙骧将军、邓至王……。”[7]因唐文州地区大致等同于北朝时邓至地区,邓至城毗邻文州治所曲水;又因象武安、像舒治二人姓氏相像,以此推测二人或有族属关系,皆属邓至羌(白水羌)。唐肃宗时期陇右道东部地区氐人、羌人遭吐蕃的侵扰不断,故“永泰元年十月丁卯,回纥、党项羌请降”[8]。吕秀实或许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代表朝廷接受象武感的内附,并将其安置在京畿地区的凤翔。

吕秀实在历经了“送新罗至文登”和“文州取蕃王象武感安于凤翔”后,于大历二年(767年)在山南西道开始了他终此一生的频繁监军职事。以下对墓志中吕秀实具体的监军履历依序疏解。

1.“大历二年,监山南西道节度”。玄宗于开元年间将原十道增为十五道,原山南道划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山南西道节度使,治兴元府,管开、通、渠、兴、集、凤、洋、蓬、利、璧、巴、阆、果、金、商等州”[9]。

2.“历九年,招金州卓鳞家廿七口”。“卓鳞”其人,《新唐书·卓英璘传》中有记:“英倩弟英璘,家金州,州人缘以授官者亦百馀,豪制乡曲,聚无赖少年以伺变,恃载权,牧宰莫敢问。载诛,英璘盗库兵据险以叛。诏发禁兵及山南西道兵二千讨捕,刺史孙道平禽杀之。”[10]以此判断,墓志中的卓鳞应为丞相元载的中书主书卓英倩弟卓英璘。《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均载卓英璘反叛被杀在大历十二年[11],今据墓志可知吕秀实先在大历九年已经为朝廷招纳了“金州卓鳞家廿七口”,三年后卓氏兄弟始因反叛而被杀。

3.“历十年,又监山南西道”。这应为吕秀实结束金州的招抚后,返回山南西道任职。

4.“历十二年,监张献甫收襄阳”。《旧唐书·张献甫传》载:“建中初,(张献甫)从节度使贾耽征梁崇义于襄、汉,以功加太子詹事。”[12]《新唐书·德宗本纪》载:“(建中二年六月)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为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以讨梁崇义……(八月)山南东道节度使贾耽[13]、荆南节度使李昌巙、陈少游讨伐梁崇义,以李希烈为诸军都统。”[14]按史籍载,建中二年(781年)时任山南西道节度的贾耽带领张献甫征讨山南东道节度梁崇义,而吕秀实作为监军随张献甫一同出征墓志中记为“历十二年”,或为墓志撰者对史事的模糊所致。

5.“其年,获邓州背叛刺史蔺暠领进”。邓州应为今河南邓州市地区,地处襄阳以北。关于邓州刺史蔺暠,在《旧唐书·梁崇义传》中记载“(建中元年梁崇义)授其裨将蔺杲为邓州刺史”[15],从时间和志文字形判断,蔺暠可能为蔺杲。史籍中不见这支“讨梁军”关于邓州战役的记载。而从此志文判断,邓州或许是在新任刺史蔺杲的带领下投降了张献甫所率领的招讨军,所以并未发生战争。

6.“历十四年,监山南西道节度”。应为吕秀实结束征讨梁崇义与领进蔺暠后,又重新返回山南西道任职。

7.“建中元年,监讨淮西李希烈”。《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记:“(建中四年)戊戌,以左龙武大将军哥舒曜为东都、汝州节度使,将凤翔、邠宁、泾原、奉天、好畤行营兵万余人讨希烈,又诏诸道共讨之。”[16]据史传可知,建中三年后贾耽已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而以严震代为山南西道节度使[17]。此时吕秀实很有可能还是跟随贾耽、张献甫的山南东道的军队一同讨伐李希烈的。

8.“兴元元年,监黔府节度”。黔州,原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州划为黔中道,“乾元元年,复以黔中郡为黔州都督府”[18]。黔州府在今重庆市东南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附近。

9.“贞元二年,监盩厔镇遏”。“周至,唐时属关内道。天宝元年,改为宜寿县。至德二年三月十八日,复为周至”[19],大致为今天陕西省周至县地区。镇遏即为镇遏使,唐朝负责军镇防守工作的长官名。吕秀实由黔中道调任关内道或许跟此时期京畿腹地受吐蕃袭扰严重,朝廷为增强防御有关。

10.“贞六年,监凤翔节度”。凤翔节度使初置于至德元年,治凤翔府。贞元元年改为凤翔陇右节度使,增领临洮军使[20]。此时凤翔节度使应为邢君牙。

11.“贞十年,监筑盐州城”。盐州大致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地区。唐朝中期,盐州受吐蕃袭扰严重,为进一步加强盐州防御,“献甫又上疏请复盐州及洪门、洛原等镇,各置兵防以备蕃寇,朝廷从之”[21]。为复建盐州城,朝廷派遣了由时任邠宁庆副元帅的浑瑊统帅包括吕秀实所部在内共计三万五千人的多地联军共同建城[22]。

12.“贞十一年,监河阳节度”。河阳节度使置于建中二年(781年),大致为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北部地区及孟州市部分地区。据史籍可知此一时期的河阳节度使为李元淳[23]。

三、监军职能补论

吕秀实墓志共记录其生平14项任职,其中10项为“监某某”。“监”应为对监军职务的具体描述。宦官监军成为定制,要从王定远掌管监军印时开始算起。史载:“(贞元十一年)初铸河东监军印。监军有印,自王定远始也。”[24]而吕秀实主要生活的代宗、德宗年代,宦官监军的制度正逐渐走向成熟。值得注意的是,在吕秀实的墓志中未见“监军使”“观军容使”“监军”“监军判官”或其他有关宦官监军的官职名称,仅在志首点明职事官“内府局令”。而在元和十二年(817年)内仆局令西门珍的墓志中却记录其曾担任过陇右节度监军判官、监先锋兵马使、荆南监军、威远军监军等职[25]。究其原因或是由吕秀实墓志撰者对于吕生前履历情况不清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宦官监军的具体职位以及工作内容,是随着宦官监军制度的不断成熟而丰富。所以,这或许也跟吕秀实在任时宦官监军制度仍未成形,职位名称仍在完善之中有关。因此,吕秀实虽无监军之职,却行监军之事,这种情况也应当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影响的。

通过吕秀实墓志,可对代宗、德宗时期宦官监军制度的具体内容有所补论:

1.针对具体部队负责,而非监“人”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记载贞元八年八月陆贽上言:“至有一城之将,一旅之兵,各降中使监临,皆承别诏委任”[26]。说明在唐朝中后期宦官监军是针对具体部队行使监察权利。同样,吕秀实墓志中记录的各项军事行动都可说明吕秀实是随军队一起出征的。在“监张献甫收襄阳”中,史籍记录张献甫当时是随节度使贾耽一同征讨梁崇义,而吕秀实只监军张献甫而不监军贾耽,或许可以说明贾耽的部队另有其他监军负责。另据《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载:“(大历十二年)十一月,壬子,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恭奏破吐蕃万余众于岷州。”[27]虽然墓志上记载大历十二年吕秀实随张献甫征讨襄阳,但实际应为建中二年。大历十二年吕秀实应在山南西道任职。但墓志中并未记载吕秀实随张献恭战于岷州。以此推断,在岷州与吐蕃作战的山南西道军队应该非吕秀实所监。

所以,墓志中记录“监节度(使)或监镇遏”并非监察节度使或镇遏使个人,而是对州道藩镇中具体某支部队开展监察工作。

2.藩镇监军系统为多团队组成

唐朝中后期宦官监军由多人团队组成已是学界共识。如张国刚认为:“安史之乱后,诸道方镇必以宦官为监军使,另有副使、判官、小使等。若领兵出战,则有监阵。”[28]通过吕秀实墓志所记载的内容,可判断或许州道藩镇的宦官监军系统由多个团队组成。当吕秀实出征金州之时,山南西道的其余部队理应有其他监军团队负责监领。同样,无论是征讨梁崇义、李希烈或是修筑盐州城,在吕秀实随部队出征后,原驻地的留守部队也理应有其他监军团队负责。以此推测,此时期唐朝廷对各道藩镇宦官监军配置应为多人的团队。在部队出征时,驻地留守部队应当是有其余的监军来负责监军工作的。

但是,由于墓志内容的简单及史籍资料的缺憾,关于此时期藩镇部队宦官监军在平时和战时具体人员的身份、配比、工作内容等情况,仍需进一步考证。

3.非单一的监领工作

监军的主要职责是“监视刑赏,奏察违谬”[29],任务是维护中央政权对军队的统治、规范将领行为、提高军队效率。

“招金州卓鳞廿七口”即吕秀实对金州卓英璘家族进行招纳,并使其家族二十七人得到朝廷任官。因此推断吕秀实在金州的工作为传达朝廷的任命。“获邓州,背叛刺史蔺暠领进”,应当是吕秀实在随张献甫率军针对襄阳的军事行动中完成的。由于邓州刺史蔺暠的投降,在收复邓州的军事任务中并无战事发生。吕秀实或许直接参与了具体受降并接管邓州的工作,并做出了较大贡献。

由此看出,宦官监军并非仅仅对所监领的部队行使监督、控制的工作。平时有传达、宣诏等工作,战时也承担有对敌招降、安抚、宣慰等工作。

4.对神策军的监领

贞元二年(786年)吕秀实从监黔府节度转为监周至镇遏,这不仅仅是工作地点变更,其工作对象也完成了由监藩镇兵对监神策军的转换。

此时期神策军虽然由宦官所统领,但由于神策军在大历初年和贞元年间经历两次大的扩编,许多原藩镇部队被编入神策军,致使军队组成复杂。或许是为了加强宦官集团对神策军的控制,吕秀实在神策军第二次扩编时由黔州调回京畿地区。贞元六年(790年),吕秀实被派监凤翔节度。而此时期凤翔节度使是原藩镇将领的“神策行营节度使”刑君牙[30]。但是,神策军内具体由宦官统帅的军队是否仍配有宦官监军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吕秀实墓志及其相关考古资料由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张翔宇、段成刚提供,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贾志刚给予文章撰写的帮助一并表示感谢!

[1]案:“仪注尤”下似有阙字,结合其它唐代墓志,联系本志上下文,当是少了一“重”字.推测可能因重、童二字相近,刻者误认为二字重复而省略。

[2]马良怀.唐代宦官考述[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4).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宦者上(第27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5868,5869.

[4]王钦若等.册府元龟:朝贡五(第97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11415.

[5]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册封三(第96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11351.

[6]同[5]:11351.

[7]魏收.魏书:邓至传(第10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45.

[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代宗皇帝(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2.

[9]刘昫.旧唐书:地理一(第3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91.

[10]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卓英璘传(第14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4714.

[11] a.同[8]:179.b.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第22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6:7246.

[12] 刘昫.旧唐书:张献甫传(第12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3498.

[13] 据《旧唐书:德宗上》(第12卷)以及《新唐书:贾耽传》(第166卷)记载,建中三年贾耽始任山南东道节度,在建中二年讨伐梁崇义时应任山南西道节度.

[1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德宗皇帝(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186.

[15] 刘昫.旧唐书:梁崇义传(第12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3490.

[16]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第22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6:7341.

[17] 刘昫.旧唐书:严震传(第11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3405.

[18] 刘昫.旧唐书:地理三(第4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1620.

[19]同[9]:1398.

[20] 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228.

[21]同[12]:3499.

[22] 刘昫.旧唐书:杜希全传(第14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3923.

[23] a.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一(第23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6:7538.b.黄楼.碑志与唐代政治史论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20-23.

[24] 刘昫.旧唐书:德宗下(第1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382.

[25]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32,2033.

[26]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五十(第23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6:7534.

[27]同[11]b:7249.

[28]张国刚.唐代官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112.

[29] 王溥.唐会要:京城诸军(第7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5:1296.

[30] 刘昫.旧唐书:邢君牙传(第14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3926.

猜你喜欢

山南宦官墓志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游英山南武当
清朝才称宦官为太监
公平交易是外交准则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我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
我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