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与物理因子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2020-09-26龚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7期
关键词:偏瘫上肢有效率

龚静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重庆)

0 引言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脑卒中之后会出现:部分瘫痪,肌肉力下降,肌肉张力增加,腱反射过度活跃或者亢进、表面反射减少或消失。在我国每年脑卒中患者大约75% 的幸存者都是残疾人[1-2]。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瘫痪后最常见的疾病,是指肩部疼痛、手疼痛和锻炼障碍,这些症候群同时发生在多个肢体或者身体的任何部位,只有20%的病人能够恢复到无障碍运动[3-4]。研究表明,患有脑血管病的病人发病率为12.5%~70%。肩手部不合理的活动和康复培训,导致患者的全面康复和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5-6]。所以,合理治疗肩手综合征可以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日常,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至关重要。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8 年2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70 例脑卒中后出现偏瘫合并肩痛的患者,探究分析手法与物理因子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2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70 例脑卒中后出现偏瘫合并肩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 例;在观察组中,男19 例,女16 例,年龄45~78 岁,平均(61.5±3.1)岁,病程1~7 个月,平均(4.1±1.2)个月;在对照组中,男20 例,女15例,年龄45~78 岁,平均(61.5±3.2)岁,病程1~7 个月,平均(4.1±1.3)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同意书;②患者符合脑卒中判断标准,并经过头颅CT 和MRI 检查确认病情。排除标准:①合并肝、心、肺等其他器官重大病症的患者;②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配合度低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接受常规的脑卒中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康复方式治疗,具体包括:①引导患者摆出正确体位,防止体位不准确导致损伤。②抗痉挛、恢复正常肩肱节律;③增加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④引导患者正确的运动肩关节,自主进行手臂活动。

观察组患者使用手法与物理因子相结合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具体方法:①使用电脑骨创伤治疗仪进行低频脉冲磁疗,电脑骨创伤治疗仪输出调频调幅交变的脉冲电磁场,磁环位置分布与患者侧肩上下位置,频率:1~10 Hz,磁场强度在50%~100%,20 min/ 次,1 次/d,10 次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4 个疗程。②使用日本温热式低周波治疗仪进行干涉低周波治疗。在肩关节的冈上肌、三角肌位置治愈两组电极,剂量以患者的耐受限度或者运动阈值为标准,1 次/d,20 min/ 次,10 次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4 个疗程。手法治疗具体方法:①引导患者做仰卧位,立于患者的侧边,左手保持患者患肢的伸展位置,把上臂向上推移,将患者脱位的关节复位。②慢慢地把患者的上肢向前上方举过90°,然后左手拿起患者手指成悬吊位置,摆动上肢:向内收紧、向外舒展、向上举、向下压和呈环形晃动。③右手抑制患者的患肩不动并且使肘部反复弯曲,舒展,手掌呈上,手背向下和前胸向接触或者手背向下和床面相互接触等。④左手控制住患者的侧肘关节,右手拿起患者前臂远端,由前向后旋转运动。⑤使患者上臂保持水平位,手肘最大限度地伸展,和患者合掌,使腕部关节背屈,使各个关节都活动起来。⑥让患者胸大肌、肩胛部和上肢肌肉和皮肤由上而下地运动,先轻后重地拿捏、揉等,1 d/ 次,30 min/次。

1.3 效果判定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判断标准:①显效:患者的偏瘫侧肩手疼痛消失,肿胀部位恢复正常,手部肌肉没有萎缩的情况发生。②有效:患者的偏瘫侧肩手疼痛显著减轻,肿胀部位显著减退,手部肌肉没有萎缩的情况发生。③无效:患者的偏瘫侧肩手疼痛没有减轻,肿胀部位没有减退迹象,手部肌肉肉眼可见地出现萎缩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偏瘫侧上肢疼痛程度评分,判断标准:使用VAS 评分法进行评估(线段长度设定为10 cm,最小评分单位为mm,患者凭自身感觉画出自己的疼痛程度),刻度越大,疼痛程度越高。使用FMA 评分法对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得分结果分为4 级,1 级代表患肢严重运动障碍,几乎无运动;4 级代表患肢轻度运动障碍。得分越少,级数越小,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进行分析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7.14%)比对照组(60.0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的FMA 和VAS 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FMA 和VAS 评分对比中,治疗前得分差距不大(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 和VAS 得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FMA 和VAS 评分对比(±s, 分)

表2 两组患者FMA 和VAS 评分对比(±s, 分)

VAS FM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5) 4.32±1.14 1.21±0.37 13.28±11.41 47.31±10.98对照组(n=35) 4.61±1.13 5.13±1.87 14.62±10.36 17.64±10.85 t 1.069 12.724 0.514 11.372 P 0.285 0.000 0.607 0.000组别

3 讨论

脑卒中后肩部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清楚。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并发症与脑卒中后手腕关节、肩部损伤、上肢回流受阻问题、中枢神经损伤后血管运动障碍等原因有关。此外,脑卒中后支撑肩部肌肉的神经缺陷导致肌肉力量减少、肌肉张力降低或痉挛,致使肩部关节结构不稳定,也是造成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7]。早期康复干预,如防痉挛位置的摆放、适当的床上移动培训等,可防止手腕变形和肩部受伤。物理因子在RSD 中的治疗作用也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激光处理磁层和半导体治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并在止痛和减少肌肉张力方面发挥作用。通过手法处理,它直接作用于受影响到患者的关节,使关节在所有方向上运动和拉伸,从而有效地防止关节收缩,保持正常的关节活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减少疼痛物质的产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中,使用手法和物理因子相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7.14%)比使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60.00%)高(P<0.05),两组患者在FMA 和VAS 评分对比中,治疗前得分差距不大(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和VAS 得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患者使用手法与物理因子相结合的方式治疗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偏瘫侧上肢疼痛程度,能够提升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树立治疗信心,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偏瘫上肢有效率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很有效率
漫画
My F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