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评价指标比较的地方普通高校学报质量提升路径分析

2020-09-25付友华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稿源普通高校学报

付友华

(黄冈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黄冈 438000)

地方普通高校是全国高校发展的生力军,是与区域联系最为紧密的创新组织。地方普通高校学报作为传承精神文明及科技进步的载体,是地方普通高校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地方普通高校学报质量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立足点,也是作者投稿的出发点,更是学报编辑同仁的关注点。

质量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质量”的定义。然而,对于什么是学报质量(更具体地,什么是地方普通高校学报质量及其评价体系),学术界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说法。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众多学报工作者从不同视角都在思索学报质量的相关问题,积极探索提高学报质量的途径或对策。例如,尹选波[1]从重视读者、注重版式策划的视角论述了提升高校学报质量的途径;李穆等[2]侧重从做好审读工作的视角去考虑提升地方高校学报的整体质量;李海滨和陆卫平[3]以提升编校质量为出发点来改进高校学报质量。近年来,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愈来愈受到人们关注。依托特色栏目建设提升高校学报质量[4~5]是很多地方普通高校学报走特色发展道路的明智选择。从高校学报面临的问题、遇到的瓶颈入手,探讨高校学报如何摆脱困境,谋求高质量发展之路也成为学者们探讨的话题[6~7]。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韩璐[8]从媒体融合的视角提出了高校学报发展的新策略;姜红贵等[9]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某高校学报的质量提升进行了分析研究。

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为探寻地方普通高校学报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本文试图从W学报和H学报的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的对比中探寻学报质量的影响因素。笔者基于定量的评价指标,采用比较分析法,选择W学报和H学报作为对比对象。之所以选择这两家学报,理由有三个方面:其一,两者都是地方普通高校学报,两校都属于同一层次同一类别的省属高校,具有代表性;其二,选择的两学报在近几年的评价指标数据客观真实、口径一致,具有可比性;其三,两学报五年前发展情况不相上下,而五年后(特别是近三年)两学报质量的距离明显拉大, 具有典型性。

本文基于W学报与H学报评价指标的比较,结合多方调研分析,提出了学报质量的“三维质量观”,相应地,就学报质量提升提出了三条策略,以期对同类高校学报的发展提供镜鉴。

一、W学报和H学报评价指标对比分析

W高校和H高校都是综合性应用型地方普通高校。W学报和H学报都是文理综合普通地方高校学报。W学报与H学报近五年评价指标统计数据见表1,该数据源自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编制的2015—2019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年报》)。由于《年报》的出版年份比统计年晚一年,表1中的年报统计版本为2015-2019年,实际统计年为2014-2018年,以下是对W学报与H学报2014-2018年的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

表1 W学报和H学报2015-2019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统计数据

注:数据来源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编制的2015—2019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

从表1中我们发现,《年报》2015版中W学报所有数据都低于H学报,可见2014年W学报的所有评价指标都低于H学报。2015年以后,复合总被引指标,W学报是逐年上升,2017年上升幅度最大,而H学报则是逐年下降,该指标2015年W学报比H学报高61, 2016年比H学报高143,2017年比H学报高279,2018年比H学报高275,两者距离明显增大;从影响因子排序看,2015年W学报在H学报后10位,2016年W学报在H学报前17位,2017年W学报在H学报前301位,2018年W学报在H学报前169位;期刊综合总被引指标和期刊影响因子指标,W学报2015-2017也是逐年上升,而H学报则逐年下降;从排名序号看, 2015年W学报比H学报落后18位,2016-2018年W学报超过H学报17、44、59位。由此分析得知,W学报和H学报真正拉开距离就在近三年。

二、W学报和H学报工作实践对比分析

W学报为何在近三年远超H学报?通过网站信息查询及实地参观考察,从两学报的工作实践中找到了答案。从W学报网站信息和实地参观考察获悉: (1)W学报编辑部2016年启动刊后编校质量自查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编辑责任意识,为近年来刊物质量的不断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H学报没有显示相关信息。(2)W学报于2018年11月开始使用腾云期刊协调采编系统,重视学报编辑部网站建设,及时更新“学报动态”,网站内容丰富;H学报编辑部于2010年创建网站,同年申请试用三才采编系统,虽然有网站及采编系统,但一直处于半用半停的状态,即并非所有编辑使用该系统,网站建设及采编系统维护意识缺乏,因而“学报动态”内容比较单调。2019年后该问题有所改进。(3)W学报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报发展,深入学报编辑部进行调研,并从人员配置、办刊经费等给予大力支持;(4)W学报每期召开定稿会,召开编委会年度专题会议,会议情况及时发布到网站上;H学报每期也召开定稿会,但在网站上未见相关信息。(5)W学报注重对外交流学习,请进来,走出去,不定期邀请兄弟院校学报编辑部领导考察交流、邀请领域内资深专家到学报编辑部指导工作,学报编辑部领导也多次到兄弟院校学报编辑部考察交流;H学报网站鲜见相关信息。(5) W学报多次自主承办学术会议,如,2015年初承办省内学报研究会学术年会,2016年和2019年分别召开“名栏建设与发展”专家咨询会,2018年召开“名栏建设与发展”专家作者座谈会; H学报网站只在2019年元月有一条相关活动报道。(6)W学报经常开展编辑业务学习、交流研讨活动,注重提升编辑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注重编辑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培养,鼓励编辑争做学者型编辑。此外,W学报对来稿的要求不断提高,单从字数看,稿件字数不低于9000字。H学报网站未见相关活动信息。

三、地方普通高校学报质量提升路径

学报和H学报的影响因子等定量评价指标,是对两学报近几年办刊质量的客观再现,由上述评价指标可以看出,近几年来W学报和H 学报的质量差距确实在不断加大;两学报的工作实践表明,W学报近几年在提升刊物影响、实现以栏名刊、提高编辑素养等方面做了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而H学报相对不足。地方普通高校学报的质量与哪些重要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W学报和H学报工作实践对比分析,结合多方调研,笔者发现,稿源质量、审编质量、栏目质量是影响地方普通高校学报质量的三个重要因素,提炼出地方普通高校学报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地方普通高校学报质量影响因素示意图

由此提出学报质量的“三维质量观”:稿源质量是根本,审编质量是关键,栏目质量是特色。在“三维质量观”的框架下,笔者就学报质量提升提出了三条策略,力推从优质稿源的挖掘、审编团队的建设、栏目品牌的打造这三条可行路径着力提升地方普通高校学报质量。

1.稿源质量是根本,应注重优质稿源的挖掘

优质稿源是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学报质量提升的根本和保障,是学报评价指标提升的前提。之前的评价机制使得地方普通高校学报优质稿源外流,地方高校学报优质稿源匮乏。如何挖掘优质稿源,是地方普通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认为,要提升地方高校学报质量,学报应采取得力举措,挖掘校内外优质稿源。

(1) 充分发挥编委的职能。编委会是学报重要的学术资源,编委为学报的发展建言献策是其职责所在,想方设法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至关重要。调研获悉,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学报编委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对学报贡献力不足。要提升地方高校学报质量,学报就要主动争取编委的支持,要求编委们率先垂范,通过制定编委会章程,要求编委至少每两年给学报投稿一篇,每人每年至少给学报组一篇高质量稿件。

(2)想法设法争取博士群体的支持。校内博士是学报非常宝贵的学术资源,是学报质量提升的中坚力量。目前不少地方普通高校都在花大力气吸引优秀人才,开展博士引进工程。学报应趁此机会,主动走访校内各个学院,与校内引进博士建立联系,创设更为优厚的条件,吸引博士优质稿源,为博士投稿开辟绿色通道,并请博士牵线搭桥结识博士的导师团队,拓展学报对外发展空间。

(3)主动结识校外专家,多方推介高质量文章。编辑通过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主动结识专家学者,或请校内老师引荐结实校外专家,向他们组、约高质量稿件。还可以通过聘请专家担任栏目主持人的方式组稿。

除了上述优质稿源挖掘途径,还可开辟其他蹊径。比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通过学报微信公众号,及时推荐学报刊发的高质量文章;将高质量文章以封面文章呈现;加强与国内三大权威转载机构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向他们推介学报高质量文章,争取他们的关注,得到专家的指导,实现高质量文章的二次传播,多方推介高质量文章也是吸引优质稿源的好举措。

优质稿源的挖掘,离不开学校层面的支持。既要有人财物方面的支持,也要有相关倾斜政策的出台。调研发现,无论是办刊经费(2019年以前)、还是目前的人员配备,W学报几乎是H学报的两倍,W学报的主编无论是学术影响、工作能力,还是人格魅力,在该校都是首屈一指的。W高校还出台了《学报学术影响力提高奖励办法》《优稿优酬试行办法》《审稿费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带有倾斜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该刊作者投稿和编辑办刊的热情。既留住了相当一部分高质量稿源,也吸引校外不少优质稿源。

2.审编质量是关键,应加强审编团队的建设

(1)主编人选是核心。无论是世界一流刊物,还是国内重要期刊,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科学家、专家办刊,其主编多为院士。地方高校学报大多为学报编辑部,主要实行主编负责制。学报主编的学术声誉、管理艺术和人格魅力,是高校学报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动力和关键[10]。如果其主编自身业务过硬,是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并认真履行主编职责,就能有效把控学报的入口和出口质量。此外,调研发现,凡是发展较好的地方普通高校学报,其主编不仅自身业务过硬,而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W学报主编即是如此。W学报注重制度建设,注重落实编辑规范,出版流程都有章可依,并且照章办事,依规办刊。制度是抵挡“关系稿”“人情稿”的最佳盾牌,由于W学报机制体制健全,办刊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不到三年时间,该刊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这与该主编管理有方密不可分,也是该刊质量稳步提升的秘诀之一。

(2)审稿专家是关键。审稿对于地方高校学报质量的保证和提升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学报的质量不高与审稿质量和审稿时效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有的专家审稿非常认真,直击要害,而且提的修改建议很中肯;有的则敷衍应付;有的审稿一推再推,还有的以各种理由拒审。要规避这些问题,首先遴选审稿专家时,首要考察的是审稿专家的学术水平、学术影响,与此同时,审稿专家的学术态度及奉献精神也不可小觑。如何才能遴选到上述标准的审稿专家呢?笔者认为有三条遴选途径,其一,编委或编委推荐。学报编委大多是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对所在领域的个人或学术团队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研究方向相对熟悉,而且对学术水平及学术态度也有一定的了解。其二,学校相关学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包括冠以“xx学者”头衔的客座教授、讲座讲授、特聘教授等,也包括学校新引进的博士,这些都是学报极佳的审稿人选。其三,现有审稿专家推荐。实践表明,由现有审稿专家推荐合适的审稿人是日常审稿工作中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其次,做好审稿专家库的建设和动态维护,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拓展吸纳青年才俊,淘汰剔除不合格的审稿专家。再次,定期评选优秀审稿专家,颁发聘书和奖金。最后,努力提高审稿稿酬,并保证审稿稿酬的如期发放。

(3)编辑队伍是基础。编辑是出版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是出版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一支素质全面、乐于奉献的编辑队伍,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就无法落到实处。地方普通高校学报总体来看质量不高,与编辑队伍素质和职业态度不无关系。调研发现,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都有待提升,有的编辑基本功不扎实,质量意识和内容把关能力欠缺,缺乏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开拓进取的精神不足,一部分编辑不愿意也不擅长与作者及审稿专家沟通,更不重视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自我调节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素质全面的编辑不仅知识结构合理、语言文字功底扎实,而且熟悉出版政策及法律法规,掌握数字出版技能,能胜任策划、组稿、编辑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素质全面的编辑,能按照编辑规范要求,将编校差错率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并善于与作者及专家学者沟通。此外,编辑团队的奉献精神也尤为重要。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这是编辑职业的根本属性。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对部分编辑的深度访谈,了解到编辑职业现状,发现编辑职业态度信心不足且干劲不够[11],奉献精神缺失是其主要原因。

W学报之所以能在近三年稳步提升办刊质量,因为该编辑团队人人积极上进,个个干劲十足,而且精诚团结,齐心协力。该编辑团队成员非常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除了自身学历的提升,每次外出培训学习归来,都要在编辑部汇报学习成果,分享学习资讯及心得,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W学报也为编辑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搭建了平台。每年年底,各责任编辑都要对自身负责的栏目进行分析,并在专题会议上交流分享。对于每一位编辑来讲,条缕清晰的回顾分析,既能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又能提炼、总结、提高自己。通过分享,同事之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理解,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体验到职业的乐趣。因此,分享的过程与效果不仅仅限于分享本身,分享大大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营造了团队良好的工作氛围。此外,W学报每期都要举行刊前审读会、不定期举行专家座谈会、学术研讨会、读者见面会等,W学报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为编辑的专业成长营造了较好地成长环境,编辑团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学报质量也稳步提升。

3.栏目质量是特色,应重视栏目品牌的打造

实践表明,创建特色栏目是地方高校学报规避同质化的有效途径。据业内研究者调查,多数地方高校学报已基本形成以一个重点特色栏目为核心,一个或多个非重点栏目为辅的特色栏目格局[12]。到目前为止,能够将特色栏目打造成品牌的学报屈指可数,在入选教育部高校学报名栏的65个栏目中,地方栏目仅为11个。究其原因,既有创建时的论证不足,校内缺乏相关学科支撑,又有创建后的建设不够,比如坐等来稿,没有主动出击,为特色而特色等。只有当特色栏目不仅仅停留在“人无我有”的“特色”,而且上升到“我有且优”,即升华成“优秀栏目”或“品牌栏目”的时候,才能提升刊物知名度和影响力[13]。如何将特色栏目打造成品牌,实现以栏名刊?

(1)特色栏目的创立要精心策划,充分论证。无论是借助地方高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开设栏目,还是围绕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及历史文化资源开设栏目,不能为了追求特色,跟风开设,一定要多方论证,认真策划,做足功课。特色栏目的创建是为特色文化研究或学科研究搭建平台,推动学术进步,因此,坚持以学术为本是前提。在此基础上,该栏目的设置有无潜力、是否有研究的深度,栏目的研究领域背后有多大的研究群体、校内是否有相关的学科支撑、能否长期开设等等,这些都应通盘考虑。W学报创立的特色栏目,是围绕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创立的,既有研究的深度、广度,更有本校较强的学术团队做支撑。

(2)特色栏目的发展要突出抓手,联动发力。特色栏目是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发展之佳径,是其质量大厦的支柱。将特色栏目培育成品牌,关键是保持栏目的生命力,提升文章的影响力。首先要以名人名篇为抓手,以新人新篇为联手,以专业、地域文化为特色方向,以名家为依托, 以名篇为保障, 充分发挥名家效应,以此打造栏目品牌。其次要多方联动发力:主办与特色栏目相应的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学术前沿信息,通过会议促进栏目发展;与相关院系、科研院所及研究学会密切合作,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学报特色;培养不同学科、不同年龄层次的作者群,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以学术名家为主力军,以年轻新秀为后备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特殊目标的弯道超越,才能在高校学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3)特色栏目的打造要守住初心,坚持不懈。特色栏目要打造成品牌,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必须守住初心,坚持不懈。众所周知,一个栏目的创建必须围绕办刊宗旨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特色栏目更是如此。调研获悉,地方普通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创建之时希望实现以栏名刊的学报不在少数,而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的学报则是凤毛麟角,未能守住初心,没有始终坚持是其重要的原因。W学报的特色栏目之所以能获批教育部名栏,自始至终举学报之全力,打造特色栏目是其制胜法宝。如今W学报每年12期中有六期专门刊发该栏目的文章,特色栏目已成为W学报的名片,该刊的特色栏目自2014被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后,影响力指数CI值得到了快速提升,2018年版的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显示W学报位于Q3区偏后,2019年版则上升至Q2区的中间。目前,该刊特色栏目凝聚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学者专家,并对该校特色栏目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特色栏目已成为全国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载体,真正实现了通过特色栏目的品牌打造带动学报影响力的提升。

四、结语

地方普通高校学报的质量提升是个永恒的话题,提升路径应结合自身实际、刊物定位等。

本文基于W学报与H学报评价指标的比较,结合多方调研分析,提出了学报质量的“三维质量观”,认为稿源质量是根本,审编质量是关键,栏目质量是特色;并根据此“三维质量观”框架,从高质量稿源、高水平编审团队、高规格特色栏目这三个维度,提供了注重优质稿源挖掘、加强审编团队建设、重视栏目品牌打造这三条可行路径提升地方普通高校学报质量。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由于数据来源的局限性,本文仅基于同类别同层次的两学报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样本偏少。作为一名地方普通高校学报编辑,笔者有兴趣今后围绕地方高校学报质量提升的有关课题,学习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开展更深入研讨。

猜你喜欢

稿源普通高校学报
声明《西藏医药》征稿函通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声 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