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CT 鉴别诊断膀胱癌与腺性膀胱炎

2020-09-26撒惠珺刘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7期
关键词:膀胱炎膀胱癌膀胱

撒惠珺,刘齐

(新疆昌吉市人民医院,新疆 昌吉)

0 引言

膀胱癌属于膀胱器官各类恶性肿瘤当中相对最为常见的一种,而腺性膀胱炎作为膀胱良性增殖性疾病,是指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后所引发的临床变化[1],两种疾病无论是临床症状还有影像学方面均并无典型性的差异,特别是在鉴别膀胱癌以及不典型的腺性膀胱炎之间存在有明显困难。当前临床对膀胱疾病主要的检查手段包括常规CT 还有膀胱镜活检[2],前者的诊断检出阳性率不够理想,而后者因为受到视野还有取材范围的影响,对于病变的评估也缺乏全面性与准确性[3]。近年来本院一直在探索对膀胱癌、腺性膀胱炎患者有效的诊断鉴别措施,经各种临床尝试后决定应用增强CT完成鉴别诊断,效果突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2019 年收治确诊为膀胱癌、腺性膀胱炎患者相关临床数据,在两类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41 例、37例。本文研究纳入患者均需要符合以下标准[4]:①愿意接受CT 增强扫描与膀胱镜检查;②接受手术治疗后病理确诊病情;③在本次接受CT 扫描检查前并无接受导尿检查。排除标准[5]:①合并有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或者膀胱严重疾病;②存在有泌尿系手术治疗史;③增强CT 扫描后所得图像质量偏差(包含扫描时间不足、膀胱充盈不足因素)。其中腺性膀胱炎患者中男性34 例,女性3 例;年龄在33~74 岁,平均为(57.41±11.21)岁。膀胱癌患者中男性34 例,女性7 例;年龄在36~82 岁,平均为(65.11±12.13)岁。膀胱癌患者术后病理分期情况如下:4 例患者为T1 期,8 例患者为T2a期,13 例患者为T2b 期,10 例患者为T3a 期,2 例患者为T3b期,4 例患者为T4 期,有4 例患者出现区域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并无患者存在远处转移。展开本研究前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进行,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表示知情同意。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GE 16 及64 排螺旋扫描检测仪器检查,扫描范围确定如下:膀胱顶部-坐骨结节下缘。

让患者保持仰卧体位,扫描过程中保持屏气状态。相关参数具体设置如下[6]:管电压为130 kV,管电流为100 mAs,准直数值为0.6 mm,螺距为1.0,层厚为1.5 mm,重建间隔参数为0.75 mm,FOV 规格为50 cm×50 cm。在为患者进行增强扫描之前通过周静脉团注方式应用剂量在80~100 mL 的碘帕醇,浓度为300 mgI/mL,流率控制为2.5~3.0 mL/s,在对比剂顺利注入之后的25 s、65 s 以及5 min 时间段,完成对应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期的图像收集。

所有图片均由本院科室资深医师进行解读。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实验所需要应用统计学分析处理的数据输入专业软件SPSS 20.0 进行处理,所得数据应用t以及卡方检验,并通过(±s)与(%)表示,如提示P<0.05 表示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病灶体积大小、厚度、囊变坏死、形态及钙化情况等比较后提示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边界方面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1。

表1 腺性膀胱炎、膀胱癌患者CT 表现比较(±s, n)

表1 腺性膀胱炎、膀胱癌患者CT 表现比较(±s, n)

组别 体积大小(cm) 厚度(cm) 边界清楚 丘地状形态 囊变无坏死 出现钙化腺性膀胱炎(n=37) 3.75±1.23 1.81±0.87 11 14 33 33膀胱癌(n=41) 3.53±1.11 2.02±0.92 24 10 34 38

两种疾病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无论是CT 数值或者强化CT 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2、表3。

表2 腺性膀胱炎、膀胱癌患者不同时期CT 值比较(±s, HU)

表2 腺性膀胱炎、膀胱癌患者不同时期CT 值比较(±s, HU)

组别 动脉期 静脉期 延迟期腺性膀胱炎(n=37) 56.21±15.30 61.42±15.29 52.63±13.58膀胱癌(n=41) 76.65±11.79 84.11±13.12 70.54±13.18

表3 腺性膀胱炎、膀胱癌患者不同时期相对强化CT 值比较(±s, HU)

表3 腺性膀胱炎、膀胱癌患者不同时期相对强化CT 值比较(±s, HU)

组别 动脉期 静脉期 延迟期腺性膀胱炎(n=37) 11.58±9.70 16.63±9.88 11.33±6.79膀胱癌(n=41) 38.87±14.51 43.52±15.72 33.64±14.25

在动脉期以及静脉期阶段,相对强化CT 数值对膀胱癌与腺性膀胱炎的AUC 指标相对于其他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两种疾病群体的AUC 指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4。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指从过渡上皮往腺上皮化生并最终成为腺体结构,合并有浆细胞浸润以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当前对该病的发生机制还没有确认,有一定概率发展为膀胱癌,因此有临床认为该病可归类为膀胱癌的癌前病变[7]。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癌在临床表现还有影像学表现均无存在明显差异,但治疗方案却完全不同[8]。

以往常用常规CT 对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进行鉴别诊断,但单纯仅能够从形态、病灶位置、边界清晰程度、是否存在壁外浸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判断,从本次研究表1 数据可知,两者除病灶边界外,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对线性膀胱炎以及膀胱癌患者从CT 数值比较鉴别,有积极价值,在不同时期阶段,腺性膀胱炎患者的CT 数值均明显低于膀胱癌[9],这可能是受到了血供差异的影响,腺性膀胱炎虽有一定可能为癌前病变,但整体而言还是在炎性疾病范畴,强化程度相对较低,而膀胱癌血供丰富,直接强化了膀胱癌[10]。

表4 增强扫描过程中不同时期CT、强化CT 数值鉴别效能

综上所述,对腺性膀胱炎以及膀胱癌患者应用增强CT定量扫描,对于鉴别两种疾病有突出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膀胱炎膀胱癌膀胱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直肠癌在调强放疗中保持膀胱充盈度一致的重要性研究
急性膀胱炎有哪些症状,治疗方法有哪些?
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远离膀胱炎,重在“三早”
膀胱炎是怎么回事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