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件后信息对老年证人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2020-09-27孙莹宏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证言误导侦查人员

孙莹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侦查与刑事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038)

一、前 言

证人记忆的内容通常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件,心理学称其为基于事件的记忆,基于事件的错误记忆是影响证人证言可靠性的重要因素。[1]已有研究表明,影响证人基于事件的错误记忆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是主体因素,如证人的年龄、情绪、自信度等;二是主体外因素,如光线、距离、暗示、事件后信息等。其中,事件后信息是指证人在感知案件事实后,可能接触到关于这一案件的各种信息。[2]

事件后信息的来源广泛,证人周围的各种人事物中都可能夹杂着影响其记忆的信息,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共享的范围不断拓展、信息交流的速度不断加快,事件后信息对证人记忆的影响效力也大大加强。按照不同的主体标准,将事件后信息的来源归为三类:一是证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二是新闻媒体的信息发布;三是侦查人员的询问活动。按照事件后信息对证人记忆的影响作用不同,将其划分为误导信息和中性信息两类:误导信息是指与证人原本所感知到的案件事实情况不符合的信息;中性信息是指与证人原本所感知到的案件事实情况相一致的信息。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塔斯和她的同事首次采用误导信息干扰范式来证明事件后信息对记忆准确性的影响。[3]这一范式的基本程序包括:首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幻灯片;在间隔一定时间之后,再向被试提出一些有关幻灯片中的事件信息的问题,一半被试需要回答的问题中包含了与幻灯片中细节相符合的信息,另一半被试需要回答的问题中包含了与幻灯片中细节不符合的信息;在回答完上述问题之后,对被试进行记忆测试,检测被试的记忆是否受到误导信息的干扰。实验结果表明,“给予误导信息的被试所作的证言的准确性低于给予中性信息。”[4]但是这一经典实验只选取了“事件后信息”单一变量,并没有考虑证人的主体因素。

年龄作为证人主体的内在特征之一,是影响证人记忆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中更多的是对儿童证言的可信度以及取证方法研究,相比之下,对老年证人的研究构成单一。根据埃丽森等人对英国警察的调查结果显示,“13%的警察认为老年证人的证言比年轻人更可靠;32%的警察认为老年证人的证言不可靠,因为他们对细节不够关注,而这些细节恰恰对侦查机关破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1%的警察认为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影响了证言的准确性。”[5]对老年证人而言,其记忆能力的确会成为影响侦查人员判断其证言是否可信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老年证人的记忆中可能存在某些事件后信息的情况下。

二、实验目的

进一步探究本土化条件下事件后信息对老年证人记忆所产生的影响,选取“事件后信息”和“老龄化”两个因素,在“误导信息干扰范式”的基础上,将原实验设计中的展示幻灯片改良为播放更具连贯性、情节性的短视频,更贴近于真实事件,增强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实验选取的50名老年被试,年龄范围均在60周岁以上,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人。目前我国并未对青年的年龄进行明确界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我国法定成年年龄的规定,选取50名青年被试,年龄范围在18~34岁,随机分为C、D两组,每组25人。所有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在与每名被试进行一次包含一些背景信息问题的简短交谈后,确认其表达能力正常,无生理和精神缺陷,具备作证能力。

(二)实验设计

采用2×2的双因素组间实验设计。其中自变量1是事件后信息,分为误导信息和中性信息2个水平;自变量2是老龄化,分为老年人和青年人2个水平。因变量为记忆测试题目的回答错误数量。

(三)实验材料

1.短视频:电视剧《黑白大搏斗》第11集节选片段,时长1分30秒。具体情节为:四个人(三男一女)来到新世界商场对面的“好孩子玩具店”买东西。带头的一个人留着胡须,戴着鸭舌帽、墨镜和金链子,身穿黑色的背心、马甲和八分裤,马甲下摆为橙色,手提棕色保险箱。在他身后的第二个人也戴着黑色墨镜,穿着灰色条纹的短袖衬衫和灰色西裤,左手佩戴了一只腕表。第三个人有一头长发,身穿紫色长袖衬衫和灰色长裤。第四个人为女性,披肩发,穿牛仔外套和带有花朵图案的长裤。第一名男子在摆放有很多儿童自行车的玩具店门口打开手提箱,从箱子中抽出了一张人民币,进店选购玩具。他在货架上先后挑选了一个红色摩托车玩具,一个银色轿车玩具和一个黑色坦克玩具。在他挑选玩具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左大臂上有一圆形图样的纹身。结账时,老板跟他说他的钱是假的,他表示怀疑,于是走到店门口对着阳光仔细查看。在他确认了钱是假的之后,穿紫色长袖衬衫的男子抱起装着钱的箱子拐了两个弯跑进了胡同里。

2.误导信息:对视频中的人物体貌、物品、场所、时间的事实情况进行了修改,增加了“给了老板一个耳光”等情节,删除了女性出现等情节。所有误导信息共涉及18个情节。

3.中性信息:只对短视频内容做简要的符合性描述。

4.记忆测试题目:根据短视频及误导信息中的18个情节,编制了18个含备选答案的记忆测试题目。

5.转移注意力的视频材料:15分钟的舞蹈类电视节目《舞林争霸》,其内容与短视频内容无关。

(四)实验程序

1.邀请每组被试入场就座,提示其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安静。

2.陈述实验指导语:“下面会向大家播放一段1分30秒的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并假设自己身处视频画面中,目睹了这个视频所记录的内容的全过程。之后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期电视综艺节目,供大家放松精神。注意在整个过程中不能进行任何交谈。”

3.依次播放短视频、转移注意力的视频。

4.陈述实验指导语:“下面请大家闭目休息两分钟。休息过后,每个人会拿到一张纸,上面的文字是对大家最开始看到的那段短视频的描述。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文字,之后我们会将这张纸回收。”

5.分别发给A、C两组被试写有误导信息的纸,发给B、D两组被试写有中性信息的纸。

6.陈述实验指导语:“大家辛苦了!下面是实验的最后一个环节。每个人会拿到一张纸,上面有一些关于短视频内容的选择题,需要大家回答。请仔细回忆你脑海中的信息,尽可能选出符合视频所呈现内容的答案。回答完毕请举手示意,我们会将这张纸回收。”

7.发放并回收记忆测试题目。

8.实验过程中,为了避免重复测量增加错误记忆程度,[6]短视频内容只能播放一次,文字描述材料只能发放一次。

9.在A组和C组的被试中各邀请4名被试进行测后访谈。

四、结果分析

用SPSS 20.0对实验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2(事件后信息)×2(老龄化)方差分析结果

该数据结果表明:

1.事件后信息类型主效应显著,F(1,98)=200.39,p<0.01,无论是老年证人还是青年证人,在接受误导信息时,其记忆的错误率高于接受中性信息。

2.老龄化的主效应显著,F(1,98)=243.15,p<0.01,在共同接受误导信息时,老年证人记忆的错误率高于青年证人。

3.事件后信息和老龄化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98)=0.418,p>0.05。

此外,A组参与测后访谈的4名老年被试全部表示描述视频内容的文字材料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在答题时倾向于给出与文字材料所描述的内容相一致的答案,尤其是在对相关情节内容记忆模糊的时候。C组参与测后访谈的4名青年被试中,仅有1人能够明确指出其所接受的文字材料中含有与原视频不吻合的内容。

五、讨 论

记忆本身是由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环节组成的,其中任何一部分出现差错都会对记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和青年证人相比,老年证人对原始记忆编码和储存的牢固程度低,这和老年人普遍的记忆力减退有关,老年人的“近事遗忘”现象就是很好的证明。老年证人可能更倾向于运用过去的经验来整合自己的记忆,对记忆编码做出符合自身已有图示的合理化解释,这种不忠于事实的“加工”会导致错误记忆的产生。误导信息能发挥事件后的干扰作用,使老年证人在提取原始记忆时产生更为强烈的倒摄抑制。[7]此外,记忆的准确性还可能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老年证人在事件刚发生时受到的刺激更强烈,记忆更清晰。基于此,侦查人员在对老年证人进行询问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

(一)严密监控事件后信息

1.避免证人之间不必要的信息交流

在某些案件中会存在有多位证人的情况,他们可能会互相交流自己了解的情况,共同讨论对案件的看法,甚至经过共同讨论之后,多位证人会得出“一致”的结论,而与此结论不相符的信息会从证人的记忆中“剔除”。[8]侦查人员在接触证人时应告知证人不要讨论有关案件情况的信息,并做好监控工作。这样可以避免证人之间互通信息,防止其真实记忆受到污染。此外,还有利于侦查人员将不同证人的证言进行对比和印证,从而判断证言的真实性。

2.掌握证人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信息

证人陈述的情况,有的是其耳闻目睹而来的,有的是别人看到、听到而转告的。因此,侦查人员在询问证人有关案件情况的同时,还要注意了解证人所提供的案件线索的来源,筛选出证人通过新闻媒体、社交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对这些间接信息进行仔细甄别,不仅要排除道听途说的不实信息,还要预测其他看似有根据的间接信息可能对证人记忆产生的影响。

3.坚持采用客观原则获取证人证言

询问证人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侦查人员应对证人证言持客观的态度,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收集和理解证人证言。此外,对证人所提供的证言的标准不能过于严苛,以免证人受到来自侦查人员的压力而做出虚假的陈述。

(二)优先安排对老年证人的首次询问

老年证人的记忆力下降,记忆内容忘记很快,更加要求取证及时。在案件存在着多位目击证人的情况下,侦查人员应该分清轻重缓急,根据证人的知情程度和案件的具体需要安排询问顺序,优先安排对老年证人的首次询问。首次询问距离老年证人感知事件的时间越短,其遗忘越少,提供证言的热情越高,受到事件后信息影响的可能性越小,取证效果越好。在时机成熟时,可以向老年证人出示与被遗忘的事实有间接联系的物证,或者提示其他证据,帮助其回忆记不清楚的事实。

(三)使用恰当的询问指导语

记忆衰退的老年证人逐渐学会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并在潜意识中更多的依赖他人提供的线索来回答问题。因此,侦查人员在询问指导语中应当直接、明确地告知老年证人其接受的询问中可能具有某些错误的问题或者未经证实的信息,作为证人其只需回答自己确实有记忆的内容。这样会使老年证人仔细检查和努力辨别记忆内容。在询问的初期,侦查人员要采取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引导老年证人自由回忆,说出自己能记起的事实。这样能够及时强化老年证人在延迟了一段时间后的记忆,而得到强化了的原始记忆能够提高识别能力、拒斥暗示,帮助老年证人区分原始记忆和事后记忆,保护老年证人不受事件后信息的干扰;同时也有利于侦查人员从整体上把握老年证人的记忆能力水平以及产生回忆障碍的地方,便于在接下来的询问中针对特定目标设计更加有效的问题。

(四)激活老年证人的正性刻板印象

根据莱维的研究结果,“激活老年人的关于老化的负性刻板印象(如‘因为我的年龄我健忘’)的干预会损害老年人的记忆成绩,相反,如果一种干预能激活正性刻板印象(如‘因为我的年龄我拥有智慧’),那么这种干预会提高老年人的记忆成绩。”[9]这充分说明了激活正性刻板印象能改善老年证人的记忆。侦查人员在询问老年证人时,应当对其表达支持而非歧视,比如“看您身体这么硬朗,精神状态这么好,一点也不像七十多的人,您给说说事情的经过吧,肯定能给我们提供不少帮助。”在提问过程中,对于一些简单的基本事实,要给予老年证人积极的反馈,比如点头或微笑,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提供更多的信息。

(五)消除老年证人的“意义障碍”

“意义障碍”是指证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存在理解障碍,无法明确领会侦查人员所提出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在双方交谈的过程中侦查人员所提出的问题包含一些专业术语。老年证人出于法律专业知识匮乏或者生理器官功能衰退等原因,产生意义障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面对复杂抽象的概念时,其受误导的倾向性会显著增强。因此,侦查人员需要注意消除老年证人的“意义障碍”,使用直白、简洁的提问方式,主动对法律术语等老年证人难以理解的词句做出生活化的、通俗易懂的解释。

(六)允许老年证人回答“不知道”

在询问过程中,老年证人会碍于情面或者出于对被需要、被肯定的期望,而不情愿承认自己记忆的不可靠性。他们觉得自己必须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自己应该知道问题的答案、别人希望他们知道答案并有能力给出这个答案。一旦老年证人产生了这样的认知评价,不确定的答案和高标准的自我期望会结合成为其接受事件后误导性信息的诱因。此时,侦查人员需要帮助老年证人客观和批判地看待情境因素,不能责成其对不确定的问题提供答案。对于那些确实存在回忆障碍的问题,应当允许老年证人做出不知道的回答,以此确保证言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证言误导侦查人员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民事诉讼证人证言采信问题探析
侦查人员出庭问题实证研究
误导孩子的20个坏习惯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问题研究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困境及完善策略
漏洞百出的证言
误导牌
我真的虚伪吗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构建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