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提升语文阅读课堂思维性
2020-09-27曾超
曾超
【摘 要】本文论述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提升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思维性,以《项脊轩志》与《祭十二郎文》的对比阅读为例,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共中有异,选择对比材料;整体分析,寻找对比方向;小组阅读,给予思维空间;多项整合,升华教学高度。
【关键词】高中语文 对比阅读 阅读教学 思维课堂 项脊轩志 祭十二郎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B-0123-02
深化高中语文文本探索课堂、提升语文阅读课堂的思维性,是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之一。而要想提升语文阅读课堂的思维性,语文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找到清晰明确且具有开放性特征的课堂求索方向;二是提供丰富多样的思维素材;三是实施积极有效的思维引导。对比阅读是一种将本就存在一定联系的文章或选段放到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它能够满足上述思维性课程构建的要求。首先,对比阅读具备明确、开放且具有探究意义的探究方向,即探究两篇文本的共性特征或不同点,这为学生充分调动个人思维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其次,对比阅读课堂中学生的阅读对象是两篇甚至多篇文本,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思维素材获取库;最后,要引导学生对两篇或多篇文章进行深入的对比,需要教师教授适宜的文本对比办法,选择较好的思维引导措施。因此,以对比阅读的方式推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较好地提升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思维性。那么,语文教師如何以对比阅读策略丰富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形式,提升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思维性呢?本文以《项脊轩志》与《祭十二郎文》的对比阅读为例进行探讨。
一、共中有异,选择对比材料
对比阅读的第一步是从众多文本中选出具有对比价值的文本,因为不是所有的阅读文本都适合拿来开展对比阅读的。有对比价值的文本大致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共中有异。共中有异可以是文体相同情感主旨相异、情感主旨相似文体不同、写作背景大体相似而文体相异、作者相同文章不同等。总而言之,可比性必须具备操作性,这样才能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才有可能产生思维能力的升华。
因此,选择的对比材料,要有共同特征,也要有不同特征。比如,在高三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的对比教学文本是《项脊轩志》与《祭十二郎文》。
从整体上看,这两篇文本都是感情真挚的古代抒情散文,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所写亲人的怀念之情,大体上采用了相同的写作方法。但从细节上看,这两篇散文采用的叙事方法、选择的叙事角度又各有不同,在遣词造句、表达抒情方面也各有所长,具有较高的比较阅读价值。例如,笔者在教学中提问学生:“《项脊轩志》中有悼亡之情吗?”学生回答:“有。”接着笔者又问:“《祭十二郎文》是哀悼作者的谁?”学生回答:“侄子。”笔者追问:“请大家比较一下《项脊轩志》与《祭十二郎文》悼亡的异同。”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稍微有些难度。于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初步的比较。之后,有学生联想到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亡妻之情与《项脊轩志》里的悼念亡妻之情进行对比,丰富了对比素材。
二、整体分析,寻找对比方向
组织对比阅读活动的第二步是找寻对比阅读方向。只有明确对比阅读方向,学生在进行对比阅读时才不会茫然,对比阅读活动才能有条不紊、有章有序地顺利推进。而要想找到合理的对比方向,需要从整体入手,在系统的分析中筛选出最具对比价值的文本探索方向。
比如,在《项脊轩志》与《祭十二郎文》的对比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两篇文本的相同之处,也可以让学生寻找两篇文本的不同之处。但要想让学生能够在文本对比中兼顾两者,教师还需对整个阅读过程进行顶层设计。在二者的对比阅读中,笔者以“叙事抒情”为文本探究主题,选择了文本撰写思路、文本语言特征和文本表现主题三个方向,并以该方向为依托对本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
首先,笔者让学生从文本撰写思路、文本语言特征和文本表现主题三个方面深度探析文本内容,深度把握两篇文本的内容。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探索结果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向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中更好地把握两篇文本各自的写作特征。
《项脊轩志》的撰写思路可以理解为“定点换景”,即通过一个院落“轩”的变化来反映家道中落,又可以理解为“时间变化”,即通过作者幼年、儿时、成人三个时间段写了与之相关的三位女性:祖母、母亲、妻子。而《祭十二郎文》的撰写思路可以理解为“移步换景”,即通过场景的转换来反映生活所迫和亲情的牵挂,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时间变化”,即叔侄二人的“三别三会”。《项脊轩志》的语言整体而言质朴情厚,有一种“不事雕琢而自成风味”的感觉。而《祭十二郎文》采用的“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整体感觉也是质朴情厚。两篇文章都是选用身边人、身边事来表达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悟。
在这样的文本对比阅读课堂设计结构下,学生的阅读探究活动是有层次、有条理的,对文本内容的对比探析也是更深入、更透彻的。
三、小组阅读,给予思维空间
践行学生的自主认知地位、全面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参与是组织高中语文对比阅读活动的初衷。因而在对比阅读活动推进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认知空间。而组织小组阅读探究活动恰好是给学生提供足够思维探究空间的有效办法。因此,在《项脊轩志》与《祭十二郎文》的对比阅读教学过程中,小组阅读是笔者推进整个课堂对比阅读活动的主要办法。
其一,让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略读两篇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两篇课文的叙事结构,让学生在对叙事结构的探究讨论中,去粗取精,筛检出两篇文本中关键信息,方便后面的教学对比。学生通过探讨,明确《项脊轩志》的结构可以看作时空结合型的写作手法。从时间上来看,大体是“读书前—读书中—读书后”,又夹杂倒叙和补叙。而空间则体现在“轩与庭”的位置变化。正因为叙述手法比较多样,所以必须借助小组探究来完成。《祭十二郎文》也可以看作时空结合,从“少时—年十九—去年—今年—以待余年”为时间轴,而不同的时间又会有不同的地点,空间变换比较大。细细来看,两文大体相似,却又在叙事结构上有各自的特点:《项脊轩志》空间范围变化小,《祭十二郎文》空间范围变化大。学生又通过小组探讨二者区别的原因:写作的需要。
其二,以多媒体展示两篇文本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分析探究,说一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在对个人阅读感受的交流中,掌握文本语言细节,品悟各篇文本的语言特色。
其三,再次回归整体,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分析两篇文本中表达的情感,再以添加作者生平材料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对更多材料的辅助之下,深化对文本情感的认知。归有光出生在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宣化里(今昆山市宣化县)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他八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归有光的家境一直贫困,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维持生计。居安亭期间,王氏治田四十余亩,督僮奴垦荒,用牛车灌水,以所收米粮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让归有光专心讲学。因此,《项脊轩志》中的情感与这些生平背景息息相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对亲人的思念。而韩愈则是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去世的噩耗。韩愈尤为悲痛,写下《祭十二郎文》。当学生了解了这些背景后,就容易理解韩愈对十二郎的情感更像是兄弟般。
其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两篇文本的异同点,并将文本异同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完成对文本阅读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助力阅读对比成果的清晰化和明确化。
以上对比探究活动都是由学生以小组自由谈论的方式推进,有效地确保了学生在对比探究过程中的阅读主体地位,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比阅读中获得完整的、深入的思维探究体验。
四、多項整合,升华教学高度
语文是一门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科目,其学科外延几乎是与生活等同的。因此,在组织语文文本对比阅读的过程中,简单的文本对比任务不足以将语文阅读课堂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因而在对语文对比阅读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寻找其他课堂延伸和教学整合方向,以升华语文课堂教学。
例如,在《项脊轩志》与《祭十二郎文》对比阅读的最后,笔者对学生说:“‘悼亡是古代诗文创作的一大主题,除了这两篇文本之外,还有袁枚的《祭妹文》、苏轼的《江城子》、潘岳的《悼亡诗》等,那么这些是否也可以拿来与本课中的两篇文本作对比呢?”随即展示相关素材,让学生任选其一,展开探究。这样一来,整个对比教学活动就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两篇课内文本对比阅读上升到一个主题的文本对比阅读。不仅有效地搭建了课内外阅读之间的桥梁,拓宽了学生的文学探索视野,而且让学生在有选择的对比阅读中更好地张扬了个性,完成了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以致用。
再如,在《项脊轩志》与《祭十二郎文》教学最后,笔者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通过写家庭琐事展现亲情。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消化吸收了个人课堂所学,深化了对两篇文本中叙事抒情写作方法的理解。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对比阅读课堂是能够引导学生完成深度思维训练的思维课堂,也是能够延展学生语文学习视野的开放课堂、综合课堂,更是以学生为认知主体的生本课堂。要想通过对比教学的方式提升语文阅读课堂的思维性,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上步骤入手,优化对比阅读设计。
【参考文献】
[1]陈敏珠.比较阅读,让思维与语言和谐共生[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
[2]冯春华,王慧兰.例谈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比较阅读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8(36).
[3]卞 雅.浅谈比较式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汉字文化,2018(S2).
【作者简介】曾 超(1982— ),男,籍贯湖南岳阳,中一,现就职于南宁市东盟中学,研究方向为作文教学。
(责编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