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东阳吴越国中兴寺塔出土文物

2020-09-26魏祝挺陈荣军

东南文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东阳中兴

魏祝挺 陈荣军

(1.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杭州 310007;2.东阳市博物馆 浙江东阳 322100)

内容提要:浙江东阳中兴寺砖塔倒塌于1963年,出土文物二百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多达7件。2018年,东阳市博物馆组织对中兴寺塔出土文物全面整理。出土文物可分为石碑、石函、经卷、小塔、造像、玻璃器、金银器、铜器、瓷器、漆木器、钱币、建筑构件等12个种类,为研究五代吴越国时期的佛教史、佛塔营造及佛教文物提供了宝贵资料。

浙江东阳中兴寺砖塔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九层四面,为楼阁式砖木混合塔。由于塔基下沉,长年失修,于1963年4月23日倾倒。1963年5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现场发掘清理,从废墟中发掘大量文物,出土文物二百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多达7件,轰动一时。遗憾的是,五十多年来,这批文物一直未能发表调查报告。2018年,东阳市博物馆邀请浙江省博物馆专家对中兴寺塔出土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本文将出土文物按石碑、石函、经卷、小塔、造像、玻璃器、金银器、铜器、瓷器、漆木器、钱币、建筑构件等12个种类进行介绍,并对相关问题初步探讨。

图一// 东阳中兴寺遗址位置示意图

一、中兴寺塔历史背景

东阳,位于浙江省中部,自古以来为婺州(金华)大县。中兴寺位于东阳县治以南,勒马峰北麓(图一)。

中兴寺旧名法华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废。唐至德二年(757年),厉乾耀舍勒马峰麓之宅为寺,并使用了原法华寺之废额[1]。法华寺之易名中兴寺,大约在五代吴越时期。

建隆元年,国师德韶、中兴寺僧文捷及邑人葛仁晈等建新砖塔,该塔即是本文要讨论的中兴寺塔。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葛仁晈之子又重修中兴寺塔[2]。明正统间,中兴寺为寇所毁。直至近代,寺院一直未曾恢复。

中兴寺塔,后亦称南寺塔,一直保存到20世纪60年代初(图二)。该塔建于生土层上。先用一层石板衬底作基,石板层上再砌砖塔。塔外观四面九层,楼阁式,砖砌,残高26.63米。平面方形,底边长4.75米。塔体略呈纺锤形,中间大,二端渐收,比例适度。塔壁简洁,白灰粉刷,门楣及佛龛上采用圆形拱券,用菱角牙子与平砖相间叠涩出檐。塔刹在简单台座上置铁管,铁管上置相轮及宝珠。倒塌前,佛龛中尚有造像,大多无头。

图二// 中兴寺塔旧影(1940年摄,东阳市博物馆提供)

二、中兴寺塔出土文物概况

1963年5月3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梅福根、朱伯谦于中兴寺塔现场发掘清理,从废墟中清理出土金银器、铜器、陶瓷器、漆木器、石器、玻璃器、经卷、钱币等200余件(组)。出土的所有文物均发现于地面以上,未发掘地面以下部分。由于塔本身已整体坍塌,出土文物大都被埋藏在碎砖之中,故绝大多数文物的原属位置已无法确定[3]。仅有少数尚可分辨,并留下了记录,如出土于第三层的莲花纹鎏金银盒、贴金彩绘石雕经函和墨书《妙法莲华经》,第五层的木雕观音像和木雕弟子像等。2011年东阳市文物部门再次调查中兴寺塔塔基遗址,向下勘探挖掘,但未发现有地宫,也未有新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中,除贴金彩绘石雕经函(浙博02736[4])、墨书《妙法莲华经》七卷(浙博23909)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其他200余件文物均藏于东阳市博物馆。

现分类介绍中兴寺塔出土文物情况。

(一)石碑

出土石碑7方,均为残件。

婺州东场[5]县中兴寺新砖塔舍利记残碑 1方(东阳0679[6])。高37、残宽78.5、厚7厘米(图三)。单面刻字,正书,原文25行,每行14字,现存295字。据东阳市博物馆保存的出土时的原始档案,可额外复原39字,说明此碑出土时较现状完整。碑文讲述了吴越国国师德韶于天台赤城山砖塔发现岳阳王萧詧感应舍利49粒,并于建隆元年出资营造中兴寺新砖塔,在当地僧俗弟子共同努力下,于建隆二年(961年)九月二十五日大斋仪式中,将其中1粒感应舍利瘗埋于中兴寺塔第三层的事迹。录文如下:

图三// 婺州东场县中兴寺新砖塔舍利记残碑拓片(东阳0679)

图四// 谨募众缘僧俗弟子残碑拓片(东阳0787)

婺州东场县中兴寺新砖塔舍利记/梁第四附庸国主岳阳王萧詧初抚/会稽虑阻惊涛乃于开善寺礼谒志/公大师觊示臧否师云但于旧址问/彦师必晓今昔王如所陈将欲离京/时昙彦和尚俗年一百岁预谓门人/曰却后三日有圣者来宜净房宇初/闻未信寻而果至师出户相迎曰许/玄度来何暮昔日浮图今如故云弟/子姓萧名詧非许玄度也寻悟前事/乃往萧山旧址果见前生所创塔也/便于塔下掘得舍利分四十九粒入/天台赤城山砖塔会昌五年乙丑岁/勅废咸通六年乙酉岁有僧宗立居/士倪求徐师约等重建至咸通八年/丁亥岁甃毕时移星改风华霜摧建/隆元年庚申岁天台国师德韶罄舍/资金鼎新构砌寺有僧文捷敬温敬/超匡信师德并近居檀越葛仁晈郑/□金晖徐□□同力募缘结兹砖塔/特欵于国师蒙分一粒缄在第三层/□悠久与一切人天植福矣时建隆/二年太岁辛酉九月二十五日设大/斋入舍利虑年序遐□故□石记/镌雕毛承邺[7]

谨募众缘僧俗弟子残碑 1方(东阳0787)。三面刻字,正书,正面存13行163字,背面存14行158字,另有侧面1行10字。该碑记载了建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在瘗埋感应舍利的“大斋”仪式中,念诵《般若心经》募缘的僧俗弟子数十人的名姓。正面起始为“……谨募众缘僧俗弟子各念般若心经一藏镌……愿世世生生般若会中心镜圆明同为圣友”(图四︰1),背面结尾为“……般若心经广大胜缘功无边际然愿念经……报舍生法界同沾福善共证菩提般若……已设大斋庆赞讫时下元辛酉九月廿五……可环书毛承邺镌”(图四︰3),侧面内容为“讲律湛玄大德文捷等记”(图四︰2)。残长36.5、残高28、厚5厘米。

双林大士舍利记残碑 1方(东阳0786)。存三截。单面刻字,正书,原为14行,每行30至32字,现存318字。记载了楼彦憌等人于建隆三年(962年)七月中旬迎请双林大士舍利入中兴寺塔第八层的事迹。高59、宽38厘米(图五)。录文如下:

……乡存信保……□/……募男女弟子并僧……层逐/……□身舍利永迬鹿苑……坊作九类皈/……云际㔹立天心光明而……灵不侧但彦憌/……囊遭逄将怀虔㔹之诚祖着……今次特抽金帛减舍□/……一条并衣物等奉为资荐先逝二亲亡考□郞亡妣王氏九娘亡兄三郎亡妻/章氏九娘亡妻周六娘等并及自身妻室周三娘长男徐老次男暀儿新妇贾一娘/等自发心结造第八层又迎请双林大士舍利归家严洁特置三夜三日香花/灯烛汤药䬩饭等种种供养于七月中旬迎入寺中安着宝龛装严妙塔一一圆/就事事功成胜善殊因良缘福耻当愿先亡离苦佛国受生诸佛会中一时证/果次愿彦憌并妻室男女等多生罪彰今世疵瘕故悟之僣邪心忘念俱希消/殄尽愿蠲除世世生生福缘□□七珎俱足八胜财高威势超人善因淳厚良/缘妙果早证真如遇诸善□□安乐然后十方世界九类四生俱休胜因一时离/苦时建隆三年岁次□□□□□酉朔十五日 楼彦憌书记

图五// 双林大士舍利记残碑(东阳0786)

图六// 杜公牙等造塔记残碑拓片(东阳0785)

杜公牙等造塔记残碑 1方(东阳0785)。存二截。单面刻字,正书,碑首存2行6字,为“杜公牙陈五娘……”碑身正文存8行52字,记载了杜公牙、陈五娘等人发心结造中兴寺塔的事迹。残高42、残宽24厘米(图六)。录文如下:

吴越国婺□东场县……/山般若寺□国师和尚……/造弥陀佛□塔一所九……/各抽……共发一心结造……/缘……友下济四恩各……/……功而各舍万……/……浄之妙身尽……/……俱愿于相……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残碑 3方(东阳3926、东阳0788、东阳0789)。均双面刻字,正书,正背面均满刻《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全文,所存字数不等。东阳3926,较为完整。残高66、宽42厘米(图七︰1、2)。背面最后有“下元壬戌七月七日记/东场县省回图上军同散将金仁镐为自身赎永充供养”字样。下元壬戌,即建隆三年。经文不录。

(二)石函

石函3件。出土时多有破损,经修复。

线刻佛像石函 1件(东阳0793)。石质,方形,分盖、身两部分,子母口。函身平底,上有盝顶式盖。盖顶正中线刻方框,边饰线刻卷草纹。盝顶四坡面刻莲花纹,四侧面刻花卉云气纹。函身四壁线刻禅定坐佛各一尊。佛头顶高肉髻,上有小髻,双耳长垂,身着交衽外衣和通肩内衫,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之上。边长21、盖高8.5、通高24.5厘米(图八︰1)。

图七//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残碑拓片(东阳3926)

涂朱石经函 1件(东阳0792)。石质,长方形,分盖、身两部分,子母口。盖、身涂朱漆,破损严重。函盖为盝顶,盖内中央阴刻“辛酉建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弟子郑德兴造”题记一行。函身四壁浅雕如意形小龛共8个。有座,平底,底座涂黑漆。函身内壁涂黑漆,其内或有经卷,现已不存。通长41、通宽20、通高18厘米(图八︰2)。

贴金彩绘石雕经函 1件(浙博02736)。石质,长方形,分盖、身两部分,子母口。盖呈盝顶形,饰团花、牡丹、飞天、莲蓬、球路纹和菱形网格纹等。函盖内部涂黑漆,中间阴刻“建隆二年辛酉岁九月二十五日勾当塔弟子军将/葛仁晈弟人吏葛仁遇造并经永充供养”题记两行。函身通体浮雕僧人取经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僧人在取经过程中跋山涉水,礼塔拜寺,取得真经,以白象驮经而回的故事。函座为束腰须弥座,前后共有伎乐童子9人,各持乐器,还有着红袍独舞1人,均坐于莲花座上;底有四力士分坐四角,肩负函身,力士间有金绘提手;须弥座下层雕饰覆莲。发现于中兴寺塔第三层,函内存墨书《妙法莲花经》7卷。函身长33、宽17.2、通高23厘米(图八︰3;彩插六︰1)。

1.贴金彩绘石雕经函(浙博02736)

2.金盒(东阳2016)

3.鎏金银盒(东阳0689)

4.左上,涂色开元通宝(东阳0754);右上,鎏金开元通宝(东阳0759);左下,常平五铢(东阳0783);右下,永隆通宝背闽铁钱(东阳0774)

(三)经卷

经卷共计一种7卷,均为纸质。

墨书《妙法莲华经》 7卷(浙博23909)。纸高28、框高22.4厘米,各卷长9~11米不等。写本,卷子装。朱丝栏,纸本墨书,楷体,各卷书体略有不同。内容为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一部二十八品。无年款。各卷首残有“弟子葛仁晈奉为四恩三有”“生父母刾血书此经供养”等字样。发现于中兴寺塔第三层,七卷佛经均藏于贴金彩绘石雕经函中。

(四)小塔

小塔共计10件。其中9件为铜阿育王塔,1件为玲珑银塔。出土时多有破损,经修复。铜阿育王塔可分为钱弘俶造铜阿育王塔、民间造铜阿育王塔两类。多采用锤揲、镂空、焊接等加工装饰技术。

图八// 石函

钱弘俶造铜阿育王塔 3件(东阳0682、东阳0720、东阳0778)。东阳0682,塔为单层方形,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用4片铜片焊接围合成方形,锈蚀严重。基座、塔身两部分连铸,山花蕉叶和塔刹分铸后嵌插在塔顶上。基座为须弥座式,每面各有三尊禅定坐佛。塔身四面各有一幅佛本生故事,四角各立一只金翅鸟。塔顶四面满饰如意纹,四角立山花蕉叶,外侧装饰护法力士,内侧饰禅定坐佛。塔身内侧均铸阴文“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的造塔题记共四行19字,及“万”字铸铭。“乙卯岁”为显德二年(955年)。通高22厘米(图九︰1;封二︰1)。东阳0720、东阳0778与东阳0682的形制、体量、题记均相同,但东阳0720为“大”字铸铭,东阳0778为“三”字铸铭。

1.钱弘俶造铜阿育王塔(东阳0682)

2.民间造铜阿育王塔(东阳0626)

3.民间造铜阿育王塔(东阳0681)

4.玲珑银塔(东阳0723)

民间造铜阿育王塔 6件(东阳0626、东阳0678、东阳 0680、东阳 0681、东 阳 0718、东 阳0725),通高19.8~38.6厘米。5件较为完整,1件(东阳0725)仅存塔刹,均鎏金。

东阳0626,由基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分体铸造拼装。基座为须弥座,束腰部分镂空,每面镂雕坐佛四尊,并以菩提树相隔。塔身镂空,每面镂雕佛龛及佛本生故事,四角各立一只金翅鸟。塔顶四角有山花蕉叶,每角蕉叶外侧饰上下两层佛传故事,内侧饰以护法力士。塔顶中置塔刹,下饰覆莲座,五重相轮,顶饰火焰宝珠。基座顶外缘一周有题记,内容为“吴越国龙册寺弥陀会/弟子潘彦温妻王十一娘/男仁太合家眷属/造此塔永充供养”。高38.6、底座边长16.5厘米(图九︰2;封二︰2)。东阳0681,形制类似东阳0626,但须弥座束腰佛像和塔身四角金翅鸟均为单独铸出。塔顶每角蕉叶外侧分上下两层饰佛传故事,向内一侧成直角,不见任何装饰。圭脚一边内侧刻“三斤十三两”5字。顶部向外斜出,中间铸虎头,并刻一“王”字。高32.3、底座边长12.4厘米(图九︰3;封二︰3)。东阳0680,形制类似东阳0626,但束腰每面镂雕坐佛为3尊,每角蕉叶外侧饰单层佛传故事,内侧饰以坐佛。须弥座面三边沿边刻“僧绍崧伏为四恩三有/造此宝塔一所永充/供养丙辰岁”题记。“丙辰岁”为显德三年(956年)。高19.8、底座边长8.8厘米(封底)。东阳0678、东阳0718的体量形制大致与东阳0680相同。东阳0718须弥座座面一圈沿边刻有“僧智明守严同发心各/为父母造金铜宝/塔一所永充供养/丙辰岁记”题记。

图九// 塔

玲珑银塔 1件(东阳0723)。六角六层楼阁式塔。塔基有踏道台阶,台基上围有栏杆,栏板镂空,饰菱形及花卉纹。塔身逐层递减,收分明显,每面开门。每层出檐,檐角悬挂风铎,缺4只。最上层屋檐高耸,上饰葫芦形塔刹。通高18.9厘米(图九︰4;封二︰4)。

(五)造像

造像共计8件,分铜、陶、木等不同材质。部分出土时有破损,经修复。造像题材有佛、菩萨、弟子等。

鎏金铜观音菩萨立像 1件(东阳0677)。此像头戴高冠,宝缯自冠两侧经肩过腕下垂。脑后有插榫,头光缺失。颈饰项圈,袒上身,斜披络腋。身挂交叉穿璧式璎珞,下着长裳。左手曲肘上举持杨柳,右手下垂握净瓶。跣足直立于莲花座上,身姿略呈S形曲线。莲花座由仰覆莲两层莲瓣构成,下有三层八角形基座,台座背部呈圆弧形。通高15厘米(图一○︰1;封三︰1)。

1.鎏金铜观音菩萨立像(东阳0677)

2.鎏金铜佛像(东阳0722)

3.鎏金铜菩萨像(东阳0721)

4.陶佛像龛(东阳0701)

5.彩绘涂金陶佛像(东阳0699)

6.木雕弟子像(东阳2704)

鎏金铜佛像 1件(东阳0722)。此像头戴五叶花冠,面部圆润,花式圆形耳珰垂于肩部,缯带在耳后蛇形上扬。上身袒露,宽肩细腰,身披长璎珞,臂、足亦饰璎珞。手部残缺,可能作禅定印,结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通高10.5厘米(图一一︰3;封三︰2)。

鎏金铜菩萨像 1件(东阳0721)。此像头戴花冠,身披璎珞,花冠和璎珞处原应镶嵌有宝石,均已脱落。右手在胸前上举,持法器,左手在下托举。细腰,下着长裙,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通高9.6厘米(图一一︰4;封三︰3)。

陶佛像龛 1件(东阳0701)。陶制,整体素色,呈竖立长方形。上部浅雕葵花状装饰以作华盖。佛肉髻低平,眉间有白毫,大耳饱满。上身内穿右袒僧祗支,帛带于胸前横系打结。外穿双领下垂式袈裟,下摆披覆莲座上。双手作弥陀定印,结跏趺坐于双层仰莲台座上。龛高25、宽16厘米(图一○︰2;封三︰4)。

图一〇// 造像(一)

彩绘涂金陶佛像 2件(东阳0699、东阳0700)。东阳0699,陶制,佛全身大部涂金,背光及须弥座彩绘。佛头有肉髻,涂黑。额中有白毫。上身内穿右袒僧祗支,帛带于胸前横系打结。外穿双领下垂式袈裟,下摆披覆莲座上。双手放于腹前,作禅定印,结跏趺坐。背光为头光、身光两重,彩绘,饰火焰纹。背光后阴刻“僧志来赎”题记。残高26厘米(图一○︰3;封三︰5)。东阳0700,形制体量大致与东阳0699相同。背光后墨书“僧守真为四/恩三有印/弥陀佛一身入/塔内永充供养”题记。残高22.7厘米。

木雕观音菩萨像 1件(东阳2705)。出土于中兴寺塔第五层。由像龛和仰莲座两部分拼接而成,整体涂朱。像龛上部残缺,有插榫与仰莲座相接,仰莲座略有开裂,部分残缺。像颈部以下除右臂外保存较好。颈配项圈,饰宝石珠玉,璎珞装饰简洁;内着交衽衫,袒露前胸,斜披罗衣,长裙及地;左手持净瓶;跣足立于仰莲须弥座上。须弥座束腰以上浅雕圭形仰莲瓣,束腰处浅雕如意形小龛。龛背有墨书“……□比丘绍英奉为四恩三有/□宝塔内永充供养/建隆三年壬戌岁三月十一日舍”题记。残高21.5、底座高6.5厘米(图一一︰1)。

木雕弟子像 1件(东阳2704)。出土于中兴寺塔第五层。整体涂朱。龛左侧面上下两处留有卯孔痕迹。龛上部雕饰华盖,龛边浅雕条状纹饰,下方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浅雕如意形纹,上饰圭形仰莲瓣。该像为年轻僧貌,光头,长耳,身着广袖对襟袈裟,衣纹清晰,双手合十于胸前,跣足站立于仰莲座上。通高18.7、像高7.5厘米(图一一︰2;封三︰6)。

(六)玻璃器

玻璃器 3件,均为残件。颜色分绿色和蓝色两种。

圆球形绿玻璃瓶 1件(东阳0636)。呈圆球形,瓶颈以上残损,底部凸。器壁较薄,外表呈绿色,半透明。素面,无纹饰。最大腹径3.7、底径2、残高4厘米(图一二︰1;彩插八︰1)。根据出土残片判断,可能至少有3件形制相同的圆球形绿玻璃瓶。

1.圆球形绿玻璃瓶(东阳0636)

2.蓝玻璃盆(东阳0703)

3.左,木胎漆盘残件(东阳0702-1);右,木胎漆碗残件(东阳0702-2)

4.石灰彩画残件(东阳0704)

扁圆腹绿玻璃瓶 1件(东阳0687)。瓶身肩部平缓,腹扁圆,底微凸。瓶口为管状,口部微外侈,口颈有残缺。外表呈绿色,半透明。器壁较厚,有气泡。素面,无纹饰。最大腹径11、底径7、高7.8厘米(图一二︰2;彩插七︰4)。

1.上,鎏金银匙(东阳0683);下,鎏金银筯(东阳0685)

2.海兽葡萄镜(东阳2279)

3.兽足双耳铜炉(东阳0641)

4.扁圆腹绿玻璃瓶(东阳0687)

5.莲瓣纹青瓷盆(东阳0694)

6.白瓷碗(东阳0691)

图一一// 造像(二)

蓝玻璃盆 1件(东阳0703)。敞口,斜腹,残损较严重。器壁较薄,底较厚,底中心微凸。外表呈深蓝色,半透明。内外素面无纹饰。底径11、高7.7厘米(图一二︰3;彩插八︰2)。

(七)金银器

金银器 7件(副),其中金器1件,银器6件(副)。器物种类有盒、匙、筯等。多采用锤揲、錾刻等加工装饰技术。

图一二// 玻璃器

图一三// 盒

金盒 1件(东阳2016)。圆形,由器盖、器身、环三部分组成,盖、身微凸,盖、身及环严丝合缝。器盖、器身均铺满珍珠地纹,盖上錾刻宝相花纹,器身底錾刻花鸟纹。直径2厘米,重8.5克(图一三︰1;彩插六︰2)。

鎏金银盒 1件(东阳0689)。银盒略呈圆球形,略有压损变形,表面仍有鎏金痕迹。由器身、器盖、环三部分组成。器盖高隆,面上正中錾刻莲花、莲叶和莲蕾等纹饰,工艺精细,口沿上錾刻弧形纹饰。腹径7.2、底径5.2、高6.5厘米(图一三︰2;彩插六︰3)。发现于中兴寺塔第三层。

图一四// 铜镜

鎏金银盒残件 1件(东阳0688)。圆形,表面鎏金,素面,压损变形,底部有破损。应为银盒的器身部分。直径2.8厘米(图一三︰3)。

鎏金银匙 2件(东阳0683、东阳0784),形制相仿。东阳0683,鎏金银质,匙柄扁平,上宽下窄。匙勺作莲瓣形,勺内浅刻牡丹花纹,并在匙柄背面錾刻“辛酉建隆贰年玖月廿伍日募众缘舍匙筯壹副入真身舍利宝塔永充供养”字样。长23.3厘米(彩插七︰1上)。

鎏金银筯 2副(东阳0684、东阳0685)。呈圆柱状,上粗下细,素面无纹,表面鎏金,部分剥落露出银质。东阳0685,长20.1厘米(彩插七︰1下)。东阳0684,长16.7厘米。

(八)铜器

共计24件,其中铜镜18件,其他铜器6件,为炉、盒、钹等。出土时大多已破损,经修复。铜镜中带纹样镜7件,素面镜11件。纹样有海兽葡萄、半圆方枚、瑞兽、五岳真形等。其中一件瑞兽纹镜正面有线刻图案。素面镜则多有铭文。

海兽葡萄镜 2件(东阳0673、东阳2279)。东阳2279,圆镜,龟形钮,厚缘。镜背采用高浮雕技法,纹饰分内外两轮区,内轮饰有瑞兽及缠枝葡萄纹,外轮饰缠枝葡萄纹、飞鸟等图案,外围饰一道浪花纹。铜镜里的四只瑞兽分别置于龟钮周围,两两相对。镜缘侧一周环刻“婺州东场县松山乡□郭内奉化保居住清信弟子童仁鏎舍入中兴寺宝塔内保荷家眷永充供养”字样。直径13.5厘米(彩插七︰2)。东阳0673,纹饰大致与东阳2279相同,镜面外围一周环刻“辛酉年九月廿五日弟子杜景那舍入中兴寺并年月记”字样。直径9.5厘米。

半圆方枚神兽镜 1件(东阳0707)。圆形,圆钮,厚缘。此镜仿东汉半圆方枚神兽镜,主纹饰为神仙神兽,环状排列,外围有方枚铭和云纹半圆,外饰一周短直线纹。图案较为模糊,铸造不精。直径10厘米(图一四︰1)。

五岳真形镜 1件(东阳0674)。五瓣葵花形,圆钮,素缘。镜背刻五岳山形纹饰,钮正中凸起,四角饰以高山。四周刻云海纹,浅浮雕四仙鹤,展翅飞翔。直径5.1厘米(图一四︰2)。

图一五// 铜器

瑞兽纹小铜镜 3件(东阳0660、东阳0670、东阳0671)。东阳0670,圆形,圆钮。镜背有四只瑞兽围绕镜钮作同方向奔驰,瑞兽间用缠枝葡萄作点缀,图案较为模糊,铸造不精。直径7.5厘米(图一四︰4)。东阳0660、东阳0671与之镜背纹饰类似。其中东阳0660,正面镜面线刻满幅图案,线条极为流畅。画面中有一位农夫,头戴斗笠在弯腰除草,两侧为悠游的鲤鱼和持幡的蟾蜍,中间为奔羊,上面为水獭样动物。直径7厘米(图一四︰3)。

素面铜镜 10件(东阳0628、东阳0637、东阳0638、东阳 0661、东 阳 0672、东 阳 0675、东阳0676、东阳 0706、东阳 0719、东阳 0724)。直径7.8~29.5厘米不等。圆形,圆钮或桥钮,背光素,素缘。东阳0637,钮上系挂一枚开元通宝铜钱。直径15.5厘米(图一四︰5)。东阳0628,背面外环一周錾刻“……场内当县孝徳乡□东郭外居住弟子□□□”字样。直径8.4厘米。东阳0638,背面浅刻“……自身舍镜一面入……”字样。直径7.8厘米。东阳0672,背面外环一周浅刻“婺州东场县□□……舍入中兴寺宝塔供养”字样,钮边浅刻“并银钱子一个/建隆二年”字样。直径8.2厘米。东阳0675,背面缘上一周墨书“比丘赞兴舍入真身舍利塔内长充供养”字样。直径8.7厘米。东阳0676,背面外环一周浅刻“婺州东场县太平乡郭内宣政西保弟子金景晖为亡妻李氏九娘舍入中兴寺宝塔内永充供养”字样,钮边阴刻“建隆二年九月廿五日记”字样。直径29.5厘米。东阳0724,背面外环一周浅刻“婺州东场县西部乡北郭内宣政西保弟子褚仁谦舍入宝塔内永充供养”字样。直径13.6厘米。

素面铜方镜 1件(东阳0627)。方形,四角稍向内收,略呈亚字形。圆钮,背光素,素宽缘。边长17厘米(图一四︰6)。

鎏金铜盒 1件(东阳0690)。铜盒为圆形,表面鎏金,由器盖、器身两部分组成,略有压损变形。器盖上錾刻团鸾纹,边沿錾饰一圈菱形方格纹饰,器身素面。直径3.5厘米(图一三︰4)。

素面碗形铜炉 1件(东阳0686)。侈口,口残,口沿外卷,弧腹下收,喇叭足。器腹浅刻“中兴寺岁次辛酉建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当寺僧敬恩舍”铭文。口径14.2、底径10.6、高9厘米(图一五︰1)。

弦纹碗形铜炉 1件(东阳0640)。侈口,圆唇,弧腹下收,喇叭足。腹部有三道凸弦纹装饰,中间弦纹较宽。口径17.5、底径11.3、高15厘米(图一五︰2)。

兽足双耳铜炉 1件(东阳0641)。三足鼎,口部有残缺,立耳外侈,口沿竖直,圆鼓腹。口沿装饰有一圈宽带方格米字纹,颈部有一圈凸弦纹,肩部素面无纹,以两圈凸起与腹部为界,腹部装饰以对称的变形兽面纹。足上部饰兽面,兽角延伸至腹部,足底似蹄。口径12.3、腹径16、高19.8厘米(图一五︰3;彩插七︰3)。

图一六// 青瓷器(一)

铜柄 1件(东阳0642)。呈扁状形,上宽下窄,渐收。柄尾呈圆弧形,柄头已断。柄身浅刻圆环纹。原属器物不详。残弧长15.2厘米(图一五︰4)。

铜跋 1件(东阳0632)。折沿圆片,中部如圆盘微微凸起,残破为两部分。通体素面无纹饰。推测直径21厘米(图一五︰5)。

(九)瓷器

共计17件。出土时均已破损,经修复。其中青瓷11件,特征接近五代越窑,器形多样,有碟、碗、盆、盘、盏托、盖罐、炉等,外底足心均有支烧痕迹,胎色灰白,大多满施青釉,部分釉面有开片或针眼。白瓷6件,特征接近五代定窑,器形有碗、盘两类,胎为白色,质地细腻。内壁满施白釉,外壁施白釉至下腹,足底露胎。

青瓷碟 1件(东阳0695)。敞口,圆唇,斜弧腹,矮圈足稍外撇。外底足心略凸,有转轮修坯痕迹。外壁饰弦纹一周,内底划荷叶纹。整器薄壁厚底。口径12.5、底径6.8、高3.5厘米(图一六︰1)。

青瓷碗 1件(东阳0657)。微敛口,圆唇,斜弧腹,平底向中心微凹,边缘刮釉。器表光素。口径12、底径5.1、高4.2厘米(图一六︰2)。

莲瓣纹青瓷碗 1件(东阳0696)。敞口,圆唇,斜弧腹,内底略向中心凸起,圈足直立,内足墙微倾斜。外壁刻划三重仰莲瓣纹,内壁光素。口径12.5、底径6、高5厘米(图一六︰3)。

莲瓣纹青瓷盆 2件(东阳0630、东阳0694)。折敛口,圆唇,深弧腹,大平底,卧足。内底饰弦纹一周,外壁刻划三重仰莲瓣纹,内壁光素。东阳0694,较完整,口径20、底径10.5、高8厘米(图一六︰4;彩插七︰5)。

青瓷盏托 2件(东阳0655、东阳0656)。内起托座,侈口,圆唇,深腹;托盘敛口,圆唇,浅弧腹,束腰,喇叭形高圈足外撇。器表光素。其中东阳0656较完整,内径8.8、盘径13.5、底径8、高7.4厘米(图一六︰5)。

划花青瓷盘 2件(东阳0631、东阳0697)。敞口,圆唇,浅弧腹,矮圈足外撇。内壁沿口划有水纹一周;内底刻划交枝四荷纹一组,四角对称布置莲蕾与莲花纹各一对。其中东阳0697较完整,口径17.5、底径9、高4厘米(图一七︰1)。

青瓷瓜棱盖罐 1件(东阳0658)。由盖与罐组成,子母口。盖面隆起,盖顶中平,微向内凹,盖侧面有小圆孔一双。罐身鼓腹,有四道瓜棱,肩部对称置贴塑小系。圈足微撇,底削平。口径4、底径6.2、高10.8厘米(图一七︰2)。

青瓷碗形弦纹炉 1件(东阳0629)。直口,圆唇,深弧腹,圈足较直,外底略凸,呈鸡心形。外壁饰凹弦纹两道。胎表面施化妆土,再施青釉,其中内壁仅在口沿处浸釉,底、腹露化妆土痕迹;外壁施釉至下腹。口径12、足径6.4、高7.4厘米(图一七︰3)。

图一七// 青瓷器(二)

图一八// 白瓷、漆器及砖

白瓷碗 4件(东阳0635、东阳0691、东阳0692、东阳0693)。口径12.5~14.5、底径 5~5.9、高4.5厘米。形制相仿。敞口,圆唇,弧腹,矮圈足,足心略呈鸡心形凸起。足心有墨书。东阳0691,较完整,足心墨书“女弟子苏七娘”。口径12.5、底5、高4.5厘米(图一八︰1;彩插七︰6)。

白瓷盘 2件(东阳0633、东阳0634)。撇口,尖唇或圆唇,斜弧腹,大平底,矮圈足。足心有墨书。东阳0633,较完整,足心墨书“张□”2字。口径16、底径8.2、高3.5厘米(图一八︰2)。

(十)漆木器

漆器出土时破损严重,推测原为2件。

木胎漆盘 1件(东阳0702-1)。残缺严重。敛口,圆唇,弧腹,圈足,表面磨光上漆,光素无纹。外壁髹黑漆,以朱漆书“甲寅南塔知事行才置”九字,内壁髹朱漆,以黑漆书“南塔常住”4字。底径10、高4.5厘米(图一八︰3;彩插八︰3左)。

木胎漆碗 1件(东阳0702-2)。残缺严重。敛口,圆唇,弧腹,圈足,表面磨光上漆,光素无纹。外壁髹黑漆,以朱漆书“甲寅南塔知事行才等置”十字,内壁髹朱漆,以黑漆书“南塔常住”4字。底径10、残高7.5厘米(彩插八︰3右)。

(十一)钱币

出土古钱币188枚(不计前述铜镜上系挂的1枚开元通宝)。其中开元通宝150枚,占总数的80%,乾元重宝27枚,占总数的14%,另有五代及以前钱币11枚。质地以铜为主,间有铁钱2枚。大部分保存完好,钱文有篆有隶,较为清晰。部分涂以红黄蓝绿各色涂料,1枚鎏金。

开元通宝 150枚(东阳0643-0761)。大部分保存完好、钱文清晰,三分之一有锈蚀、破损,字文模糊。少量几无外郭,少量背郭移范、背错范,应属后期出现的剪轮钱、私铸钱。各类大小较为统一,以标准面文为主,“元”字次横有左挑、双挑等,1枚面鎏金(东阳0759,彩插六︰4右上),少量(东阳0754-0761)面涂以红黄蓝绿各色涂料(东阳0754,彩插六︰4左上)。半数为素背,另有背月文、双月文等。其中会昌开元20枚,分别为背穿上“京”穿下月文1枚,背“洛”1枚,背“蓝”1枚,背“洪”1枚,背“潭”1枚,背“福”1枚,背穿左“宣”穿上月文2枚,背“昌”3枚,背“越”3枚,背“润”6枚。直径2.2~2.4厘米(图一九)。

图一九// 开元通宝

图二〇// 乾元重宝及其他钱币

图二一// 塔刹铁套筒(东阳0794)

乾元重宝 27枚(东阳0762-0777)。大部分保存完好,钱文清晰,2枚破损,2枚锈蚀。外郭有狭缘阔缘之别。直径2~2.5、2.85~3厘米不等(图二〇︰1—5)。

其他钱币 11枚。其中四铢半两1枚(东阳0781),直径2.3厘米(图二〇︰6)。剪轮五铢2枚(东阳0780),直径2厘米(图二〇︰7)。大泉五百1枚(东阳0665),直径3厘米(图二〇︰8)。常平五铢1枚(东阳0783),直径2.4厘米(图二〇︰9;彩插六︰4左下)。隋五铢2枚(东阳0782),直径2.3厘米(图二〇︰10)。顺天元宝1枚(东阳0775),直径3.4厘米(图二〇︰11)。永隆通宝背“闽”铁钱1枚(东阳0774),直径4厘米(图二〇︰12;彩插六︰4右下)。铜钱残件1枚(东阳0795),铁钱残件1枚(东阳0717)。

(十二)建筑构件

建筑材料尚存部分塔砖、塔刹铁套筒、石灰彩画残件等。

莲瓣纹塔砖 1件(东阳0791)。中兴寺塔基本材料用青砖,多为素面,莲瓣纹塔砖较少。长35、宽17.5、厚5.5厘米(图一八︰4)。

塔刹铁套筒 1件(东阳0794)。为塔刹套筒的其中一截。口径36、底径46厘米(图二一)。

石灰彩画残件 若干(东阳0704)。应为塔内壁彩画,破损严重,白灰底上绘团花纹,施绿、朱、赭彩,并以墨线勾勒(彩插八︰4)。

三、相关问题探讨

(一)中兴寺塔的完工时间

根据《婺州东场县中兴寺新砖塔舍利记》,其中提到“建隆元年庚申岁,天台国师德韶,罄舍资金,鼎新构砌”。故可以明确,中兴寺塔于建隆元年开始营造。但是,关于中兴寺塔何时完工,并没有明确记载,这需要通过出土器物的埋藏时间和位置来推测。

据多件器物题记,建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是第三层天宫瘗埋真身舍利并“设大斋庆赞”的日子。可以推测中兴寺塔第三层大致完工于建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之前。

据木雕观音菩萨像背面的题记,其于“建隆三年三月十一日舍入塔中”,并出土于中兴寺塔第五层。可以推测中兴寺塔第五层大致完工于建隆三年三月十一日之前。

据建隆三年八月十五日所刻的“双林大士舍利记”残碑记载“自发心结造第八层,又迎请双林大士舍利归家……于七月中旬迎入寺中,安着宝龛,庄严妙塔”,可以推测中兴寺塔第八层大致完工于建隆三年七月至八月间。

由于中兴寺塔一共九层,根据之前建塔的平均速度,第九层应大致花费2—3个月,加上安置塔刹的时间,中兴寺塔应该于建隆三年年底左右完工。

(二)中兴寺塔的舍利及供养物瘗埋场所

在2011年的发掘中,文物部门未能在中兴寺塔原址塔基内发现地宫的痕迹。虽然中兴寺塔已经倒塌,无法确定天宫形制和位置,但从出土碑记来看,至少第三层和第八层各有一处天宫。而在实际发掘中,也发现至少在第三层、第五层均埋藏了供养物。也就是说,中兴寺塔是一座只有天宫,没有地宫的佛塔。

(三)中兴寺塔文物的年代

中兴寺塔出土的大部分文物,应是建隆三年之前的吴越国时期作品。有一部分文物时代较早,如鎏金铜观音菩萨立像(东阳0677),具有隋代特征;两件海兽葡萄镜(东阳0673、东阳2279),具有唐代特征。另有一部分文物,如玲珑银塔(东阳0723)、鎏金铜佛像(东阳0722)、鎏金铜菩萨像(东阳0721)、兽足双耳铜炉(东阳0641)则具有明代特征,可能是明代时舍入塔中的。

(附记:东阳中兴寺塔文物整理项目由浙江省博物馆和东阳市博物馆共同执行,整理人员主要有魏祝挺、沈芳漪、张苏、金科羽、施鑫莹等,照片由郑旭明拍摄,线图由张苏、沈芳漪、施鑫莹、泷朝子等绘制。)

[1]清·赵衍修:《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卷十六,东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年,第435页。

[2]宋·周偘撰:《中兴寺精舍塔记》,载《吴宁葛氏宗谱》卷十七下,清道光丙午年重修本。

[3]笔者曾询问1963年中兴寺塔的发掘者之一梅福根先生,了解当年中兴寺塔倒塌现场的情况。梅老告知当时现场已一片狼藉,砖石散乱,无法辨认出土位置和层位,故出土文物几乎都没有记录位置。

[4]浙博为浙江省博物馆简称,数字为文物编号,下同。

[5]《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三“东阳县”条下载:“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奏改曰东场,宋咸平二年(999年)复故。”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第4295页。

[6]东阳为东阳市博物馆简称,数字为文物编号,下同。

[7]下划线部分内容,原石已不存,现据东阳市博物馆档案恢复。

猜你喜欢

东阳中兴
古韵东阳
姬东阳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谢彩霞
中兴通科0元购中兴通税讯60%股权
一兜橘子
俞义方不再担任 中兴手机中国区总经理
中兴商业:或遭资金恶意做空回击盾安系
中兴手机那块未揭开的伤疤
东阳木雕的人物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