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和《道》来自于太阳系之天地
2020-09-27贾耿
贾 耿
《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道》:“道法自然。”而太阳系就是人类生存的天和地,就是人类顶天立地的大自然。宇宙遥远天地近,宇宙何止是太阳系、银河系!所以,《易》和《道》的奥秘应是源自人类生存的太阳系之天地。“易与天地准”和“道法自然”是同一个哲学范畴,《易》的天地之《道》就是太阳系之天地发生与发展的道理,《易》和《道》是相通的,二者作为宇宙的最高概念是统一的。
一、《易》
在太阳系这个天体中,太阳一阳独大居于内,为乾为阳、为健为刚、为君子;八大行星居于外,为坤为阴、为顺为柔、为小人。显然,《易经》的泰卦是源自太阳系之天体以太阳为中心的圆结构之道(见图1),否卦则是反证之[1-4]。
图1 内阳而外阴的太阳系
朱熹在诠释《周易》的“天地之心”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地之心”是“天地以生物为心”的简述,它只是“生物”之心而已[5]。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化生万物之根源,根就是本,本就是心,根以“生”为本,心以“生”为性,“生”是根和心的本性,根本就是本心,是“生物”之心,所以太阳生生不息化生万物的“生物”之功能就是《周易》的“天地之心”[6-7]。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和核心,其生生不息的“生物”之功能是创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根源以“生生”为本而决定一切,主宰一切,主宰就是心,所以它是根源而主宰的心,心就是根源和主宰的代称,是“生物”之心,并非是意识[8-10]。
太阳系是由一个中心(太阳)和多个层次的行星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显然是同心圆“反复其道”的圆运动(见图1)。道法自然,易与天地准,所以自然界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呈系统的,每一个系统都是由一个中心和多个层次组成的圆结构[11],系统的运动是“反复其道”的圆运动[12],天地及生命万物的运动都呈现着“反复其道”圆运动的轨迹[13]。八大行星以太阳为中心的公转运动,就是永恒不变的天道,天道就是如环无端“反复其道”的圆运动之道——圆道[14]。
一般而言,上为天,下为地,阳在上,阴在下,阳下降,阴上升,是天地气交,为吉、为泰[18-19]。但为什么泰卦却是乾在下,坤在上,“故吉”?否卦是乾在上,坤在下,“故不吉”?因为“易与天地准”“道法自然”,所以泰卦和否卦都应是源自太阳系之天地的结构之道,是太阳系圆结构的卦象,所以“内阳而外阴”是天地交,为泰,“故吉”(见图1);如果是“内阴而外阳”则是天地不交,为否,“故不吉”[20-21]。
通常所见的太极图也有两种模式:一个是阳在上,阴在下,阳下降,阴上升,左为阳降之道,右为阴升之路,符合阴阳上下交感之道;另一个则是阴在上,阳在下,是下为内、上为外“内阳而外阴”的泰卦之象。二者的视角不同,一个是站在太阳系之内看,则是天在上,地在下,阳下降,阴上升;一个是站在太阳系之外看,则是“内阳而外阴”。一个是系统内观天地,一个则是系统外看天地,站位不同,所以才有了先天太极图和后天太极图两种图像的争议[22]。
第二,《易传》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天地乾坤都是有形的物体,如太阳系之天地!邵雍《观物外篇》曰:“天地虽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天地是有形的日地二物!对立统一的日地关系就是天地关系,八大行星则是多层次的地(见图1)。《易传》曰:“乾,天也”“乾,阳物也”“乾,健也”。乾为天,乾为物,乾刚强劲健生生不息。乾,是太阳系“内阳而外阴”的阳、是“内健而外顺”的健、是“内刚而外柔”的刚、是“内君子而外小人”的君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君子”是物有所指的[35-36],它是指太阳乾元之体生生不已、自强不息、刚强劲健带领太阳系之天体而运行,所以“天行健”也是“天心健”之寓意,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易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是注释《易经》复卦的“复”和“反复其道”的,所以应是言太阳系多层次的行星(地)以太阳为中心周而复始的运动之道。多层次的行星(地)周而复始是以太阳为轴心为动源而“反复其道”才形成了一个“以一控多”的太阳系之天地。多层次的八大行星(地)必见太阳“天地之心”而“反复其道”“周行而不殆”,故“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应是指太阳系多层次行星以太阳“天地之心”为中心循环往复“反复其道”的“复”,应是指八大行星以太阳为轴心周而复始“反复其道”的圆运动之道。
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所有星体总质量的99.86%,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一统天下”,才形成了《周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天地系统。天地是“阳主阴从”的关系,只有主从之分的“天尊地卑”,才能“一统天下”而形成“乾坤定矣”秩序井然、层次分明的天地系统。天地之间的演变存在着深邃的指引和主导关系,“天尊地卑”的基本结构从表面上来看是高下之分,实则是体现乾元运动本源和指引运动方向的天象之变化,是天地秩序的根源和主宰所在[37]。太阳乾元之体占太阳系所有星体总质量的99.86%,应是天地变化的本源,它主宰着太阳系之天地的运动时机和运动方向,应是“天尊地卑”的重大理由。
《天符经》:“万往万来,用变不动,本本心,本太阳,昂明人中。”万物虽然有循环往复、反复其道之变化,但其主宰者用变不动,它就是本源于太阳的“本本心”。太阳一阳独大,生生不息,带领太阳系之天体而运行,是“天心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若失其所则万物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昂明也。
对太阳“天地之心”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生命之根源的探讨,认识了太阳也就认识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38]。刘明武[39]指出:太阳的生生不息之理就是道,地球以太阳为中心“反复其道”的公转运动就是永恒不变的天道,太阳南北回归的视运动决定着寒暑往来和四时五气及五运六气的变化,它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的根源,是阴阳五行的发源地,是亘古不变的天道。
第三,易,是象形字兼会意字,上面为日,下面为勿,从日从勿,光芒万丈,会意日光普照,化生万物的生生之意谓之易,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什么是《易》?《周易》说得明明白白:“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就是太阳日日更新创生万物的生生之道。“日新”与“生生”贯通,生生就是日新无穷[40],生生在于根,生生在于日,有根方生,无根则死,根与日“同日而语”,日心就是天心,天心就是天地之根,天根就是天理,天理就是天道,所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和《道》贯通,道以生为本,生生之谓易。《道》和《德》贯通,“天地之大德曰生”,太阳生生不息日日新就是最大的德,天地之“大德”实质上就是日新之“盛德”。生生之易,生生之道、生生之德皆“同根而生”“同日而语”,天理、天道、天心、道心皆“同日而语”“同根而生”。
二、《道》
第一,老子对“道”的描述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明确“道”是物质的,但它却是“惟恍惟惚,惚兮恍兮”,是看不见的暗物质(“无”),这个“杳兮冥兮”的暗物质(“无”)含有精(“其中有精”)及先天信息(“其中有信”)而蕴含着无限的创造力,它是创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老子强调这个“道”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的暗物质暗能量,是一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形无状、无所不在的先天混沌之炁。炁,是象形字,……的上面是个“无”,它就是一种杳杳冥冥朦朦胧胧看不见(无)的微粒物质(……),其“惟恍惟惚”在不停地流动着,其“惚兮恍兮”在不断变幻着,其“恍兮惚兮”又在不断反复着,其“杳兮冥兮”暗含着先天信息而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这个“炁”就是看不见的暗物质、暗能量,它具有物质与能量的双重性,它“其中有精”是构成天地的本原,“其精甚真”而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其中有信”而决定着天地万物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这个道就是看不见的暗道。
在宇宙中,暗物质暗能量(无)占据了整个宇宙质量的95%,明物质(有)只占到5%,暗物质占有绝对的优势,符合“无”(暗物质暗能量)是道之体,“有”(明物质)是道之用的体用关系,“道”,有暗道和明道体用之分[43]。
道家哲学中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先天五太”创世的终结是太极。太极即太一,太一即天一,天一即太阳,太阳是五太混成修成的正果,是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太极,是老子“道生一”的一,是列子“易变而为一”的一,是“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有形者,是老子“无中生有,有生于无”的明物质,是暗物质暗道生成的明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明物质,是五太混成,先天地生的明道,是“道立于一”的明道,它是后天的开端,是先后天的分水岭,太阳即太一,太一即太极,所以“一生二”“太极生两仪”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它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有形者,它就是天道。
《管子·枢言》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天道就是太阳,太阳就是天道。它就是老子“道之为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明道,是道家“五太混成”修成的正道。从无到有,从虚到实,从无形到有形,从暗道到明道,太阳就是老子“无中生有,有生于无”的明道。暗道生明道,明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创生天下万物之根源,是道之用,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道生天地”,是太阳“一生二”“太极生两仪”的开天和劈地才形成了今日的太阳系之天地,“道生万物”,是太阳生生不息创生了天地和万物。
开天辟地,必定是先有源,后有流,先有天,后有地,天尊地卑,阳主阴从,乾坤定矣。太阳占太阳系所有星体总质量的99.86%,在太阳系中,太阳一阳独大,体至大、阳至极,故可称之为“太一”“太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太阳太极形成于50亿年前,是先天五太修成的正果,是暗物质暗道演变出来的明物质明道,它经过了3亿到5亿年的孕育才产生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地),形成了今日的太阳系之天地,而八大行星(地)仅仅是太阳质量的0.14%,其形成于45亿年前,这就是“一生二”“太极生两仪”开天辟地的重大理由,是“道生天地”,先有天、后有地的重大理由,是“天尊地卑”的重大理由。
邵雍说:“道生天,天生地”“则天分而为地,地分而为万物。”“能造天地者,太极也。”而“心为太极”“道为太极”“太极,一也”。太极就是太一,太一就是太阳,太阳就是天心,天心就是天道,“一生二”“太极生两仪”,开天辟地必定是先有天,后有地,然后再有万物,所以“道生天地”,是“道生天,天生地”,先有天、后有地,“天分而为地”,八大行星(地)只是太阳乾元之体产生的残渣碎片,所以邵雍的“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与“道生天地”是同一个概念。崔波认为邵雍的“心”“道”“太极”“太一”都是根源和根本的意思[44]。
暗道是道之体,明道是道之用[45]。太阳是暗物质暗能量产生的明物质,是暗道产生的明道,而“道之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以它能生生不息替天行道,它“一生二”“太极生两仪”,开天辟地是化生“天地之专精”,为道之用,它是后天之开端,是天地生成之根源,是有物混成,其中有精,先天地生的道,是《黄帝内经》“先岁物何也?天地之专精也!”太阳就是日精日气真精真阳混合为一而能“生生不息”的太极之体。
“无极生太极”的无极是道之体,“太极生两仪”的太极是道之用!“道生一”的暗道是道之体,“道立于一”的明道是道之用,“一生二”的一是道之用。
潘毅[46]指出:“道”主要有本原之道和阴阳之道,是不同领域的道。老子的“道之为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是本原之道、物质之道,为道之体;《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阴阳之道、运动之道,为道之用。“道之为物”“有物混成”“其中有精”的太极太阳之体是“开天辟地”的本原之道(根源之道)、物质之道,它是先天的先天所产生的道,是“道立于一”的道。“一生二”“太极生两仪”的阴阳之道则是在本原之道下产生的天地之道、运动之道,“道立于一”的本原之道和“一生二”的阴阳之道是两个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道”[47]。
第二,《周易》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老子则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男女构精”“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天地而后才能“万物化生”。五太混成的太极太阳是先天与后天的中间桥梁[48],它是先后天的分水岭。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接龙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的演变过程应当是:先天父母“阴阳交感”“男女构精”(阴阳之道、运动之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本原之道、物质之道)→有天地(“一生二”,阴阳之道)→然后万物化生(“二生三”)→万物生万物(“三生万物”、道生道),先天生后天,大道生小道,道之道,终于形成了万象纷纭的世界,是道生万物也[49]。
然而,“道生万物”显然是在太阳系这个同心圆结构的系统内进行的,在太阳与八大行星的天地关系中,是地阴环抱着太阳“反复其道”而运动,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在这个“负阴抱阳”的环转运动中,太阳之阳气与地球之阴气的相互碰撞相互摩荡,达到了二者和合的“冲气以为和”的最佳状态,才会有生命万物的化生。而太阳之阳气与地球之外其他层次的地之阴气相互碰撞未能达到“冲气以为和”的生命环境,所以太阳系的其他七大行星没有产生生命,它们仅仅是一个未能演化到产生生命万物的地。
“道生一”的“道”显然是阴阳之道、运动之道,而“一”则是本原之道、物质之道,是父母的阴阳交感运动之道(“男女构精”、阴阳之道、运动之道)产生了本原之道(“有物混成”),它是先天的先天所产生的“道”;“一生二”则是本原之道又产生了下一轮的阴阳之道,这则是先天生后天之道,“二生三”则是又一层次的阴阳之道产生了本原之道、物质之道,“三生万物”,万物生万物,则是道生道。《庄子·知北游》说:“物物者与物无际。”“物物者”,万物生万物,使物成为物的根源,也就是道生道。道与物具有一体性,万物都是道的显现,道与物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道生道,始于一结于三为一道,大道生小道,宇宙万物都是按照本原之道(物质之道)→阴阳之道(运动之道)→本原之道→阴阳之道而循环往复“反复其道”来运行的,如此周流不息才能产生绵延不尽的生命。
道之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无所不有,它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总动力和总原理、总规律。大道创生万物,而“大道至简”,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阴阳之道(运动之道)→本原之道(物质之道)→阴阳之道→本原之道,道生道而“反复其道”。赵伟民[50]指出:我们这个世界在表面上看起来复杂多样,但本质上是极其简单的,它们都是由同一个物质“炁”所组成(炁聚而有形),也由同一个原理“道”所支配。
“道”是创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根以“生生”为本,所以道以“生生”为德。道“生生不已”的根源性力量就是创生天地万物的总动力和总原理,起着决定性和主宰性的作用,所以道又是总规律[51]。天(自然)以“生生”为道,而“道法自然”,所以道以“生生”为德。《易传》:“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道)。”太阳生生不息日日新,是创新万物的总根源、总动力[52],所以太阳就是生生之道,是大道。太阳生生不息创新万物乃是大盛之德,所以《周易》的“日新之谓盛德”与“天地之大德曰生”同义,是生生之谓道。生不是简单的生,是日日更新的生,是持续创新不断的生,是至尊至高之主体“日新之谓盛德”最伟大的生。
根就是本,本就是心,心就是道,本心就是道心,道心就是天心。《中和集》曰:“以心观道,道即心也;以道观心,心即道也。”无根则无本,无本则无心,无心则无道,无道则无理,天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天心,天心就是生生之理、不息之机,天道和天心都是根源的寓意和最高的存在,道以“生”为本,心以“生”为性,“生”是道和心的本性,二者合一,就是“道心”[53-56]。道和理是本原物质与其运动规则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二者合一就是道理[57],朱子曰:“道即理之谓。”道和理是相通的,天道和天理作为宇宙的最高概念是统一的[58]。道和心则是根源物质与其根源性的力量(主宰)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天道和天心合称就是道心,道心就是最高主宰的称谓[59-60]。
明代大儒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心外无理”。理是由心所给出的,“心”则是指本心或道心[61],心即生生之理、不息之机,所以道、理、心皆同义。道,实质上就是根源性物质及其根源性力量主导下的运动规律的总称[62]。有根方生,无根则死,生生在于根,而根就是本,本就是心,心就是理,理就是道。《太上老君内观经》云:“道者……所谓心也。”“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道与心是完全契合的,故曰“道外无心,心外无道。”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与心合一,就是道心,道心就是天心,天心就是最高的存在。
李海峰[63]指出:道具有天地创生之源和万物造化之根的二重性,如同太阳“一生二”“太极生两仪”既是开天辟地的创造者,又是“天下万物”的创生者一样,其实是一个源头。如同老子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样,“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其实是一个东西[64],故“同谓之玄,是玄之又玄”的道。冯前进[65]指出:“道”实质上是物理学与生物学规律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如同太阳“一生二”“太极生两仪”的开天和劈地是物理学的规律,创生“天下万物”的生物之功能是生物学的规律一样,都是太阳生生不已的体现,所以它们具有同一性和统一性。
三、结语
“生生之谓易”和“天地之大德曰生”揭示了太阳“生生不息”创新万物的本体意义和大盛之德,本体论上的“生生不息”(道)和价值论上的“大德生生”(德)成了人们无法企及的最高境界,是太阳系中最为重要的根本活动(道)和最高的价值(德)取向,成为“大道之源”和“大盛之德”。《易》和《道》就是哲学世界中一个生生不已的演变过程和演变规律,生命的发生(道)和生命的价值(德),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中是统一的[66-71],但就人类而言,宇宙遥远天地近,“道生一”“易变而为一”“无极生太极”“无中生有”“有形者生于无形”的太阳之道及其生生不已的演变规律(道)和演变价值(德)就是我们要遵循的《道》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