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多元化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9-26张玉
张玉
(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江苏 沛县)
0 引言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耳部外科疾病,其主要指患者在中枢神经病变的影响下诱发的听力功能障碍,该疾病病发会导致患者出现语言功能障碍,病情严重者还会诱发焦虑症、抑郁症等并发症,以此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近年,我国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病发率愈来愈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1-3]。本文通过对多元化护理干预在突发性耳聋伴耳鸣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意在为提高该疾病临床治愈率提出可行性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5 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3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两组各15 例,其中研究组患者年龄19~49 岁,平均(39.6±4.2)岁,平均体重(56.6±4.3)kg,男性8 例,女性7 例。对比组患者年龄20~50 岁,平均(39.5±3.8)岁,平均体重(56.5±3.9)kg,男性8 例,女性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1)两组患者均符合2005 年中华医学耳鼻喉科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均知道此次实验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脏器疾病者。(2)患有其他遗传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对比组
对比组行常规护理干预治疗,其中包括健康知识宣传: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行疾病知识宣传,通过发放宣传手册,陪同患者一起学习疾病相关知识,以此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用药护理:护理人员严格遵照医嘱对患者用药,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告知患者家属在患者使用药物出现药物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时,需立即停止用药,并入院就诊。
1.2.2 研究组
研究组行多元化护理干预治疗,其中包括心理护理:患者患后在多种不良情绪的影响下极易出现心理疾病,因此护理人员需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疾病展开心理干预护理,通过陪护、写字、交流等简单的交流方式,帮助患者舒缓不良情绪,并结合成功治疗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生活护理:护理人员可通过制定生活注意事项手册的方式,叮嘱患者日常生活需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时间,避免过度休息和劳累,饮食方面注重均衡膳食,确保营养的摄入。此外,叮嘱患者保持一定的运动量,通过有氧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和代谢能力。耳部按摩:联合患者家属对患者展开耳部穴位的按摩护理,通过讲解固定穴位以及按摩手法,使患者家属能够在家中对患者进行耳部按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SAS 焦虑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SAS 评分参考焦虑自评量表,分值10 以内为无焦虑症状,10~50 分为轻度焦虑,50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生活质量评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 软件对研究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体对比数据见表1,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干预治疗后统计得知,研究组患者SAS 焦虑评分低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SAS 焦虑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分)
表1 两组患者SAS 焦虑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分)
组别 例数 SAS 焦虑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 15 31.2±4.5 81.3±4.4对比组 15 54.6±7.8 59.9±4.8 t 10.064 12.728 P 0.001 0.001
3 讨论
外耳道栓塞、中耳炎以及高血压、神经功能紊乱等均是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病因,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耳觉失认、听觉过敏等。目前针对该疾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接受治疗后,听觉能力均能得到显著提升,但难以恢复正常听力[4-7]。
多元化护理是临床护理重要的护理方案,其通过对患者展开多种途径的护理措施,以达到干预患者病情的效果。将其应用在突发性耳聋伴耳鸣临床护理治疗中,其能提高患者患后自主生活能力,使患者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后期治疗,以此使患者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提升。此外,多元化护理干预治疗的展开,还能规避患者患后风险因素,降低患者心理疾病等并发症发生率,以此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8-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行多元化护理干预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SAS 焦虑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多元化护理干预的应用,有效提高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患后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患后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疾病的病发,以此促进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最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率,进一步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因此,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