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拔火罐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所致腰痛的临床观察
2020-09-27桑秀丽
桑秀丽
(淄博市临淄区中医医院牛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山东淄博 255400)
慢性腰肌劳损是指腰部肌肉、韧带及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常伴有局部炎症,导致腰部疼痛[1]。 慢性腰肌劳损所致腰痛在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具体可表现为腰部钝性/弥漫性胀痛或酸痛不适,可牵涉臀部及背部,活动受限、遇凉、过度劳累后反复发作或疼痛加剧,在热敷、休息或改变体位后症状可得到缓解[2]。该病多采用药物、 理疗等非手术治疗手段或手术治疗,但消炎止痛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单纯理疗起效慢,手术治疗创伤大,患者难以接受。 而中医中药以简、便、易、廉且安全性高的优势,在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方面积累了颇为丰富的临床经验[3-4]。该研究以2018年1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102 例慢性腰肌劳损所致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温针灸联合拔火罐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所致腰痛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2 例慢性腰肌劳损所致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慢性腰肌劳损诊断标准,伴明显腰痛或腰背痛症状;(2)年龄≥18 岁;(3)神志清楚,感知觉正常;(4)同意应用中医技术治疗,评估依从性较好。 排除标准:(1)针灸、拔罐禁忌证者;(2)感知觉迟钝、或不能正确描述痛觉者;(3)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者;(4)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5)患有脊柱疾病、妇科疾病等其他可引起腰痛症状疾病者;(6)治疗前1 个月内未接受任何中医技术治疗者;(7)治疗疗程不满2 周者。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2 例和对照组50 例。 观察组包括男31 例(59.62%),女21 例(40.38%);年龄28~62 岁,平均(39.74±5.37)岁;病程3~10 年,平均(6.35±3.18)年。 对照组包括男32 例(64.00%),女18 例(36.00%),年 龄27 ~63(40.15±5.29)岁,病程3.5~11 年,平均(6.59±3.12)年。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给予温针灸联合拔火罐治疗。 (1)温针灸:取夹脊穴(第1~5 腰椎)、肾俞穴、髎穴、委中穴、大肠俞穴, 行提插捻转补泻手法针刺上述穴位至得气,各取艾炷(2 cm)一枚插于肾俞穴、大肠俞穴针灸针上端,点燃艾炷近皮肤一端,连灸3 壮。 留针时间以艾炷燃尽为止,1 次/d,2 周为1 个疗程,治疗6 d 休息1 d。(2)拔火罐:温针灸后,在腰骶部位夹脊处拔火罐4~5个(若伴剧痛者可予以梅花针叩刺,3 d 1 次), 留罐10 min,1 次/d,2 周为1 个疗程,治疗6 d 休息1 d。
1.2.2 对照组 给予温针灸治疗方法、疗程均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1.3.1 腰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疼痛程度, 以0~10 分表示疼痛程度,其中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剧痛,分数越高表示腰部疼痛程度越严重。
1.3.2 腰椎功能 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6]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障碍, 包括生活自理、提物、步行等10 个问题,每个问题6 个选项,每个选项按答案从无到重,分别评分0~5 分,分数越低表示腰部功能障碍越轻。
1.3.3 临床疗效 参照文献[7]制定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腰痛及腰椎活动障碍等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2)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腰部疼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无效:治疗后,患者的腰部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ODI评分等用(±s)表示,行t检验,临床疗效等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腰痛程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VAS 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 P 值观察组(n=52)对照组(n=50)t 值P 值6.87±1.61 6.85±1.57 0.063>0.05 2.20±0.63 3.54±1.31 6.623<0.05 19.479 11.447<0.01<0.01
2.2 腰椎功能
治疗前,两组患者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后,两组患者ODI 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ODI 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 评分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 P 值观察组(n=52)对照组(n=50)t 值P 值36.34±5.73 37.06±5.59 0.642>0.05 22.72±4.56 27.35±4.78 5.007<0.05 13.412 9.335<0.01<0.01
2.3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96.15%(50/52), 对照组总有效率84.0%(42/50),两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慢性腰肌劳损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中青年人群发病率也日趋上升,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其发病机制多因腰部急性受损后,未接受治疗或治疗效果欠佳,病情迁延进展所致;也可因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久处潮湿环境、腰部长期负重、长期腰部不良姿势等,日积月累,最终导致腰部肌肉慢性受损[8-9]。 慢性腰肌劳损隶属于中医学的“腰痛”、“痹证”等范畴,其发病机制或为肝肾亏虚,或为劳倦内伤,或为跌打损伤,或为气血不足,或为风寒湿邪侵袭。 肝肾亏虚、劳倦内伤、跌打损伤、气血不足可因气血亏虚、邪客经络、络脉闭阻、气滞血瘀,导致经脉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感受风寒湿邪,肌肤腠理不温,卫气不能固表,致腰府无以为养、活动受限。 因此慢性腰肌劳损所致腰痛的治疗原则,应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祛风除湿为主,达到止痛和改善活动障碍的目的[10]。
针灸具有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及调节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夹脊、肾俞、大肠俞等穴位具有壮腰固本、行气活血之功效,委中穴可温阳通络止痛,为治疗腰背部疼痛之要穴, 温针灸则是在针灸基础上联合艾灸,使热力借助针具通过腧穴直透筋骨、直达病所,发挥温经散寒、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气血通畅则可濡养肌脉筋骨,通则不痛[11]。温针灸热效应还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炎性因子的作用,有助于减轻炎性因子刺激神经根所致的疼痛,并促进局部神经因子修复及组织再生,有效改善腰肌劳损所致腰痛及腰椎功能障碍[12-13]。 拔火罐具有活血化瘀、除湿止痛之功效,“血行风自灭”,腰部剧痛者施以梅花针叩刺,邪随血出,经气畅通,则通而不痛[14]。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 周后,观察组VAS、ODI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联合拔火罐有助于缓解慢性腰肌劳损所致腰痛,改善腰椎功能障碍。 温针灸联合拔火罐均符合“寒则温之”的治疗原则,联合应用可相辅相成,使疗效叠加。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联合拔火罐有助于提高慢性腰肌劳损所致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拔火罐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所致腰痛患者效果肯定, 可明显缓解腰部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障碍,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