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路径初探

2020-09-26吴朝明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34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吴朝明

【摘要】在如今的新课程改革中,国家加大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在新课程标准下有所改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增加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融合。小学语文老师要意识到肩上的重担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顺应国家课程标准改革,引导学生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4-0095-02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最初阶段,是培养学生进行规模化、系统化学习的起点阶段。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当今社会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导,更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要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核心素养,又具有知识技能的多元化人才,而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现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每一位当代小学语文老师应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1.1核心素养内涵

我国所要求的学生应具有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拥有这些优秀品质、知识技能、关键能力后,能够适应快速的社会发展和未来生活,有终身进步的能力和正确的三观。这一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多种素养中最为重要和根本的,是未来人才所需要的必需品质和能力,学生只有拥有了这些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安身立命。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最主要的三个方面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种内涵通过学生是否具有人文底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多种方面体现出来。

1.2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语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具有很大的学科优势,我们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如古代的诗词歌赋,现代的散文议论文等都可以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举例。而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要让学生从小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通过学生的词汇积累程度、是否具有语文思维、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2.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2.1 教育思维错误

受中国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热衷于寻找快速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背诵和使用模板的方法,在同一种类型题中取得高分,因为其自身的高效性,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也逐渐开始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最丰富,思维最活跃的幼年时期,传统的“模板式”教学减少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利于小学生自身思维方式的形成,“模板式”教学不仅会教会学生使用模板,也会将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要重视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所以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首先要冲破传统教育带来的思维模式固化,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2.2 实践方法错误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能够认识到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够达到这种教学目标,甚至起到反作用,降低了课堂效率,这是因为很多老师的教学实践方法是错误的。语文是一门文学性的学科,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一些长篇的课文阅读,小学生由于对自身的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在课堂中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大段的文字叙述很容易产生厌倦,而很多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实践过程中都喜欢拿某一诗歌或散文来举例,先让同学们朗读,又对文章进行分析,这种教学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容易起到反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质,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教学实践,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视频、音频、图片等增加课堂趣味度。

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3.1 转变教学思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体系中,语文课堂教学一直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在课堂上一直是从属地位,只能被迫地接受教学进程,如果想要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首先就要对传统的教育思维进行改变,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作为新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让学生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在教学方式的体现上,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或者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内部互动,老师在旁边观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更直观准确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問题,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进行教导和巩固。同时这种互动的过程也给了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让同学能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用语文思维解决问题,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对于审美的观念也不断变化,在如今的科技时代下,信息流通的速度越来越快,小学生也有更多的方式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由于小学生对外来信息辨别能力弱,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同学们展示好的文学作品是什么样的,让学生从小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学品味,更要向学生展示评判一个文学作品是好是坏的根本标准是什么,让同学们明白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一定要有深刻内涵。在这种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判标准的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同学对文学作品有更高的要求和追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核心素养的深刻理解。

3.3 增加对学生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培养

我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所以在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充分利用我国丰厚的文学知识积淀,并与社会实际融合,增强对学生文化自豪和自信感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小学语文的选材十分严格,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老师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文章利用到最大化,对其中的精妙之处进行重点讲述,让同学们理解这些文章或句子的优秀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尤其是有关传统文化的文章或诗词,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感和文化自豪感。

3.4语文教学有效性课堂的构建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通常采用照本宣读的方式,将教材作为主要讲解点,但这样的知识教学会导致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缺少,无法使学生深入了解教材知识,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制定教学计划,为学生搭建一个更完整的知识框架。以教材课文《亡羊补牢》为例,首先教师在课上要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使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情景,引入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谈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同学们喜欢听讲故事吗?为什么?”“怎样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之后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课文,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最后,知识拓展。学生在理解文意之后,教师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为学生拓展知识,比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画蛇添足”等寓言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2)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为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教学氛围营造入手。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在课上可以利用深度有趣的故事或者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跃教学气氛,也能促使学生在课上学习更加专注。以课文《观潮》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其次,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思考问题。比如“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并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才能有效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学生在积极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课堂阅读教学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实现语文核心素养能力提升的途径,教师在课上可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使学生爱上阅读。教师可以将教材课文或者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在课上将阅读的注意事项与方法告知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文章进行标记或将优美的词句摘抄。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课堂上开展互动式阅读,能够更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设置问题,加强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问题设置时,要具有层次性,才能循序渐进的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教师在课后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但要注意由于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阅读能力,为学生推荐适当的课外读物,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

(4)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比如课堂时间、课堂地点,因此导致学生缺少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知识。以《爬山虎的脚》为例,教师在课上通过视频播放,使学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同时在课上组织绘画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文章的内容进行绘画。在课上,学生只有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教师的教学方向,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教学指导;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拉近师生的之间的关系,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堂活动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4.結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改革,是教师顺应国家教育改革趋势的一种行为,更是每一位以培养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己任的小学语文老师要做到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育的深化改革[J].教育研究,2018(11):80-81.

[2]李泽厚.美学四讲[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7)36-37.

[3]佐斌.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2):25-26.

[4]韩永峰.探究小学语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J].现代交际,2020(03):156-157.

[5]杨茂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路径探析[J].成才之路,2020(03):76-77.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