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七微一体化党建+”模式,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2020-09-26王淑英
党的教育方针是引领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全面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保师附校紧密结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坚持把创新“七微一体化党建+”模式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共同体”,让五育并举迸发教育新活力。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
一、“国家+未来荷塘课程”无边界,创新五全育人一体化新格局。
党总支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才能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五全共同体模型”,坚持全员、全方位、全学科、全过程、全息育人,坚持在全学科课程中渗透信仰价值观教育,突出为党育人的核心。
全学科育人共同体模型图
1、重构“未来荷塘”课程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1)目标重构,精品思政小课堂,撬起社会大课堂。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构建立体化“未来荷塘”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架构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全学科育人共同体为圆点,“精品思政课程”是重点,形成的波纹圈代表着“精品课程思政”。按照八个“辩证统一”要求改革创新,努力打造“学科、学术、学生”于一体的“培根筑魂”共同体。组建附校集团“精品思政课+课程思政”千节示范课例库,推动道法与学科思政的落地。
(2)机制重构,联合育人构建全学科育人资源共同体。
以央馆课题为引领,切实加强初中小学部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管理、全面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完善教学改革激励机制,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各年级组全体教师组建“教研共同体”,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学校作为社区的精神高地,发挥辐射作用,同时争取社区资源共建,在家警校模式基础上,学校大家庭、学生家庭、学校与社区和谐共处,成就每个人的学习之旅。
2、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改进,唱好融合育人主旋律。
(1)将国家课标转化为附校学生学业质量标准。
在《学科规划》和《绿色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标准文本研究把握学科育人价值;其次构建“学科能力构成模型”,明确学科能力要素、学科能力发展及表现水平的进阶变量,包括知识、学科活动经验、认识方式、能力活动及问题情境。最后根据课标和附校学生实际,构建体现学科能力进阶附校学业标准,通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提炼与解决、典型案例的分析,运用学业标准指导教学边修订完善。
(2)应用学业标准分类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首先应用学业标准开展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包括教师对学科价值的理解、教学目标的把握、核心学习活动设计及实施能力等。其次构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8+X+Y+Z”标准教师研修课程。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宗旨,根据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突出重点,结合不同年级具体内容确定教研专题,每个年级、学科、每学期开展教研2课时/次,“8”是“教师共同必修课程”,“X”是“年级必选课程”每周一次,“Y”是“大学科组必修课程”隔周一次,“Z”是“学科小组自主选修课程”每周至少一次)。
(3)基于标准开展学业质量评价及反馈。
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含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方法、问题解决能力、迁移创新能力等,二级指标体现不同学科的特色,三级指标结合学科具体内容将学科能力外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标准。坚持学科能力导向、进阶发展导向、展示特长导向、综合导向、过程导向。
(4)基于数据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改进指导。
由基于经验转兼顾大数据,精准定位教学问题,构建“研究数据——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精准指导”教学改进范式,探索“基于教研共同体解决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策略”、“基于学段衔接、学科融合的‘大教研策略”、“大单元主题教学策略”等。
二、学科教学打造智慧课堂,全面指向素养提升。
1、语文深度学习,“阅读导学”智慧课堂。关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素養提升。
2、数学探究学习,“思维导学”智慧课堂。明确用数学如何教学生做人,即数学的育人目标,让学生在自然、和谐、愉悦又充满智慧闪光的课堂中,感受教育的魅力,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数学教学的新样态,经历从数学教学走向以育人为目标的数学教育。
3、未来英语,“交际式”智慧课堂。开设EIM小初衔接课程,以不同侧重分别训练听、说、读、写、语音、语法、词汇、日常用语等语言技能。开设培养关键能力的英语选修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了关键能力,增长知识技能,缓解学习压力。课外英语活动拓展,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英文书法作品展让同学们体验文字之美,英语戏剧表演既锻炼学生的动口能力。模联活动深入开展。接轨国际、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的关键能力是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集合。
4、体育与艺术、让健康体验和趣味训练真实发生。
一是打造体育、音乐、美术趣味精品课堂,课堂育人。二是普及+专业,形成“3+X+N”融合课程。“3”指每周3节体育课,分别进行中考专项训练、课标要求的综合体能训练、冰雪项目训练和足球项目训练;“X”每个学生一项专业特长,包括选择参加体育社团,每人参加一项运动会项目或专项比赛,“N”指开设课间体育微课程,艺术进行“1+X”课程,“1”指戏剧课,“X”指艺术特包含社团、每人参加一项特长比赛或演出,开艺术嘉年华、各种艺术节。
5、劳动、创客,开启未来成长技能。
一是小学阶段注重如家务劳动之类的非技术技能性劳动教育;中学突出以培养创新和创造能力为主的技术技能性劳动教育。
二是小学阶段“体验中学”,通过兴趣小组、志愿服务等体验劳动的乐趣。初中阶段“练习中学”,通过技术掌握,问题解决中习得实践性知识。
三是将“劳动周”课程化,把食育课程,卫生督查,课间督导,礼仪,早午读反馈、门卫、实验室、图书馆、总务處等岗位要求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结合起来。
四是结合超学科探究,让儿童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课题研究、主题探究、综合展示;构建九年一贯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与评价督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五是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开足开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烹饪、园艺、家政、手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校本课程,并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六是是结合各科教学,在文科类教学中加大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在理工科类教学中加强操作技能练习。
七是改革课程模式,建立项目化课程和主题式课程的方式,将劳动教育精神内涵渗透在学习活动中。
八是基于STEAM花园和家校资源,开发种植养殖和劳动创意课程以及家校联动与融合快乐生活课程;结合超学科探究,让儿童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课题研究、主题探究、综合展示。
6、超学科项目助力学习深度发生
项目学习培养跨界思维,提高教育质量和品质。让学习者在项目化的学习环境更好的成为创造者和共情者。
三、创新“七微一体化党建+”多种载体,实现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工作,着力解决中小学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存在的如“党建、业务‘两张皮现象;党建与立德树人分离,品牌培育不够,持续性不强;党建工作受众不广,价值性不高”等主要问题,保师附校党总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七微一体化党建+”模式,构建四个“育人共同体”,以高质量党建服务中心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精神成长共同体”,全面提升育人本领。
1、修德为本——教师专业成长树立“一流意识”。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大讨论”,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全体教师签定《“师德十条红线”承诺书》和《“严禁有偿补课和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承诺书》的基础上,深化师德承诺、争做师德标兵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五个一”师德约束机制出成效:一清单(师德问题清单)、一承诺(针对问题承诺)、一帮扶(帮规一名困难学生)、一机制(班级管理公开机制)、一技能(家校沟通技能),切实提高教师政治素养,打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2、梯队建设——教师专业成长打造“一流品质”。“学习平台+青蓝工程”,大组教研引领专业成长,青蓝结对促进青年教师成熟,专家型老师引领课和青年老师研究课师徒共同进步。“家长开放+学生评选”,家长开放周展示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师育人成果,家长及时填写反馈单,满意率达到98%,评选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在活动中成长、成熟。
3、课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明确“一流目标”。学校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区域同步教学对教育生态的重构研究”,以中央电教馆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应用“教研共同体协同提升试点项目”为主导,以国家级课题《跨区域同步教学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为核心,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依托,在全学科中探索网络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的有效路径、方法与策略。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通过网络平台与边远落后地区的学校同步教研,开放示范课堂,打造未来学校名师共同体。
4、多级生态研训——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一流平台”。“名师工作室”引领辐射提升品质,成立省、市和校级“名师工作室”十多个,带动教师专业成长。致力于“互联网+”智慧校园数字化研究,进一步探究pad课堂、线上线下课堂、云课堂的研究,促数字化教师新思考。2020年度北京教委和保定市教育局确定的保定贫困县小学王淑英校长工作室启动仪式隆重开启,工作室坚持“未来发展,无限可能,”的理念,以“交流诊断、集中培训+分期研讨+送教上门+轮值坐庄”的形式精准扶助保定市8个贫困县14名小学正职校长,通过“N+N”模式,实现优质资源扩散,引发“涟漪效应”,多层次、多渠道提升成员校校长领导力,提升贫困地区教育专业发展水平,下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先手棋”。
(作者单位:保定师范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