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传统文化,语文能做什么

2020-09-26蒋红森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言教材传统

蒋红森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院校评估专家、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国培计划”专家,担任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曾任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學、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智慧教育,享受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项津贴。

靖国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式等,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和精神形态的文化,它是具体可感的,是可以操作的,是外显的,如中国几千年来特有的典籍礼制、中药美食、民俗民居等;而文化传统则是抽象的,起支配作用的,是内隐的、幕后的,如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我们今天讲文化传承,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文化传统的传承。

一、明确“传承什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首要任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丰富多样、博大深广。我们有成熟丰富且意蕴优美的汉字汉语,有上自先秦诸子、下至明清戏曲的中华经典,有道不尽的中国建筑、绘画、科技、医药、美食、民俗风情……这些文化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浩瀚篇章。我们还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数千年延续不断的道德传统,有“文死谏,武死战”“不淫、不屈、不移”的民族节操和浩然正气,有“修齐治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文化传统的精华,是植入我们生命血液的民族基因。当然,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还有挥之难去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有阴魂不散的节女孝妇图、女人裹脚、大男子主义……这些,又是我们回望过去、传承传统时往往被沾染、被裹挟、难以厘清、剔除的文化尘埃。

传统文化有好坏之别,文化传统有优劣之分。传承传统文化也罢,传承文化传统也罢,“传承什么”“怎么传承”确实是个问题。

近年来,特别是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传统文化一时火热起来。学界研究潮流涌动,经典、元典、国学、经学、汉学、蒙学等学术热词炫目灌耳;坊间出现许多新的现象,书院私学、汉服唐装、牧笛骑牛、禅定辟谷、祠堂族谱、非遗国粹等四面开花;图书市场多是《四书五经》《今古贤文》《弟子规》等;校园里充斥的是各种样式的《经典诵读》《国学读本》;各类团体打着各型课题旗号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更有甚者,借传统文化之名设坛作法,高调宣传“三天国学速成”……此种景象,真的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真的就是学生要继承的文化传统?

传承什么?传承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遵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传承什么?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它们体现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传承什么?传承思想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元、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它们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怎么传承?理性拿来,融合转化,批判继承。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时代发展进步的新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复古返古,是继承发扬;不是旧调重弹,是文化新生。

二、用语文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的领域很广,路径也多,语文课程只是其传承领域之一,或者说只是其重要的传承路径之一。传承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责任,但并不是语文课程责任的全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的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围绕文化传承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提出了明确的课程要求:“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以认识到,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这个任务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求落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方面的课程要求。

我们以语文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首先就要用好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首选的语文学习资源,围绕这些资源开展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首要的最基本的凭借和依托。教材中有占一定比例的古代诗文资源,充分教好、学好古代诗文类资源,是语文学科传承中华文化所应该消化的“标准粮”,是语文学科达成文化传承目标的第一要务。

“标准粮”有两类:一类是必修教材中古诗文等内容;现行高中5册必修教材中有各类古文20篇(含古代白话小说戏剧节选),古诗词课文12篇22首,另有4项专题(“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3部名著(《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以及少数关乎传统文化的现代文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等),这是“标准粮”中的“基本粮”,是所有语文教师应该落实的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生应该消化的学习内容,是语文学科传承传统文化在内容和数量方面的刚性要求。另一类是选修教材中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这类内容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古诗文48篇,《中华文化经典研读》中的9个专题,以及《先秦诸子选读》中的6项选读内容,这是“标准粮”中的“补给粮”,是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教学的内容,是学生依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是语文学科传承传统文化在内容和数量方面的弹性要求。

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是“睁大眼睛,理性拿来”的产物,我们大可不必担心或怀疑其经典性和价值含量。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借助教材中的这些课程内容,围绕“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如何提高学生四个方面的语文素养,同时实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也就是,如何以语文的方式落实这些内容的教学,并在客观上达成传承文化的目的。

三、落实文言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学习文言诗文要合乎文言学习的特别要求。须特别强调的有两点,也是文言教学的两条公理。

1.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将“积累”落到实处

文言诗文的“积累”应包括若干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读背”进行到底。就高中阶段而言,一方面要将上面列举的若干诗文读顺、读熟,在此基础上“背诵”教材指定的古文11篇、诗词7篇13首,以及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文言文32篇和诗词曲40首。“读背”是文言积累的第一要求,有了一定“读背量”,就意味着有了一定程度的与古代文化符号亲密接触的体验过程,意味着积累了一定程度的文言学习能量。二是积累一定量的常用、常见文言词句以及一定量的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内容关乎特别的古代文化信息,包括特别的词义、特别的句式、特别的文章体式以及特别的文化背景等。积累了一定量的这些文化信息,就意味着有了可以持续学习的“通行证”,有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硬通货”。三是积累学习文言诗文的方法。“诵读之径”“意象之门”“梳理合类”“披文入情”“知人论世”等需要在文言诗文学习过程中逐步体悟,同时又要在学习过程中恰当运用。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有了走进文言诗文、体味传统文化魅力的钥匙。

将积累落到实处,当然要追求积累内容的丰富和完整,但积累并不单单是一背了之,须追求积累过程、积累方式的科学恰当,须追求通过最优化的路径实现积累效益的最大化,这意味着教师在如何指导积累这个问题上需要下功夫,费力气。

2.坚持由“文”及“理(情)”,“文”“理(情)”并重

这里的“文”是指文本,具体指针对文言文本所聚合的语言符号开展的学习,包括掌握字词,理解句意,弄清文意等;这里的“理(情)”,是指文本通过所有语言符号所表达的理趣情味,包括精神内涵的挖掘、价值取向的探寻、审美趣味的体悟等。高中生学习文言诗文,既要懂得“文”意,还须感受“理(情)”意。

懂得“文”意,意味着走进文本,这是文言诗文学习的第一步,是语文教学实现文化传承的前提和支撑。在此基础上进而适时有度地思考文本的精神内涵,领会文本的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趣味,这是文本学习的自然延伸,也是语文学科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的自然表达。不得文意,何得文理?由“文”及“理(情)”,这是文言诗文学习应有的提升过程。文言诗文教学常见两种倾向:一种一头扎进文字里,一路逐字逐句扒过去,把一篇好好的文章弄成一摊乱石稀泥。这种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满脑子的语言符号、字词含义,对文章的整体价值缺乏认识,对文章的美感欠缺必要的体验,文言文本的传承功能和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发挥。另一种教学表现是架空悬说,虽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但所形成的结论缺乏文本根基,与文本之间油水分离。这种教学往往导致学生缺乏深入学习文本的过程,所表达的教学结论也往往只是学生头脑中的一个个标签而已。

以语文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基本粮”的获得,还应努力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补给粮”,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一定量的“营养餐”。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学习资源价值,通过梳理、拓展、整合等教材二次开发形式,形成一系列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切合学生认知实际的学习群,引导学生走进更大的学习空间,学会运用合作探究等更多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承的效益。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当代文化、当代生活中蕴含的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均值得我们去发掘并将其转化为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我们学习语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这既是语文课程建设的必要,也是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

责任编辑  吴锋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學术委员,湖北中语专委会秘书长,湖北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出版专著《红森谈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参编人教社、中央教科所等中学语文教材多部,主编或执编《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综合阅读》《“教什么”的叩问——特别教例集》等教学用书50余部;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课题研究20余项;发表各类研究文章100余篇。

猜你喜欢

文言教材传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老传统当传承
文言实词推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