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
2020-09-26储艳云
储艳云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与核心素养实现深度融合,以后者指导前者,同时以前者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充分学好并掌握数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度理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措施展开教学。本文首先针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育价值展开分析,然后反思当前核心素养与数学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长期训练、现实结合、生活基础、基础能力及生动案例等方面,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策略,但愿能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些许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2-0055-02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都是以教师的知识讲解和学生的习题练习为主,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强,并且对这门学科的认知与理解较浅,只能在数学习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无法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及技能。因此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更加重视核心素养培养,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意识、思维及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不断成长与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程核心素养内涵与培育价值
(一)内涵
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来讲,近年来教育改革的趋势非常明显,并且也提出了不少相关的改革理念和目标。在诸多全新教育目标中,有一点需要引起关注,那就是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培养。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来讲,其指的就是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形成的相关能力素养,这些能力素养,既是理论知识学习的成果,也是辅助理论知识学习的手段方法。核心素养在不同课程当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针对小学数学课程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能力以及模型思想等。数感,就是对数字的感知,看到数字就能想到其包含的数学内涵以及涉及到的相关数学计算;符号意识,则是指对各种数学符号的理解,比如最基础的加减乘除符号、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等,要能够准确理解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数学内容;空间观念,可以理解为空间思维,也就是在立体空间当中来对事物形成思考和判断;几何直观,则是指对几何图形所产生的直观理解,如面积、周长、长宽高等等;数据分析,是指对数学数据所进行的分析,理解数据所包含的内容,以及不同数据之间的内在观念。运算能力,则是进行数学计算的能力,在小学阶段,主要涉及到整数、小数与分数的计算。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相当丰富,数学教师需要对其形成全面掌握。
(二)培育价值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对学生展开核心素养培育,能够从中体现出多方面的价值,这需要数学教师形成认识。第一,可以充实数学课堂。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知识内容难度不高,知识点也不算多,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当充裕。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不够充实的问题。通过核心素养的融入,可以在理论知识讲解之外拓展其它内容,这样可以让课堂更加充实。第二,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学习,只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通过核心素养培育,能够推动小學生的数学能力实现切实提升。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反过来作用于学生数学学习,起到积极效果。比如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培养,可以让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而计算能力提高后,学生在后期学习计算类知识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第三,能够切实推动小学数学发展,让小学数学课程能够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新时期呈现出全新面貌。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融合的问题
虽然核心素养培育,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产生积极价值。但是从目前实际来说,二者的融合,却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长期坚持
核心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贵在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本身就存在周期性遗忘的特点。对于一个知识点或是一项能力,如果不长期坚持使用,那么学生就会逐渐出现淡忘,弱化掌握。比如计算能力,就让学生保持长期计算练习,才能让计算熟练快速。如果一段时间不进行计算,那么在计算中就会显得生疏。而在当前的教学中,就存在缺乏长期坚持的问题,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没有长期开展,这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学理论化
核心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属于实践性的素养能力,单纯依靠理论学习,并不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显著提升。只有在课堂上创设实践,指导学生展开练习,才能不断提高素养水平。不过,目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理论讲解,对实践活动缺乏构建,学生没有展开练习的空间和机会。
(三)脱离现实生活
小学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融入,也应该以现实生活为纽带,为二者构建起融合载体。但是,部分教师并未对现实生活形成关注,没有理解到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导致教学活动脱离现实生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不佳。
(四)趣味性不足
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的融合,还应该关注到教学趣味性这个要点。因为在小学阶段,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果教学活动趣味性不足,不能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参与不积极。目前,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还较为单调,缺乏趣味,这就会影响到核心素养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效果。
三、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在长期训练中培养学生数感及符号意识
对小学生而言,数感和符号意识是他们学习数学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这是因为数学中包含大量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也具有大量符号相关内容,学生如果数感较差或者符号意识较弱,往往难以准确理解数的意义,无法准确把握数量关系,也很难利用符号展开运算与推理。需要注意的是,数感与符号意识具有一定的进阶性关系。拥有良好的数感可以促使学生准确理解和表达数及数量关系,而优秀的符号意识则能帮助学生利用符号对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推理及运算,跳出具体数值的束缚,得到更具一般性和实用价值的结论。数感及符号意识的培养均非“一日之寒”,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不断引导,营造良好条件,让学生在长期熏陶中不知不觉感悟数量关系,理解符号运算及推理规律。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知识点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99999999”和“100000001”,带领学生认识这两个日常生活中基本上不会使用大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和数量关系。然后教师对学生们说:“有一个整数比99999999大,但是比100000001小,假设这个数叫作A,那么你们知道A究竟是哪个数吗?”学生们一听到这个问题,都能迅速说出答案,并在不知不觉间对数量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更对符号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结合现实强化学生空间观念及几何直观
空间观念与直观几何均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并且二者均与图形相关,只不过前者强调几何图形与实际物体之间的转换,后者则主要利用几何的方式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简明形象。因此虽然都需要结合现实强化学生空间观念及几何直观,但实际方法却存在巨大差异,切忌混而一谈。在强化学生空间观念时,教师主要应当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体,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细致观察,并根据实物特征画出抽象的几何图形。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想象物体方位、位置关系、图形运动情况、图形变化情况等,并能根据相关描述画出图形。而在强化学生几何直观方面,教师则要利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从而更好地加以解决。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二)》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对图形的轴对称及平移两种运动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观察现在教室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是图形轴对称或平移而成。学生在仔细观察后,举手回答课桌、橡皮、黑板等均可以看成轴对称的图形,而钢笔与钢笔帽,擦黑板时的黑板与黑板擦等就可以看成是图形平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情况,并用对应的图形平移进行表示,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空间观念。
(三)基于生活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到其中的信息,同样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这能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更加有效的分析,从而得到可靠结果,以适当的方法妥善解决问题。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数据分析的内涵,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案例吸引学生兴趣,带领学生感受数据中包含的信息,领略数据分析的作用与魅力。然后教师再对数据分析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各种方法的差异与适用性,并培养学生根据不同问题背景选择对应数据分析方法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准备了大量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如班上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体育课上数名学生踢毽子的个数,参加卫生扫除的同学擦桌子张数等。教师除了对平均数提出问题以外,还针对总数进行了提问,引导学生认知不同数据分析方法。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让学生提出生活中与数据相关的问题,自行收集数据并加以分析,解决问题。
(四)重视对学生推理及运算能力的基础培养
推理能力与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学好数学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进行科学推理、正确快速计算。不管是推理能力还是运算能力的发展,都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强化推理能力及运算能力。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多个条形统计图,并让学生计算统计图中各数据的总和。虽然这只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但是依旧有部分学生计算错误。教师在检测学生运算情况之后,为计算出错的学生布置了对应的计算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针对性地强化运算能力。
(五)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培养学生数学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应用问题的重要思想,这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联系,把复杂的问题抽象化,并直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解。只有在良好模型思想的支持下,学生才能看透问题本质,以数学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加以解决。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时,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作为教学素材,通过超市中常见的找零问题,引导学生简化复杂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能够直接利用加减运算的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解决。
结束语
综上可知,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与核心素养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充分保障教学质量及效率,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目标与方法,以更加全面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与成长。教师需要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研究,并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时刻关注学生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发展情况,让学生能够真正探究和掌握数学知识,并将所学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1]俞月姣.小學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8(16):88.
[2]王丽,王奕萍.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9(15).
[3]马桂霞.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2018(12).
[4]谢爱兰.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J].读与写(上,下旬), 2019(13):164.
[5]程淑红.浅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9(3):128.
[6]白玉环.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养成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 20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