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2020-09-27林春江
林春江
摘 要: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知识性教育,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帮助高中生打好历史基础,提高高中生的历史综合素质和高阶思维能力,是摆在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突出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绝对不能简单的让学生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还应该积极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高中生历史综合实践能力,这才是未来高中历史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阶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2-0083-01
在高阶思维能力培育理念下,高中的历史教学应该积极进行改进和提升,积极抓住当前的教育发展机遇,转变以往的陈旧教学形式,用更加具有实效性的教学形式,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时代性,教师可以从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形式优化等等多个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促进高中生历史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1.正确理解高阶思维能力理念
高中历史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并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一直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对于教学观念和理解和对教学活动的安排,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决定性影响。高阶思维能力是近几年来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此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在当前的高阶思维能力教育趋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接受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形式,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接受更多全新的教育理论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能一味的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历史教学。但是对于许多历史教师,尤其是传统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要想适应教学观念的转变,逐步采用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方式,还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所以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不仅达不到培养学生历史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反而会对高中历史的正常教学造成较大的影响。当教师适应和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之后,再逐步开展教学方案改革和教学内容的优化,进而为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2.强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参与性
在以高中历史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环境下,高中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程度都是比较低的,并且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為很多知识都是教材上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枯燥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加工和整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难以提起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也将面临着较大的阻碍。教师应该及时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重新审视自己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高阶思维能力培育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在遵循课堂教学主线的前提下,引导高中生按照正确的学习思路开展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可以将高中生按照学习特点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保证每个学习小组之中都有学习成绩好的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实力均衡。然后给高中生设定相应的学习任务,让高中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自己已经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内容,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3.助推学生历史学习习惯的养成
高中历史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规范的教学形式之下,将学习方式潜移默化的教给高中生,让高中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强化,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和高效学习模式,进而不断延伸到其他方面的学习过程中,这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大意义。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依赖于规范的学习过程,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讲解某种类型文章的时候,就应该通过大量的分析和总结,在充分把握高中生学习特点的情况下,探索出一个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科学设置教学活动。在这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下,应该重点关注的一点就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是在充分掌握教学要求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二者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提升历史教学的科学性,进而为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是当代高中历史教学的主旋律,同时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贯穿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形式,提高高中生的历史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春红.高中历史课堂探究学习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5(29):27
[2]孙东亮.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8(12):32-33
[3]郑晓林.大陆与香港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比较研究—以岳麓版和现代版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4]姚丹婷.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香港高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结构研究—以现代版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