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思维地图在低年段英语绘本教学中的应用
2020-09-26马米雪
马米雪
一、研究背景
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语言技能的核心。课标要求低年段学生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英语小故事。阅读英文绘本是达成课标要求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尝试将思维导图、思维地图与低年段英语绘本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与之相关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叙述能力。
二、相关概念
1.思维导图的定义及特点
思维导图(MindMaps)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思维工具且只有一种基本形式(如图1)。它模拟了大脑工作的过程,用线条、符号、文字等,围绕某一个中心概念,呈现发散状态,侧重于对知识的整合与记忆(朱婉清,2019)。
图1思维地图的基本形式
2.思维地图的定义及分类
思维地图(ThinkingMaps)将人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帮助人们提高思维能力,是一种训练思维的工具。人们熟悉的思维地图有8种(表1),分别对应人们在学习、思考中的八种基本思维过程(金睿譞,2017)。
三、教学原则
在绘本教学中,学生需要完整感知故事、清晰感受过程、精准提取关键信息,充分发散多元思维。将思维导图、思维地图应用于绘本阅读的教学原则如下。
1.综合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理解、筛选、组织等综合思维能力。首先,利用思维工具引发学生讨论,使他们灵活迁移知识;其次,围绕思维工具精心设计提问并适时追问,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引导他们理解、筛选、梳理知识。最后,结合思维工具总结、精炼要点,帮助学生组织、整合知识。
2.适切性原则
首先,教师应依据教学意图,选择合适的思维工具。例如思维导图具有放射性,因此适合头脑风暴环节。其次,教师应根据绘本内容选择合适的思维地图类型。例如侧重讲述事情发展过程的绘本,流程图更适用。
3.发展性原则
支架教学促发展。起初教师应出示思维工具的框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形态。随着学生对其了解加深以及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创作思维导图和地图,实现从“扶”到“走”。
4.趣味性原则
该年龄段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教师呈现的思维导图和思维地图应具创意感和设计感。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图形、多样的形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创作灵感。
四、教学策略
绘本教学的课堂分为读前、读中和读后。在这三个阶段,思维导图和思维地图作为阅读策略,使用如下。
1.读前阶段
(1)运用思维导图引出主题
读前导入,教师可以先确定一个与绘本内容相关联的中心词。接着围绕该中心词提问,激活学生的头脑中的已知图式,发散思维,实现头脑风暴。最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填写关键词,并用巧妙的过渡语聚焦主题。这样既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又实现课堂自然导入。
(2)运用思维地图归纳信息
绘本封面包含大量信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先观察封面,然后完成一个圆圈图或气泡图。中心为绘本名称或者主人公,周围写上任何已有的或者可以推断出的信息。随着关键信息逐渐集合在一个画面上,学生快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认知。
2.读中阶段
(1)运用思维导图抓取文章主旨
在读中环节,教师先提出概括性问题并出示中心词。学生带着问题泛听文本,整体感知文章,提取关键信息。紧接着结合学生回答,思维导图的分支及故事的内容架构和主旨逐步显现。
(2)运用思维地图梳理文章逻辑
低年段的绘本情节简单,脉络清晰,在阅读中可使用流程图或树形图梳理情节,完成知识结构的建构。流程图能排序,树形图则能分类。随着教学推进,请从完成地图过渡到逐步减少地图中的元素,直至掌握于心。
3.读后阶段
(1)繪制思维导图拓展词汇
思维导图能有效整理绘本中的单词。学生可选取某一主题作为中心词或者节点词,再找出绘本中与之相关的单词作为分支,构建完整的、系统化的单词体系。
(2)创作思维地图巩固升华
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绘本内容独立创作思维地图。在该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多种思维能力,并融入自己的想法,逻辑和审美。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大或者改编思维地图。最终学生看着新的思维地图输出,提升自我表达能力。
五、结语
思维导图和思维地图在绘本阅读中的有效运用,使得学生掌握新的学习策略来辅助阅读过程且能够更有逻辑地理解、复述文章内容。此外,他们对绘本阅读的兴趣、素养能够得到提升,思维得以开拓,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宁波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