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到影像:《芙蓉镇》改编研究
2020-09-26尤曼曼贺玉庆
尤曼曼 贺玉庆
内容摘要:在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学作品对推动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芙蓉镇》从文学到影像,在人物语言、民间歌谣和情节结构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改编,增添许多富有湘西地方特色元素,为文学作品的再传播和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芙蓉镇》 影视改编 古华
一.湘言湘语:人物性格再塑造
高尔基曾说过,“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1]。
1.民间俗语的删减
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在小说中,“古华以方言为血脉的语言复苏了语词的灵活性、人间性及个体性。”[2]影片在改编过程中,一方面保留了鲜活生动的人物话语。如影片开头逢圩的日子里,胡玉音與主顾们的对话中使用了很多方言词:“手巴子”“长嘴刮舌”“跪床脚”“扯耳朵”,这些词语都是乡民们的惯用语,再现了乡里乡亲平日里互开玩笑相亲相爱的画面,也将胡玉音干脆利落,为人热情的性格显露无遗。
另一方面,对不雅俗语进行适当的精简。例如影片中删去了“五爪辣”和黎满庚争吵中“骚婊子”“混账东西”“狗公狗婆”“打炮子”等有碍观瞻的不雅词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她粗俗的形象。与此同时,影片对故事细节的调整,使得她作为苦情女人的形象比原著更加突出了一些。在电影中,争吵的爆发是积蓄于影片前段的叙事中的,黎满庚与胡玉音说笑并主动帮忙挡酒,在“五爪辣”眼中都是余情未了,不同于书中有夫妻二人其他争吵作为铺垫,影片将这场大闹更多地归结为作为妻子惯有的嫉妒和爱护丈夫的拳拳之心,这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五爪辣”的形象。这些方言俗语再现了那个年代湘西民间生活的场景,增强了影视作品的美感,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2.民间歌谣的增添
民族歌谣作为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芙蓉镇》中屡屡出现,具体表现为《喜歌堂》的重复出现。小说中有许多篇目都是直接引用其歌词来命名的,例如“你是聪明的姐”“郎心挂在妹心头”等,向读者展示了湖湘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除《喜歌堂》外,电影中还增添了其他以情歌为主的民间歌谣。例如,改编自嘉禾民歌《半升绿豆》的婉转曲调随着胡玉音和丈夫两人准备米豆腐的动作响起,“碧水河水呀流不尽呀,郎心永在妹心呀头……”“郎心永在妹心头”唱出了黎桂桂对胡玉音的心意,也为后面胆小软弱的黎桂桂竟为了妻子的安稳刺杀李国香被抓埋下了伏笔。在影片的结尾,张家界民歌《韭菜开花》随着秦书田的归来响起,“只要两人哎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啊。”[3]悠扬的调子仿佛是在祝福苦尽甘来的一家子,同时也为接下来两人重新开起米豆腐摊子做了铺垫,这些都体现了其叙事功能,从另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二.湘事湘物:故事情节再创设
1.革命情节的压缩
为了缩短银幕时间、迎合大众趣味,电影往往会删减细枝末节,集中那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删减细枝末节主要表现在对杨民高相关情节的删减上。影片选择以胡玉音与秦书田的艰难爱情为主线,删减了杨民高作为小镇政治运动“幕后推手”性人物有关的旁支情节。但这一人物相关情节的删减在不影响整部影片流畅性的基础上集中了主要矛盾,在淡化政治色彩的基础上专注于展现普通人的苦难,“是侧重于表现普通人所遭受的苦难和浩劫,通过多元对立的影像奇观展示出‘历史的荒诞性从而实现对‘文革的否定和意识形态的传达”[4]。
专注主线叙述主要表现在对宏大叙事的压缩上。影片中,除了扫街、李国香被挂“破鞋”与王秋赦“取经”归来的革命细节外,其他都被删去,连革命年代里的大字报也只采用了叠影的方式去再现。导演有意删减主要人物所受的苦难既是考虑了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出于影片视觉感受的考量,同时那些混杂着血腥与不堪的情节拍摄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谢晋总是满怀激情地歌颂小镇中的真善美,给观众留下温情与永不泯灭的人性,无论是村民帮助孕妇胡玉音扫街,还是谷燕山不顾运动形势冒充胡玉音的丈夫,这些都契合了人们心中沈从文先生所描写的至真至美至善的边城世界。他说,“我必须用全部的感情去表现人性的挣扎、呐喊,去抨击极左思潮对人性的毁灭。我在影片中特别用心去表现主人公对人性的追求、渴望。”[5]影片在调整原有人物关系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合理地压缩情节,集中了戏剧性矛盾深化了电影主题,同时也使得整个故事从严峻转向温情。
2.米豆腐场景的添加
为了增强主要人物形象的立体感,电影在保持了原作叙事结构的核心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重新构建,添加了一些原本没有的情节。在添加的场景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也给影片带来了新鲜感。
米豆腐的出现其一是作为胡玉音的谋生手段,这是小说与电影中米豆腐共同拥有的功能。影片的开头胡玉音和黎桂桂一起准备一天的要卖的米豆腐,小说中不曾描写过两人准备米豆腐的情节,但这个场景的添加对于卖米豆腐为生的女主角胡玉音来说却并不突兀,既合情合理又很好地衔接了小说与电影的开头芙蓉镇逢圩的场景。不同于小说的是,影片中米豆腐还有表达爱意的作用,象征着美好的希望与未来。胡玉音自从被划分为新富农婆,米豆腐便成为了过去。但在与秦书田互生情愫的过程中,胡玉音做了一份米豆腐给秦书田。对于扫街归来的秦书田来说,这是心上人的一种默许,象征着她与过去的诀别。这碗热腾腾的米豆腐,巧妙地衔接了两人感情突飞猛进的变化。这一日常情节的添加,给以革命为背景的影片增添了一丝烟火气,成为风雨招摇的十年浩荡中难能可贵的温情,丰富电影情节的同时也与残忍的革命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此可见,不同于小说中米豆腐作为胡玉音的谋生手段、全书线索与革命导火索的作用,影片中还添加了其为胡玉音谋爱和象征着美好与希望的作用,拓展了这一寻常事物的功能。
三.湘景湘风:生活环境再创造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中,环境这一要素都起着烘托主人公形象、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故事主题的作用。
1.“芙蓉”寓意的收缩
在生物的周围总是围绕着各种不同的自然因素,这些因素的总和叫做自然环境。
在小说中,古华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芙蓉镇的自然环境,芙蓉河与玉叶溪绕着小镇,溪水里的水芙蓉与河岸上的木芙蓉交相辉映。鱼儿在湖中畅游,湖中还种满了以一当百的莲叶,既可以用来包饭,也可以给孩子当草帽……是个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在小说中,“芙蓉”是对小镇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概括;同时,芙蓉“善良、纯洁”的花语是对热情善良的村民的赞美;此外,湖湘之地自古以来便有“芙蓉国”的美誉,因此“芙蓉”还是湖湘大地的象征。
在电影中,自然环境的镜头并不多,特别是“芙蓉”的镜头,更是少之又少。芙蓉在影片中出现更多情况下暗示着爱情。胡玉音与黎满庚河岸相诉衷情时,他们的身后就是一片栽满莲叶的池塘,含苞待放的“水芙蓉”象征着二人青梅竹马却没有结果的纯洁爱情。秦书田平反归来时,“五爪辣”正在池塘中采摘莲藕,暗示着秦书田与胡玉音的爱情终于开花结果。遗憾的是电影并没有对其他的自然环境进行详尽的拍摄,这也就奠定了影片不同于小说的主题表达。
2.社会环境的延展
社会环境是人类创造的物质生产系统以及积累的物质文化形成的环境系统。影片对社会环境的刻画主要从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
其一是别具一格的吊脚楼。电影还原了小说中王秋赦的吊脚楼,甚至江边镜头所及之处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镇居民半是陆地半是水的吊脚楼。吊脚楼作为湘西地区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也给影片增添了别具一格的地域风味,不同于小说的是,影片中依山傍水的芙蓉镇扩展了小说中吊脚楼的范围,从特写王秋赦的吊脚楼到经过场面调度后的大片吊脚楼,使得影片中的地域特色较之小说更为浓厚。
其二,服饰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属性。在小说中,并不存在对胡玉音服饰的具体描写,但电影作为一项具体而形象的艺术,需要符合小说的整体背景的服饰来体现人物形象。革命前她总是穿着一件粉红色碎花腰襟衣服,革命时期她常穿蓝色碎花的服饰,无论是腰襟衣服还是蓝色碎花的蓝印花布,都是湖湘地区的特色服饰。这些服饰再现了地方文化,同时碎花的图案,既表现了清新自然的风格,也表现了一个女子对美好生活不灭的追求。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它与文学不同。影片《芙蓉镇》通过增加地方民歌、买卖米豆腐、胡玉音服饰和别具一格的吊脚楼,为整部影片增添了别具一格的地方魅力。
注 释
[1]林焕平.高尔基论文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8
[2]杨晶.古华和他的语言世界——长篇小说《芙蓉镇》新解[J].名作欣赏.2011(21):16-17+23
[3]李宗陶.细看《芙蓉镇》.http://ent.sina.com.cn/m/2008-10-29/11212226661.shtml
[4]佘爱春,陆楚琼.再论谢晋电影的政治化倾向——以影片《芙蓉镇》为中心考察[J].理论月刊,2009(8):113-115.
[5]任殷.谢晋电影的文化经验雅俗共赏[J].电影新作,1999(01):48-53.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湘社科办﹝2016﹞17号/16YBX028)阶段性成果;湖南省教育厅项目(湘教通﹝2016﹞395号/16C1282)阶段性成果;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湘教通〔2018〕255号/925)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尤曼曼,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现當代文学;贺玉庆,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