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不良倾向及其应对
2020-09-26刘梦宇
刘梦宇
摘 要 随着网络自媒体大量涌现,信息泛滥现象屡见不鲜,“浅阅读”“微阅读”等不良阅读偏向开始出现。新形势呼吁“深度阅读”,新课标凸显“深度阅读”。本文以深度阅读概念为起点展开论述,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初中统编语文教材提出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纠正阅读教学偏向,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 统编本 语文教材 深度阅读
在当今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碎片化、快餐式、非连续性阅读方式正在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成长。深度阅读作为一种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近几年来话题逐渐升温。Sven Birkerts于1994年首次指出深度阅读是一种“缓慢深入的阅读”[1]。深度阅读是基于知识链条上追求深关联、深体知的拓延性阅读理念,与浅平化、浅解度的浅阅读模式相对立。
张庆认为,深度阅读是丰富知识、培养情感和思维品质的一种阅读方式[2]。深度阅读的提倡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模式化教学、无用性提问、刻板化教程、形式性对答予以有力回击。《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3]。基于新课标标准和素质教育要求,深度阅读已成大势所趋。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良阅读偏向
1.质量不齐,阅读盲目化
当前语文阅读实践中存在“质劣量少”“多量低质”及“质量不齐”的问题。随着网络信息化日益崛起,加之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机制,致使学生阅读取向异质化、阅读价值扭曲化、阅读动力外在化、阅读视野狭窄化。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或碎片化,或断片式,捧起书本的人少了,“低头一族”多了,“不阅读”“阅读少”“盲阅读”的现象极其普遍。新课标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3],可见重视阅读、重拾经典是当前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2.深浅不适,阅读浅表化
受功利化应试教育及不合理的考试评价机制影响,阅读呈现浅表化趋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阅读数量和阅读速度为量化指标,学生一味加快阅读速度、追求阅读量,而忽视阅读品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固定化模式一以贯之,文本细读空间荡然无存。教师打着“扩充阅读量”的旗号,一味追求“多快好省”的课堂效率,却得到了“少慢差费”的阅读效果。教学目标在应然与实然间产生落差,教学囿于程式、泛于浮表。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3]。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过多精力集中在答题速成和阅读摘抄量上,忽视学生个性化情感表达,剥夺学生主体的阅读自由,使阅读呈现应试化、虚假化倾向。
3.内容不实,阅读形式化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庄子提出“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均阐释出形式与内容的内在关联。新课改下课堂看似热闹非凡,所得却是片段肢解式、应试性的答题技巧。在全方位、立体式数字化视听盛宴中,学生的学习流于空、浅、白。海量资源的盲目引入甚至喧宾夺主,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使学生懒于嚼字、一知半解,至于作品的深层价值则更是浅尝辄止。重工具轻人文,重形式轻内容,重技巧轻情感,僵化的阅读教学亟需进行改革。
4.目的不当,阅读功利化
王荣生指出语文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普遍戴有“绿色眼镜”,过早地思考文章要去教什么,形成了找语句、贴标签、谈想法、做总结的课堂“四部曲”模式[4]。在考試指挥棒的作用下,师生无不汲汲于功利。整个课堂就是教师下指令,学生找结论的条条框框式“规矩”课堂,考什么学什么,呈现出“肤浅化阅读”“落空化阅读”现象。凡是议论文,都按论点、论据来学,凡是诗文,都按意象、意境来上。这种程式化教学片面追求“一课一得”,忽略了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忽略了学生的学情起点,单纯追求终极目标,所谓的“理解与感受”“高阶思维”早被抛至九霄云外。只看导读书目的“微阅读”,只背关键情节的“假阅读”,只看网络评论的“盲阅读”[5],为分数而读,为阅读而读,都是唯目的论阅读。
二、深度阅读教学的建议性策略
1.宏观统整,细节渗透
在新课标导引下,教师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利用学情起点和教学目标之间的落差来探索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序编排,灵活使用教材成为关键,由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过渡,对单元内容进行优化重组,跳出教材窠臼。选点切入,避轻就重,将切入点与重难点相关联,力避贪多求全,做到统筹兼顾[6]。
文本细读涉及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四维会话,关乎课文中的遣词造句、篇章布局,解读时切忌照本宣科、大卸八块,要求学生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揣摩运用。传统教法强调将段落篇章肢解击碎,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培养。具体知识点采用“块状穿插、散点融渗”[6]来进行,形成求同比异的整合意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紧扣文本体会细节的微言大义,从“入文”探境走向“出文”自如。此外,注意“聚焦”关键词句,抓重点,难点随之迎刃而解。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怀着同理心走近文本感同身受,以意逆志而达知人论世。
七年级上册第15课美国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经过课前预习、资料补充,学生带着问题快速略读,领会大意,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全文做到宏观把握。这篇文章动作、对话和心理描写较多,将此作为抓手,提纲挈领。引导学生学习时调动同理心,增强代入感,把主人公设想成自己,更容易把握文章脉络,更容易体会男孩攀岩时的心理状态。
2.增量提质,促成质变
近年来国学经典愈演愈热,各种“暴力”提分、阅读“速成”班炙手可热。初中统编教材必背古诗词篇目增加51%。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说过,“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分数比重提高,考试范围扩大,课外延伸度加大,难度系数增加,卷面文字阅读量增加,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语文教材大变革对初中生的阅读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对打造卓越课堂提出更大挑战。因而,要极力鼓励学生读“闲书”,即温儒敏老师所说的“连滚带爬地读,沉甸甸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