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的路径探讨
2020-09-27季鹏飞
季鹏飞
摘 要:文化育人在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移动客户端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微时代,面临着内容选择、组织对象、实践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变化,从而对文化育人的实现途径也提出了全新要求。本文聚焦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立足文化特色资源与优势,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进行探析。
关键词:微时代; 文化育人; 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9-091-001
面对参与共享、高速流变、多元个性成为新特征的微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进一步与之适应、协调,不断挖掘自身具有现代意义、世界价值的内容,打开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新局面。其创新途径的突破口可从目标方向、资源利用、人员制度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明确育人目标,把握探索方向
“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教育要回答的首要问题。面对信息传播与共享更加便捷高速的“微时代”,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新时期新环境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新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微时代里更为广泛深入的运用、全面高速的迭代更新,社会分工更趋精细,对人才培养提出专业化、个性化、难以替代化的全新要求。文化育人工作在文学院的开展不仅要体现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落实到学生心理素质、性格品格的层面,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微时代”的“微”对社会生活更直接地改变在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形成更小单位更小个体的模块。这促使自由个性从理想逐渐照进现实,文化育人的工作由此需要走向微观——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我们鼓励学生自我认知、独立思考,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人生道路并勇于自我负责。这是教育的初心,亦是教育的终极使命。面对国家、社会、个体不同层面的需求,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多元性、涵养性使其能始终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微时代”的环境与资源是其再次焕发生机的肥沃土壤。
二、直面现实挑战,整合优势资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占网民整体的27.2%。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因此,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视频、微课等一系列微时代技术产物能有效便捷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满足个性化、日常化、深入化的工作需求。
微时代的资源爆发并不局限于线上资源,以“共享”为核心理念的微时代也推动了线下资源的重新洗牌、深化合作。双线并轨,整合开发多重资源,使得内容选择精品化、特色化、多元化。以传统文化工作坊为例,即以苏州大学文学院牵头,除了一般网站宣传外,专门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利用网络科技,通过新媒介的推送扩大影响、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尤其像“中国传统文化课堂”不定期邀请一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走进讲堂,与同学们就某一门类的艺术分专题开展深入交流,坚持课堂的理论教学与文化的实地探访有机结合的原则,兼顾老师的讲演与学生的体验,既发挥老师的引导与讲解的作用,又注重学习者领会与体验的过程。2017年,在“中国传统文化课堂”的基础上,增设“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课堂”。“传统文化公益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区、中小学校园,以中国传统诗词为主题,结合课堂教学、诗词大会等形式,将传统诗词教学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通过寓教于乐的创新型教学让参与者在生动的课堂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目前,工作坊已开设300多场学术讲座,举办全校性的学生社团活动近百次,吸引20000多人次师生(包括2500多名海外留学生)参与活动。这些阶段性成果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视频等平台及时公布展示,有力扩大了学院文化育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后续工作开展争取到更加优化多元的资源,形成良性循环。
三、搭建组织架构,建设培养队伍
文化育人工作要顾及其发展全方位,势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为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相关工作,建立完善涉及育人工作全员的各项制度,形成筋骨有力的培养团队是极为必要的。在专业培养上以“导师制+”开展,通过微课、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导师制+”还要求导师在治学为人态度方面为学生树立模范榜样,“微时代”视域下的教育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才是文化育人形成长期影响的关键所在。
以辅导员为主的“辅导员+”模式,辅导员通过微信等多渠道媒体手段切实关注学生学习生活、职业发展、道德品质等,构成文化育人工作的日常维度。搭建学生事务平台、开通学生意见渠道、跟踪学生成长情况等都将进一步助力学生培养工作。
“學生组织+”是文化育人工作中最具活力的一环。通过研究生会、党支部、班集体等多重组织,解决微时代里“个体独立”带来的组织管理困境。学生积极投身服务广大学生群体、组织创新学生活动、收集汇总学生意见建议等工作,形成团结友好、携手共进的宿舍文化、集体文化、校园文化。通过“导师制+”、“辅导员+”、“学生组织+”三种模式的相互补充,最终搭建起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队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立德树人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技术手段的更新和理念方法的创新,以及成效成果的出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一般项目“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模式探索”(编号:383041431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婷婷.微文化育人的创新形态及其路径[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9(10)
[2]程刚.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
[3]韩继伟,宋博.基于主流网络社交平台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途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4]康宇.大德育理念下高校“三全育人”路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0)
[5]高校育人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与路径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