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历史知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2020-09-26赵文军
赵文军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人文和历史知识,历史知识的学习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的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尝试将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搜索历史资料、演绎历史剧、探究历史问题、分析历史背景等渗透历史知识,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知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6C-0025-02
文化传承和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由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所以,在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必然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要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尝试整合历史知识,让学生围绕各种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搜寻历史资料,浸入情境
语文教材中涉及历史的内容比较多,尤其是古诗词、历史故事等,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元素,在教学中要整合这些历史知识,鼓励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古人创作该文学作品时处于怎样的场景中。这样有助于学生提升历史意识,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学习《端午粽》一文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历史资料的搜索活动,尝试寻找和端午节有关的资料,了解端午节风俗的时代变迁,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这样学生能更好地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有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来源,发现端午节的出现和屈原有关,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了端午节。还有学生探究了端午节的各种历史风俗,发现:“端午节有不少风俗习惯,有的风俗习惯我们现在已经很少保留了。比如蓄兰沐浴的风俗,我们现在基本没有了。但是吃粽子的风俗,一直保留到现在。”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那么,大家知道如何包粽子吗?粽子的口味如何呢?我们来看看作者如何展现端午粽吧。”在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后再来阅读课文,学生的阅读会更加投入,能感受到端午节独特的风俗,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阅读古诗词时,要鼓励学生搜索历史资料,了解一下作品中提到的节日,搜索和作者有关的历史资料。在阅读文言文小故事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搜索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该故事的相关史实。这样能让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更有助于学生体会历史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演绎历史短剧,理解情感
小学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历史故事编写历史短剧,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体会其内心活动。这样学生能建立起文本内容、人物形象、历史知识之间的多元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提升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西门豹》一文叙述了西门豹在邺城利用河伯娶妻的事件惩治地方恶势力,禁止巫风的故事。由于该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人们为何如此愚昧,崇信巫师。此时,鼓励学生参与到历史短剧的表演中,在演绎西门豹等人物的过程中,体会其情感。如有学生扮演女巫,在表演中加入了心理描写:“此地的百姓愚钝,我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浑水摸鱼,赢得他们的尊重,也能骗来不少钱。”还有的学生尝试揣摩西门豹的内心活动:“我看此地的百姓对祭祀一事敢怒不敢言,若我不能破除巫风,怎么能称得上是合格的父母官呢?”在尝试演绎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战国时期的信仰方面的知识,也搜索了相关的历史资料,更好地体会了西门豹的情感,并感受到了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
在尝试演绎历史短剧的过程中,学生更积极细致地理解文本中的词句,并自主收集、分析和作品有关的历史知识,这样就促使他们能更好地进行角色体验。学生尝试在历史的潮流中感悟人物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客观的历史意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
三、探究历史材料,领悟主旨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够发达,所以在分析作品时,他们常常很难深入下去,探究作品的主旨。这个时候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喜欢探究历史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搜索历史材料,并结合历史材料分析文章的主旨。这样学生就能将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文本主旨的探究融合在一起,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在学习《将相和》时,学生不理解将相和对于赵国为何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也很难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则要给其推荐一些历史材料,引导其展开自主探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官衔制度,这样学生就能了解廉颇和蔺相如都是国家重臣。其次要了解一下当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学生认识到:“当时是列国乱战的时候,这个时候廉颇要和外国战斗,而蔺相如则要管理国家社稷,两人都十分重要。”鼓励学生结合历史材料探究作品的主旨:“那么如果两人不和,对于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两人和好又意味着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认识到:“蔺相如有容人之量,而廉颇知错能改,两人同心合力,能更好地保护赵国。”由此入手,学生逐渐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
不管是文本的阅读还是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主观内化、吸收的过程,才能和学生的认知体系融合在一起。所以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围绕历史材料进行探究,尝试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学生能突破文本阅读的思维定势,在整合历史学科的基础上领会文本的内涵。
四、分析历史背景,把握特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则要引导学生尝试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因为有不少作品是古人创作的,所以学生要和历史学科整合起来,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鼓励其分析历史背景,思考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章的写作风格、语言特点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在学习《题临安邸》时,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了浓浓的讽刺意味。但是,他们虽然体会到了作品的语言特色,却不理解作者为何要创作这样一首诗。此时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分析作品的历史背景。“大家知道临安是什么地方吗?为何它会有这样一个名字呢?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呢?”学生在分析历史背景时了解到:“这里的临安指的是杭州,在金人攻克了汴京后,宋朝的统治者就来到了南方,在杭州定都,并改名为临安。可是,作者发现统治者并没有将这里当成是一个临时的安定之所,而是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所以他十分气恼,创作了这首诗歌。”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认识到作者的十分担心国家的安危,因此才会在写诗的时候融入了反讽的语气,使这首诗歌呈现出独有的语言特色。
在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作品内容、特色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了解特定时代的人文风貌。同时,这也能让学生建立起对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刻认知,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要基于“文史不分家”的特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结合文本的特点科学灵活地选择历史资料,将其融入到阅读教学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体会作品文字的生动性,更能让学生了解各种历史知识,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其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亚莉.浅谈如何构建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J]. 读写算,2018,(33).
[2]张玉梅.试论如何改进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
[3]王晓兰.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实施对策阐释[J].文理导航(下旬),2020,(2) .
[4]王化玲.运用微文助力中年级小学生把作文写具体[J]. 文理导航(上旬),2020,(4).
[5]郭辉.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20,(8).
[6]曹婷.关注古诗教学,凸显核心素养[J].教书育人,2018,(22).
[7]周丽.在小学语文教學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5).
[7]李红.抓语文核心素养,让语文教学更有效[J].中国高新区,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