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教师的必修课
2020-09-26方红
方红
传统观念下,哲学需要缜密的沉思、非凡的智力和专心,与普通民众无关。不少教师也持有这一观点,认为哲学是学者、教授的专利,广大教师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学习哲学。这是对哲学的误解,也是对教师自身的误解。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的理解,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观。
哲学是教师的必修课,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首先,教育的根本问题即哲学问题。哲学是教育的一般理论,任何教育行为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其次,教育关注的内容很多是哲学问题。在教育中,无论是学生的成长,还是教师自身的发展,都是关注人的存在的一种方式,而人的存在正是哲学的中心问题。再次,课程改革也需要教师拥有个人哲学。当前,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教师在面临改变与挑战时该何去何从,众多的观念冲突迫使教师独立思考、做出决策,以保障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做出明智的行动。可见,教师的个人哲学不仅有利于指导教育实践,也有利于教师思考存在的问题,提高境界。
教师如何形成个人哲学?众所周知,哲学一般包括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4个层面。由此推知,教师个人哲学也应包括教育本体论、教育价值论、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教育本体论是对“教育是什么”的思考与回答,包括“教育过去是什么”“教育现在是什么”“教育将来是什么”等教育本质。虽然关于“教育是什么”的叩問几经变迁,如“种子说”“展开说”“外铄说”和“自然主义”等,但有些共性的本质是公认的,即教育是对人善意地引导,是对人施加积极的精神影响。教育价值论是研究教育中的价值问题,或者说是通过研究教育中有价值的问题,使人们自觉地追求和实现教育的价值。通俗地说,教育价值就是追求教育中的“善”与“美”,引导教育积极、向上发展。教育认识论体现为教师对“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的思考,包括教师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等。虽然学科的课程标准是既定的,但不同的教师对课程标准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同的运用。不管教师自身是否意识到,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受到他所持有的教育认识论的影响。教育方法论是对教师在教育中所采用的策略和途径的思考。教育方法总是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如教师的知识观会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倘若教师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实证的、价值中立的,其在教学中可能采取灌输的方法;倘若教师认为知识是主观的、证伪的、价值关涉的,其在教学中可能会包含更多的对话与互动;倘若教师认为知识就是一种权力,其教学就会采用规训专制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个人哲学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多思考、多积累、多反思、多运用。哲学的词源“philosophy”原意是“爱智慧”,就是在实践中挖掘智慧、运用智慧。因此,哲学就在生活中,是对生活“思”的活动。这意味着教师在教育生活中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经验进行回忆和反思,经常追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旨趣是什么”“我的角色是什么”“我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教学”等问题。如此发问,可以让教师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行为背后的动机,提升哲学素养。同时,也能防止教师观念的固化、僵化与退化,保证教师个人哲学与时俱进。
(作者系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