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型师生关系 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
2020-09-27李明珠
李明珠
摘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落细、走心入脑,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认知行为模式变化,以理解导向为出发点,以反馈输出为落脚点,不断探索“三全育人”机制下的融合式思政教育模式,通过互融微通,加强师生情感互动;强化主旋律思想引领,实现师生话语融合;多阵地同向同行,促进师生认知一体化;见微知行、以行促知,构建师生实践共同体。引导青年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师生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与群体特征,形成一个动态发展的“生机体”。
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探索融合式一体化思政教育模式,实现从情感到话语再到认知的互通互融,以理解导向为出發点,以反馈输出为落脚点,引导青年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不断探索“三全育人”机制下的融合式思政教育模式,实现师生情感、话语、认知、行为的互融互通。
勾勒学生的立体画像,加强师生情感互动
“00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根据《中国青年报》与腾讯QQ联合发布的《00后画像报告》,这一群体更喜欢用开放、自信、独立、自我、热血等词汇形容自己。[1]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更愿意以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与家长、教师进行沟通,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建立互信交流机制。师生情感共同体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共情”,教育者要主动探索受教育者内在的主观世界,自内而外、自发自觉地解构受教育者的认知体系与行为偏好,最终形成每一个独立个体的立体画像。教师不再是一个外部的观察矫治者,而是内部的交流巡查员,引导学生从已有的认知契合主流价值观。
基于构建师生情感共同体的需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坚持互融微通,注重思想交流的亲和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入学引航、培养导航、毕业起航全过程。通过“心之约”工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制度,学校党委班子及中层领导干部每人对接一个新生班级或学生社团,真正深入学生群体了解群体特质,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的亲和力与针对性,自2017级起,每一个班级都有专属“心之约”导师。推进“领导干部上讲台”,为学生讲述国情、社情,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主题班团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真正走入学生的心坎儿。校领导带头、班主任和辅导员共同参与“午间食刻交流”活动,每周五午间一小时与学生零距离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解答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出国深造及与在校生活相关的各类问题。每年年末开展学生思想动态与发展滚动调研,绘制不同教育阶段不同专业学生的群体图像,并进行纵向比对,分析学生的发展变化,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检验指标与决策依据。
强化主旋律思想引领,实现师生话语融合
师生建立了情感共同体之后,学生更愿意将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受教育者,学习学生的表达方式,然后将这些表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让学生找到话语的共鸣。“网络语言亚文化与青年学生热情敏感的心理特质及善于接受和创造新事物的独有特征交织在一起,已然成为一种对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产生深刻而持久影响的独特文化景观”。[2] “奥力给”“尬聊”“打call”等词汇成为近期大学生的流行话语,他们所使用的语言风格变化多样、更新速度迅速,甚至更喜欢原创一些词汇来表达个人的情绪、评价外部世界。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接受、容纳他们的话语体系,通过彼此碎片化的词汇交融,谋求双方价值认同的契合点,通过挖掘符号要素中所蕴含的主流价值观,强化主旋律思想引领。
根据调研,86%的学生在看到学校的各类学术讲座、学生活动的标题中有自己熟悉的词汇时,会选择打开链接仔细查看,话语的共同性开启了学生向主流价值体系靠拢的第一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讲述微言大义,强调理论宣讲的学生主导性。学校连续举办四届“双语微党课”,学生以身边的小事情描绘大理论,用多语种讲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感悟,用常见的熟悉的事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得明白、讲得透彻,让广大青年学生们愿意听、听得进、能理解,打造政治理论学习与外语专业知识学习相融合的“微阵地”。学校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也注意用学生的话语教育引导学生,“山竹人”“厉害了”“优秀”“佛系”等学生喜欢用的词汇都曾出现在校领导开学、毕业的寄语中,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价值追求。
多阵地同向同行,促进师生认知一体化
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大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深度挖掘各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研究,让课堂“实”起来。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择优资助团队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示范点,打造精品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同“校园网BB教学”平台对接,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重点抓好“网络教学培训、教学创新研讨、思政微课比赛”,构建了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堂三位一体的格局。注重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段,让课堂“活”起来。学校积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出国留学学生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以网络公开课为基本教学内容、以“星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网站”为传播交流途径,以“校园网BB教学”为互动平台,通过网络实现对海外留学生同步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朋辈教学,让课堂“动”起来。学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将每门课平均1/4的学时专门用于课内外教学实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专门的实践主题。组织学生前往井冈山、延安、梁家河、长汀等地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实践完成后让“志愿之星”走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让社会实践先进团队走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让赴海外留学生走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进行十分钟分享,与教学内容交织融创,取得良好反响,实现了从实践教育到理论学习的朋辈传递。
见微知行、以行促知,构建师生实践共同体
实践是最好的教科书。学生的行为输出是检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否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与党和国家的需要同向同行的重要指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借助关键时间节点、重大国家事件、重要国际会议赛事等活动,挖掘内涵的思政教育元素,让学生在服务家国中增加国家认同,在社会大课堂中建构理想信念,注重仪式教育对学生的感染力与引导力。[3]
见微知行,提升教育与行为一致性。学校设立“梧桐奖章”,校长在新生入学时发起挑战,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强健体魄,上课早到十分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周借阅一本书,坚持一个学年不松懈者,可获得“梧桐奖章”。在学期中,计金标校长与学生进行单词PK、五公里长跑,真正发挥垂范引领作用,成为学生心中的网红校长“标哥”。以行促知,将论文书写在中华大地。全力推进“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工程,打造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全国红色旅游教育联盟和全国红色旅游课程体系,立足红色旅游资源打造“课程思政”典范,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转移到基层社会治理与改革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与获得感。服务国家发展,使学生在国际志愿服务中成长为国家形象的代言者、国情社情的亲历者、国家建设的创造者。学校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志愿活动,参与“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APEC峰会、中非论坛等百余项国际高规格志愿服务,累计达到4.5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间62万余小时,得到了中宣部、全国友协、团市委等的高度认可和海内外相关方的一致好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高校学生管理的一次挑战,也是检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机遇。33名学校师生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前往首都新国展担任多语种志愿者,用所學知识服务国家需要,用青春力量守护好国门防护线。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着眼于“大思政”格局,也要聚焦到“小思政”主题,要遵循教育规律,构建富有感染力的思政话语体系,通过情感的互融互通勾勒学生的立体画像了解学生,用学生的话语体系挖掘主流价值的符号要素引导学生,以认知的多点串联形成共同的目标导向,最终转化为师生一体的行为输出。由传统的让学生向学校靠拢,改变为主动出击、双向靠拢,让学生的主体意识显现在个人成长过程价值引领中,真正让学生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人才,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本文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20年党建思政(德育)专项研究项目工作室平台计划“翔‘语微视频党建工作室”(项目编号:1117106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与腾讯QQ联合发布的《00后画像报告》[EB/OL].(2018-05-04)[2020-07-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9500749210444542&wfr=spider&for=pc.
[2]王颖,侯广斌. 主体间性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1):83-89.
[3]陈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重维度[N].光明日报,2019-01-08(6).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