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情况调查与分析*

2020-09-24闫欣欣孙康云徐桂冬朱静燕

中国药业 2020年18期
关键词:抗栓华法林抗凝

杨 渊,闫欣欣,张 宇,孙康云,张 茜,徐桂冬,朱静燕△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江苏 苏州215008;2.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223899)

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尤为重要,科学、有效的抗凝治疗能将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降低近2/3[1]。2010年,欧洲抗凝指南[2]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但抗凝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比较目前可用的6种出血风险评估工具,发现HASBLED评分适合评估房颤相关大出血[3]。本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苏州市立医院心内科2017年32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住院期间的抗栓治疗情况,包括抗栓治疗方案选择、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评分、华法林抗凝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等,评价了我院心内科抗栓治疗总体情况,为抗栓治疗的规范化提供了借鉴和思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7年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329例。其中,男143例(43.47%),女186例(56.53%),男女比为0.77∶1;年龄40~98岁,平均(78.30±9.69)岁,65岁以上293例(89.06%)。详见表1。合 并 疾 病0~4种,平 均(2.50±1.03)种,以 高 血 压(283例,86.02%)、心力衰竭(255例,77.51%)、冠心病(210例,63.83%)居多,糖尿病最少(84例,25.5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术后患者38例(11.55%),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35例(10.63%)。

表1患者年龄分布(n=329)

1.2 方法

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获取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诊断、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住院期间用药情况等信息。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抗栓药物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抗凝组、抗血小板组、双抗组及未抗栓组。

1.3 观察指标

卒中风险:按201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律协会发布的《心房颤动管理指南》[4](以下简称《指南》),以CHA2DS2-VASc卒中评分系统评估卒中风险。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疾病(有心肌梗死病史、主动脉斑块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65~74岁、女性各计1分,年龄≥75岁、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各计2分,满分为9分。0分为低危,1分为中危,≥2分为高危。

出血风险:以HAS-BLED出血评分系统评估出血风险。高血压、卒中史、出血史、INR不稳定、老年(>65岁)患者、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药物、嗜酒每项计1分,满分9分。0~2分为低危,≥3分为高危。

INR:参照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治疗指南[5],华法林抗凝后INR 2.0~3.0为达标,1.5~2.0为有效,<1.5为抗凝不足,>3.0为抗凝过量。以患者出院前最后1次测得的INR值为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 结果

结果见表2至表5。接受抗栓治疗的278例患者中,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R)7例(2.52%),其中抗凝组3例,包括粪常规潜血阳性2例,全身散在瘀斑1例,均为服用华法林引起;抗血小板组3例,其中服用氯吡格雷引起粪潜血阳性2例,服用阿司匹林引起黑便1例;双抗组1例,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引起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出现心脑血管不良事件6例,其中抗血小板组5例,均为急性脑梗死,双抗组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未抗栓组患者出现心脑血管不良事件3例,包括脑梗死1例,心肌梗死2例。

表2不同抗栓方案的药物选择情况[例(%)]

表3 4组患者CHA2DS2-VASc评分比较[例(%)]

表4 4组患者HAS-BLED评分比较[例(%)]

表5使用华法林患者INR达标情况(n=63)

3 讨论

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后果,临床多采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价卒中风险。《指南》指出,卒中风险低危患者无须进行抗栓治疗,中危患者,无明显抗栓指征,也可使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或1种抗凝药抗栓治疗,而本院卒中风险低危患者均接受抗凝治疗,存在过度抗凝情况;高危患者,必须使用口服抗栓药物,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风险中危患者中6例接受抗凝治疗,3例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符合《指南》推荐;高危人群未能完全按《指南》推荐接受口服抗栓药治疗[6]。

抗栓治疗是一把“双刃剑”,达到抗栓目的的同时也会增加出血风险,故需充分评估出血风险,目前多用HAS-BLED评分系统。需注意,评分≥3分只是表明这部分患者出血风险高,且常伴高血栓栓塞风险,但也更可能从抗栓治疗中获益,故需积极纠正和监控出血高风险因素,而不是单纯地将HAS-BLED出血评分≥3作为抗栓治疗的禁忌证[7-8]。本院出血风险高危患者抗栓药物用药率为69.09%,而低危患者抗栓用药率为100.00%,相比而言,出血高危患者抗栓用药率降幅较大。高危患者中有42例接受双抗治疗,其中38例为PCI术后患者,符合2014年PCI指南[9]推荐。

目前,抗凝和抗血小板是房颤抗栓治疗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对比发现,抗凝组中华法林使用率极高,但在需要抗凝的人群中使用率为22.7%。研究表明,华法林抗凝治疗后INR为1.5~2.5时,能发挥80%的抗栓效果,INR<1.5时抗凝效果微弱,而INR>3.0时会增加出血风险[10]。我院心内科非瓣膜性房颤接受抗凝治疗的63例患者,抗凝达标率较低,另有约1/3存在抗凝不足或抗凝过量。华法林由于安全窗狭窄,用药时存在个体差异,需定期监测INR,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临床应用。近几年的研究也证实,华法林临床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使用率低、有效抗凝率低的问题[11]。

抗血小板组中阿司匹林使用率较高,氯吡格雷使用率最高。荟萃研究表明,华法林对卒中的预防作用强于阿司匹林,但用药后严重或致死性出血发生率远高于阿司匹林[12-13]。氯吡格雷在体内活化后,能抑制腺苷二磷酸(ADP)受体,阻断ADP对腺苷环化酶的抑制作用,抑制纤维蛋白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14]。对于合并冠心病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推荐选用氯吡格雷进行抗栓治疗[15]。

本研究中发现,本院抗栓药物使用情况与《指南》推荐方案有较大差距。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抗栓治疗主要患者群为老年患者,合并疾病较多,很大一部分患者用药依从性差,治疗过程中需做好出血高危因素的控制和监测。第二,华法林目前仍是卒中风险高危人群的主要抗凝治疗用药,宜加强房颤卒中知识教育,告知华法林用药后监测INR的重要性。第三,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及依度沙班等,由于价格较高、缺乏有效解救药物、临床证据不足等而使用受限,开发新的、安全的、经济的、方便服用的抗凝药物,以及收集临床证据,完善临床资料,成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周期的重点。

猜你喜欢

抗栓华法林抗凝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的抗栓疗效观察
与华法林联用7大错误案例分析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Mutually Beneficial
聚焦心房颤动基础研究和上游防治中的亮点
质子泵抑制剂对华法林抗凝效果影响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