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跨媒介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初探

2020-09-26周雅梅

新校园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实施策略

周雅梅

摘要:本文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简述跨媒介群文阅读的必要性。从三个角度归纳初中语文部编教材跨媒介群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从不同媒介获取信息,拓展延伸展开表达与交流;辨别不同媒体立场,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手段。此外,还陈述了跨媒介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关注点。

关键词:跨媒介;群文阅读;实施策略

特级教师蒋军晶说:“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是法国语言学家、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书中提出的互文性(也称文本互织):“任何文本的建构都是引言的镶嵌组合;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根据“互文性”和蒋军晶老师的观点进行概念拓展,跨媒介群文阅读就是:围绕一个议题,文本与其他多个媒介互补整合。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阅读不再局限于静态纸质图书,还包含声音、图画、图表、音频、动漫等。单纯性文本边界正逐渐被现代科技手段、互联网技术所打破,阅读已进入到文本与图像、文本与视频、文本与音频、文本与表格等相互融合的状态,以纸质阅读为主的平面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非连续性文本、多媒介呈现文本比例不断增加,丰富了学习素材。跨媒介群文是当下“互联网+教育”模式大背景下的衍生物,是信息技术与学科共生的重要体现之一。

一、跨媒介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分别纳入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整体要求是:“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跨媒介群文阅读大致分為两种类型:一是文本与多媒介结合,二是将文本转化为多媒介。如课文《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与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属于文本与多媒介结合。可以将该文开发与变形,以解说词加配乐方式呈现,让学生以导游口吻,对原文予以提炼,模拟配乐介绍,把文本转化为多媒介。或从摄影师角度出发,对原文画面还原再现,配以文字说明,也属于文本向媒介转化范畴。

二、跨媒介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1. 从不同媒介获取信息,拓展延伸展开表达与交流

部编语文八下第五单元《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一文,课后的积累与拓展提出了“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这就是一种文本与视频混合式跨媒介群文阅读模式。观看纪录片,在视频、音频、文字混合呈现中,使学生获取到更多与长江有关的信息。纪录片与课文形成互补、整合,学生头脑中能够对长江初步建立起立体、宏大的形象感。跨媒介组群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多维理解,使学生学会鉴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与作品产生强烈共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里指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跨媒介群文阅读教学需要将媒介放在恰当的位置,或是学生基于想了解之际,以好奇心为基础,能唤起学生参与度;或是学生产生困惑之际,媒介出现能够降低难度,搭建学习支架;或是学生兴趣盎然之际,以促进学生积极情绪持续发酵,推动学习活动的深入。如果教师在开课时就把《话说长江》纪录片抛掷出来,以激发兴趣为由做渲染,不是最佳时机,反而会影响到学生读作品本身的兴趣,转移学生注意力,使其头脑中更多的是回忆纪录片里的信息,导致其受纪录片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和研读。新课讲授后,在拓展教学环节,教师可顺势播放纪录片某个截取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就能达到很好的拓展效果。

教读七下杨振宁《邓稼先》一文,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课后组织学生观看由巫刚、刘蓓、汤镇宗等人主演的电影《邓稼先》,或者推荐由陈坤、张雨绮、张铁林等人主演的电影《钱学森》,能够促进学生对“两弹一星”相关人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可以科学家们的“中华魂、爱国情”为主题,组织交流会,激发学生树立报国志。通过文本学习、电影观看、讨论交流等手段,升华文章主题。

八下《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是王选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稿。该文信息量大,涉及专业术语。为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消化与理解,教师可播放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当代毕昇——王选》,再给学生发放2016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时评。“每一篇文本都联系着若干文本,并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每一种媒介都起着各自的作用:通过浏览演讲稿,感受现场气息;观看纪录片,了解王选其他事迹;选读时评,增加理性认识。通过不同媒介做拓展延伸、强化主题,以给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

2. 辨别不同媒体立场,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

语文部编教材七上《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所撰写的一篇小说。该文以第一人称视角虚构了一个五十五岁的男人艾丽泽·布菲在荒漠用30多年的时间植树的故事。主人公克服环境困难,在废弃的地方创造了奇迹。学完此文,教师可以打开互联网,给学生播放根据课文改编的动漫片节选部分《种树的男人》(30分钟)。该部动漫片获得奥斯卡金奖,能够强化人物形象。文本与动漫片整合,增加课文内涵,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安排学生阅读根据该篇课文创编的《植树的男人》绘本,从而“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此做法一是通过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了解故事内涵,从主人公身上获得精神动力,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二是将课文、动漫、绘本整合起来,分析、探讨各自特点——动漫片以画面、音乐、文字组成的视频为主,绘本是图文并茂,每个媒介各有优势,也有不同的阅读群体;三是组织对比性阅读活动,哪一种形式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四是设计探究性问题,哪一种形式对主人公形象塑造最为丰满?以文本、动漫、绘本三种媒介跨界有效组合,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特级教师王君在《更美语文课》中开发群影媒介阅读课。安排学生观看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探究主题确立为“谁更牛”。以两部电影的相同点、人物设计、塑造不同点及两部电影主题的四个环节,来比较聚焦,辨别媒介传递的思想性和价值意义。在影片观看、观后讨论、经验交流中,促进学生读出影片背后蕴含的社会性与生活性,这种方法是对以传统纸质阅读为主的群文学习途径的有效突破。通过新媒介组群,聚焦主题,引发思考,增加体验。

3. 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手段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设计“活动·探究”单元,八上第一单元主题是新闻阅读,设有新闻作品、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三个任务。八下第四单元“活动·探究”有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三个任务。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根据阅读目的,将阅读分为两种类型:为文学体验或娱乐而阅读,阅读材料属于文学型文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阅读材料属于信息型文本。文学型文本注重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反思与评价等;信息型文本侧重筛选、提取、检索、整合等。新闻、演讲多数作品属于信息型文本,借助媒介跨越与整合,创建信息获取渠道,围绕核心议题,扩大信息外围半径,就能接近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

跨媒介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路径构建,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手段。借助各种媒介,在辨识与运用中,还原当时语言场景,理解媒介语言表现特点;提升知识整合度、關联性,丰富信息外延。

如八下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在情境导入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七下第一单元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过铺垫过渡、渲染激趣后,组织学生学习全文;然后播放电影《闻一多》节选部分,再现这段真实历史。观看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留意电影视频语言与演讲词语言的不同点,再组织学生分享、交流。最后归纳明确:为顺应表演艺术需要,电影对个别演说词做了调整。通过视频与课文对比得知:以上不同形式、不同手段,都为了突出闻一多先生的精神风骨。选入课文的演讲词,因基于倾听对象,口语化特点明显。文中多次出现人称转化,是为了增强感染力。

《太空一日》是纪实类作品,写出了航天英雄杨利伟登进入太空的真切感受。太空探险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很大距离。为拉近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教师可查找到当时的新闻和重要社会评论、网站评论、视频短片、央视新闻等媒介信息,借助多媒介进行互通联动,为学生构建立体学习框架,使学生了解与此相关的事件,以及杨利伟登上太空对我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意义。

八上《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一则新闻。该新闻背景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差较远,学生受时间距离影响,不易理解内容。在学生通读新闻后,教师可从网络搜集著名作家莫言、医药学家屠呦呦前去参加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典礼的相关视频资料、新闻采访、社会评论等。

三、跨媒介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关注点

跨媒介群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面向未来变革的积极探索。对语文教学而言,引入其他媒介与文本组群,应建立融洽的整合关系,形成互补印证。跨媒介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 辨析媒介呈现的逻辑关系

教师组织跨媒介群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在对已有文本充分研读的基础之上,分清媒介主次关系。跨媒介应以辅助语言建构及运用、思维提升、审美培养、文化传承为主。视频、图画、图表等媒介用于服务教学内容时,应遵循语文学科特点。跨媒介群文阅读应“围绕言语实践活动展开,体现时代精神,求同存异,有机整合”。

2. 做好媒介优化的促进与融合

控制媒介形式与数量,在课堂教学呈现时做到适度、恰当;从群文议题关联性出发,多方搜集文本相关的媒介资源;不能因形式多样化、丰富化而淡化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运用不同媒体应关注与主题的吻合度及贴切性。

3. 形成跨媒介表达的自觉意识

语文学习要体现时代性,媒介呈现单一易造成阅读主体对呈现素材的疲倦感。跨媒介共生、多媒介混搭,是对信息材料的多种加工和灵活包装,能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其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提升学习主动性、参与率。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会生活在过去。”教师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搭建多种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养成跨媒介表达及阅读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进入未来社会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教研室)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专项课题“融合视域下初中语文层级化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编号:XDKT6177)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探讨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系中的实施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