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70多年来的资本文明观:历史演进与现实启示
2020-09-27朱忆天胡博成
朱忆天 胡博成
[摘要] 新中国在对马克思资本理论和列宁新经济政策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资本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对资本野蛮性的批判到市场经济时代合理利用的转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资本文明观。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史、辩证、全面地审视资本文明,不仅认识到资本并不等于资本主义,而且验证了资本可以为社会主义所驾驭和导控,这无疑为社会主义利用资本探索人类发展新形态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全面梳理新中国70多年来资本文明观的演进历程,旨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用资本提供理论视角和方法上的参考。新时代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深挖资本文明的内在潜力,为有关国家探索利用资本文明新形态提供可资借鉴的蓝本。
[关键词] 资本文明观 历史演进 现实启示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研究”(鲍宗豪主持,编号为15ZDC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朱忆天,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明 与社会现代化;胡博成,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72(2020)04-0001-1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了资本生产的本质,对引起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资本逻辑展开了强烈批判。值得关注的是,马克思在论述剩余价值时曾使用过资本文明这一概念。他指出,虽然占有剩余价值是所有剥削阶级的共同追求,但资本占有剩余价值的方式和实现条件具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资本文明积极的一面在于,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与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社会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①马克思关于资本文明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认识资本文明的理论基础。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而对资本文明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差异。今天无论是反思社会主义驾驭和导控资本的实践,还是审视中国道路与世界新文明形态的意义,②都需要对中国的资本文明观进行历史总结和回顾。新中国资本文明观经历了70多年的历史发展和积淀,深刻地反映出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的历史演进过程,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利用资本发展经济的实践历程。不论是从理论还是从现实角度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都要求我们必须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識资本文明,摒弃对资本文明的绝对化认识取向。本文以新中国成立70多年为重要时间节点,回顾新中国资本文明观的发展历程,并梳理其差异的内在逻辑进而总结经验、得出对现实的启示,这无疑对新时代合理利用资本发展经济以及对中国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探索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新中国70多年来资本文明观演进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70多年来的资本文明观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语境,前后主要经历了两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资本文明观,这一时期对资本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批判资本野蛮性方面;二是市场经济时期的资本文明观,这一时期逐步意识到资本文明的积极历史作用,在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不断深化探索社会主义驾驭和导控资本的实践经验。
(一) 计划经济时代:对资本的野蛮性展开批判
面对人类历史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课题,党和国家曾积极探索如何利用资本发展经济。但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苏联模式及计划经济成为新中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选择,“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在计划经济时期,新中国对资本的认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基于马克思经典论述来解读资本,并结合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资本的野蛮性展开批判;二是基于苏联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认识资本,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很快就能实现,资本应该从地球上消失。此时承认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目的在于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是剥削和社会不公的根源,特别是对原始积累时期资本的野蛮性批判令无产阶级刻骨铭心:“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①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关系,资本将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源源不断地纳入经济生产领域。工人辛勤劳作产生的剩余价值绝大多数被资本家占有,工人仅能够获取维持自身生存的部分,因此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苏联在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和共产主义社会论述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作为剥削和不公正根源的资本“暂时”消失了。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中国建立起了“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亿万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发展驱动力。从旧中国走出来的劳苦大众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以无限的热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防体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②资本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取消资本等于取消资本所有者享有的权利。换言之,消除资本就消除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带来的剥削问题。因此,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以物的解放实现人的解放,激活人们生产热情的核心战略举措。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结合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苏联的实践探索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巩固和维护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当然必须承认,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也曾有利用民族资本发展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节制和限制资本发展,主张将民族资本与国计民生发展有机结合;二是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党和国家利用资本发展经济,主要考虑当时经济还比较落后,需要利用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且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曾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对资本的认识受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封锁,加剧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立的紧张态势,对当时的人们认识资本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历史时期受意识形态和阶级对立的影响,将资本等同于野蛮血腥的经济范畴,以资金概念代替资本,完全取消了资本范畴在经济领域中的使用。尽管党和国家对资本文明的认识侧重于批判,但这一时期建立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把资本限定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关系,对资本的野蛮性批判遮蔽了对资本文明的全面把握,忽视了资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导致社会生产中各行为主体积极性不断消减、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不足、社会消费品总量短缺等问题的出现,同时马克思关于资本文明的丰富性论述成为“存在着的无”,特别是商品、货币、资本等范畴被长期搁置起来,社会主义建设亟待重新审视资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意义。①
(二) 市场经济时代:全面审视资本的文明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开始全面反思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解放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资本文明的认识。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资本文明的认识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市场经济时代,党和国家对资本文明的认识程度不断深化,在把握了资本文明性及其内在限度的基础上,全面开启了对社会主义驾驭和导控资本发展的文明新形态实践的探索。
马克思用了40年的时间,反复论证了资本的历史性和有限性,他指出资本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有其历史必然性,只要资本发展达到其历史容量的限度就会自然消亡。然而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东方落后国家并没有经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直接跨越卡夫丁峡谷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以商品、货币、市场为代表的“对物的依赖性”阶段无法跨越,只有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为未来更高层级的社会主义形态奠定基础。资本增殖的本质是强制收集剩余价值,是实现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强大动力机制,因此马克思高度肯定了资本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生產力的解放和发展,剩余价值必然会被不断积累,问题的关键在如何分配和占有剩余价值。充分发挥资本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激活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要做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引导资本为人民和公共利益服务。可以说对资本文明的认识,马克思只提供了理论性阐释,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则进行了初步尝试,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利用资本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一定成绩。遗憾的是,列宁逝世后苏联很快建立了排除商品经济和资本的计划经济体制。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这一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没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
重新审视马克思关于资本文明的论述,全面总结计划经济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是改革开放后认识资本文明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起点。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要鼓励“三资”企业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资本的认识,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资本在生产领域中的积极作用不断被激发。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资本概念,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资本的概念,鼓励各类资本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这一时期资本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积极变量,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有显著提高。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引入资本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等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享有物权,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本,党的十七大还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进一步加强对资本的驾驭和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全面激活资本活力,大力推进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正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全面把握资本文明的独创性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不断推进现代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利用资本发展经济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也为世界驾驭和导控资本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蓝本。
在马克思资本文明理论指导下,在列宁新经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70多年的创新性实践积累,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资本文明观。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用资本发展经济,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驾驭和导控资本发展形成的资本文明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国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化对资本文明的认识,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探索完善迥异于西方国家利用资本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用资本的总体性指导思路;在全球化背景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围绕促进公有资本、非公有资本共同发展的目标,不断创造新的社会生态环境。各类资本同台竞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生产力发展,有助于全面激活资本文明的历史容量,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必然路径,同时也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
二、 新中国70多年来资本文明观演进的经验总结
自资本诞生以来,如何认识资本文明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不仅关涉到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关涉到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走向。经典理论层面上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发展基础上的,为此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辩证地认识和理解资本文明。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高度,审视社会主义中国利用资本的理论和实践,要不断去除实践活动中感性杂多的遮蔽,及时总结70多年来资本文明观演进的理论经验。新中国对资本文明的认识,实现了从对资本野蛮性批判到全面认识的转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资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现实的深刻把握。
(一) 资本并不等于资本主义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资本绝不是资本主义独享的经济范畴,将资本与资本主义画等号属于典型的“形而上学”认识。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拥有更古老的存在形式,凡是有商品生产的地方都存在资本的形式。排除资本和商品范畴的计划经济,从根源上混淆了资本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将资本绝对化地链接到资本主义社会,偏离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及其文明方面的论述。当然由偏离马克思资本理论认识而导致的资本与资本主义混同问题,有其重要的历史原因。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探索利用资本发展经济的实践。当时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各领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符合当时的历史和国情现实。
在1949年至1953年期间,新中国延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待资本和民族资本主义既利用又限制的态度。一方面,需要利用资本恢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要限制资本向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三大改造”,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资本文明理论的创新性发展。这一历史阶段,陈云关于“三大主体和三个补充”、毛泽东关于“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论述,都认识到了资本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然而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崭新课题,同时加之当时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受意识形态和阶级对立的影响,在认识上混同了资本和资本主义的关系,这是1956—1978年资本范畴在中国经济发展领域消失的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集中一切资源建设工业化体系和国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但依靠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弊端很快就凸显出来了。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资本所拥有的文明性逐步被发掘出来,中国探索利用资本、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主动融入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指出,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入资本替代计划配置资源,更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①1978—1992年,中国不断深化对资本和资本文明的认识,全面厘清了资本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从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中国共产党全面开启了社会主义驾驭和导控资本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二) 社会主义具备驾驭资本的能力
不论是从马克思对资本的论述,还是从社会主义利用资本的实践来看,资本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资本具有推进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资本以追求自身增殖为唯一目的会导致诸多问题。资本逻辑凭借其积累的物化劳动权力,将各种自然资源源源不断地纳入其增殖轨道中。尽管资本并不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但它却是现代社会生态等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逻辑本质上是一种能够持续收集和占有剩余价值的社会关系,但它又绝不是简单的物化逻辑,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约束其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资本文明观的形成过程,全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资本文明双重性特征的把握。资本本质上是一种负载了物质形态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在利用资本发展经济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手段,化解资本发展带来的问题,从而实现对资本的驾驭和导控。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指出,苏俄拥有足够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手段实现对资本的驾驭和导控。邓小平也指出,对“三资企业”不要怕,中国共产党拥有规范资本生产的足够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驾驭和导控资本发展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断强化制度法规建设,将资本严格限定在经济生产领域。我们必须承认,改革开放以来,在资本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利用制度法规漏洞,侵蚀公共权力和公共领域,造成诸多社会问题的状况。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高度来看,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实践过程中,党和国家建立与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法规,不断规范资本在生产领域中的行为,逐步阻断了資本逻辑侵蚀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各项制度法规不断完善,“讲规矩”已成为各类资本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制。
第二,不断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以公有资本引导各类资本为提高人民生活福祉服务。毫无疑问,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驾驭资本发展经济的核心价值旨归。公有制经济在引导、约束、化解非公有资本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诸多问题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可以依托的重要物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推进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正是不断发挥公有制经济引导各类资本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第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切断资本越界的文化基础。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之所以想要不断尝试越界,其深层原因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文化在作祟。这些思想脞说目的在于制造有利于资本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通过不断激发人的欲望,不断形塑为资本生产消费服务的人群,进一步加剧资本尝试文化越界的行为。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资本生产既合乎法规又符合道德,是中国共产党驾驭和导控资本发展的重要经验。
新中国在马克思资本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对资本文明的认识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中国共产党全面厘清了资本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确认了资本文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历史任务,当下正阔步走进“强起来”的新时代。为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从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高度出发,全面认识资本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激发资本活力,引导资本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综合国力和发展生产力服务。
三、 新中国70多年来资本文明观演进的现实启示
新中国70多年来资本文明观的历史演进,深刻说明了社会主义不可能坐等资本发展达到其历史容量,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借助商品、货币、资本和市场来发展经济,从而不断发掘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的活力。经过7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不断深化对资本文明的认识,在实践中形成了“私有资本批判”与“公有资本建构”共存的局面。故此,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必须在私有资本批判和公有资本建构基础上,实现对资本文明的社会主义驾驭和导控。基于新中国70多年来资本文明观的历史演进和经验总结,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启示。
(一) 要树立认识资本文明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新中国70多年来资本文明观的发展演进历程,为新时代认识和理解资本文明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文明的论述是科学预见,新中国对资本文明的认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充满了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深刻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①马克思曾指出,一切经济范畴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资本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经济范畴,必然有其客观存在的意义和促进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间、客观现实以及资本自身的发展演绎,资本为实现自身增殖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会呈现出来,并最终演变成制约自身发展的因素,即达到资本发展的历史容量走向消亡。这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历史的、辩证的、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和看待资本文明。
计划经济时代,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总是将资本视为野蛮的、罪恶的存在,拒绝承认资本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当然结合当时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的现实,可以理解这种对资本文明认识的偏差。市场经济时代,尽管党和国家逐步认识到了资本文明的历史作用,积极利用资本发展经济,但还要警惕在诸多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人们对资本文明的另一种极端化认识:不分时间、地点和条件地承认资本的积极作用,理想化地天真地认为资本可以解决一切发展问题,惘然不顾引入资本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要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资本文明,资本和资本主义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会产生影响自身发展的桎梏,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所无法摆脱的。金融危机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发展危局,已经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
70多年来资本文明观的演进历程和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衡量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参考指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紧密围绕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和生产力的提高来认识资本文明,即“三个有利于”标准。
(二) 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挖资本生产潜力
不断挖掘资本在生产领域中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提供学理性支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资本文明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开创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资本发展市场经济的崭新道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深入挖掘资本在经济生产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符合马克思资本文明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的双重要求。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①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理论揭示出,现实社会主义跨越资本运动的历史阶段,直接进入未来理想社会,不仅不具有历史合理性而且非常危险。只有建立在资本和商品文明充分发育的经济基础上,社会主义才能够拥有阔步迈入理想社会的坚实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建设决不能抛开资本,这是新中国70多年来资本文明观发展积累的重要历史经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抛开对资本文明的片面认识,在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場经济的基础上,深入发掘资本文明在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方面的潜力。
(三) 要坚持从全球视野审视社会主义驾驭资本的现实
社会主义驾驭和导控资本发展对世界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利用资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然路径;另一方面,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驾驭和导控资本发展的经验,有助于全球经济正义的实现。中华民族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从2010年起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之下,利用资本发展经济,积累足够丰富的物质条件,这是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重要物质基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利用资本和市场,积极融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不断向着经济强国的目标迈进,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的重要贡献。新时代中国以昂扬姿态积极参与全球建设的基础性前提是国富民强,否则参与全球治理、推进全球秩序变革将成为“空谈”。在全球化格局中,西方国家把正义链接在私向度的资本上,将经济正义定义为资本的最大化积累,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性社会问题并严重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②近年来,某些华尔街资本竟然基于资本获利的考量,多次下调多个主权国家货币的信用评级,严重侵害这些国家的合法经济权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正是遵循着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指导,坚持全球经济正义的发展方向,不断引导资本逻辑为世界发展服务。①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驾驭和导控资本发展的实践,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并且已经开始对资本主义发展走向产生了一定影响。未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中国驾驭和导控资本发展的实践,一定会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毕生都在研究资本和资本主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十月革命后的“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为人类探索、利用资本文明发展经济提供了全新的生态环境。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深入挖掘资本发展生产的潜力,既是21世纪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要求,也是不断激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杠杆。可以期待的是,科学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资本文明观,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奠定更为坚实的思想和实践基础。
(责任编辑:肖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