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要坐等敏感期
2014-05-10林怡
林怡
敏感期
这个词最早由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提出,后被蒙台梭利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儿童敏感期指的是其某个阶段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会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和狂热的热情,直到其内在需求得到满足或敏感力减弱。蒙台梭利将儿童敏感期归纳为:口和手敏感期(0~2.5岁)、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0~6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书写敏感期(3.5~5.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文化敏感期(6~9岁)。
敏感期不会凭空出现
除了“坐等敏感期的到来”,有些家长在宝宝“敏感期”出现之前,如履薄冰,不敢有任何动作,更有甚者还会刻意屏蔽相关信息,生怕一不小心就拔了苗、助了长、妨碍了孩子的发展。
其实,养育孩子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根本就无需如此紧张与刻板。何况,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我们为孩子创设环境,给予他相应的刺激,经历一个积累的过程,再由量变到质变,最终以“敏感期”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为例。可以想见,一个语言发展超前的孩子,一定有一个喜欢跟他说话,又不至于代替他表达的抚养人。如果抚养人沉默寡言,孩子所处的环境又相对单一,得不到足够的语言刺激,他的语言发展一定不会很好的。
推而广之,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营造相应的环境,让他置身其中去感受、吸收,并将他吸收到的一切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各种敏感期都是不可能凭空出现的。
别忽视悄无声息的积累期
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都存在一个不易察觉的积累期,这个积累期很容易被我们所忽视。处在积累期时,我们看不到任何的响动。因为看不到响动,我们甚至会因此变得很沮丧。
但是,这个积累期对孩子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跟我们吃饭类似,在我们有饱腹感之前进食的那些食物都没有白吃。提前准备环境,让孩子浸淫其中,去感受、吸收,而不是坐等敏感期到来之后再给予相应的刺激,我们给予孩子的刺激才不是滞后的。并且,没有前期提供环境,孩子接收不到相关信息,敏感期也是不可能到来的。印度的狼孩就是最好的印证。他们一出生接触到的都是“狼语”,回到人类社会以后,即便最小的那个孩子才3岁,依然处在语言敏感期,却最终也只能学会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与其他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根本无法比。
当然,为孩子营造环境需要注意方式——我们可以试探性地营造环境,并观察孩子的反应,根据他的反应调整给予的方式与内容。这种准备工作越充分越完善,孩子各项能力爆发的力度就会越大,越令人惊叹。这就好比一颗种子,如果我们给予它足够的水分、温度、光照和合适的土壤,它自然就会发芽生长,破土而出;如果我们给另一颗种子的水分有点欠缺,给它的温度不是特别适宜,给它的土壤也差那么一点,给它的光照又不十分充足,尽管这颗种子也可能会发芽生长,但是它成长的力度就会小很多,它的长势也会比前一颗种子差很多。
准备环境并非“对牛弹琴”
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例,到1岁左右,大多数孩子会开始说出一些有意义的词汇,尤其到两三岁,孩子的语言能力进入爆发期,变得像个小麻雀一样,整天叽叽喳喳,说个没完。当孩子的回应变得越来越生动有趣的时候,父母往往会因此受到鼓舞,给予他越来越多的语言刺激,于是,孩子的语言发展就会越来越快,表现出敏感期的很多特性。
但实际上,没有我们前期对牛弹琴式的唠叨,这种爆发就不可能发生。并且,孩子前期接触到的语言越丰富,他语言能力的爆发就会呈现出更为令人惊诧的力度。想要孩子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从一出生就为他准备丰富的语言环境:
●从宝宝一出生,就坚持给他朗读。对于宝宝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妈妈的声音更动人的了。因此,在宝宝6个月之前,我们可以给他朗读任何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等到他懂的事情多一点了,就可以选择一些他可能感兴趣、也能理解的婴幼儿读物念给他听,或者随口编一些日常趣事讲给他听。
●给宝宝喂奶、换尿布的时候,或者带着宝宝一起玩的时候,可根据当时的情景与宝宝的反应,跟随他的兴趣点,给予一些描述,帮助宝宝将所见所闻及所接触到的一切跟这些描述性的语言有机联系起来。
●做家务或者其他事情的时候,不要冷落宝宝,跟宝宝聊聊天,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自己的动作、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及时描述给宝宝听,并且认真观察宝宝的反应,针对他的反应给予一些贴切的描述。
●当宝宝咿咿呀呀发出各种声音的时候,即便他的发声毫无意义,父母也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如热情地模仿他发出的这些声音,鼓励他发声,或者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宝宝的状态、当时的情景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