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馨香润童心 家园协同促发展
2020-09-24文沈颖
文 沈 颖
当今社会,单一发展的教学理论已经无法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应将德育板块及时纳入教学工作中,帮助幼儿养成以德服人、以德立身的良好品质,从而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支撑。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工作依然存在不足。如何将德育教育引入教学管理工作并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立足德育目标,确定家园合作方式
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落实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在当前的德育教育活动中,部分幼儿园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育体系,德育教育工作完全由教师完成,缺乏外界环境的干预,缺乏幼儿原生家庭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更偏向于“教学管理”,其所包含的教育哲理并不能完全展现出来。而部分教师虽然基于家园联合提出了全新的德育框架,但德育教育的目光不够长远,短期性的德育教育目标并不能为幼儿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提供持续的、有效的支持。
例如,要展现德育教育活动的引导性和针对性,教师应从当前的德育教育的管理要求入手,选择更为积极开放的德育教育方式。通过教师与家庭环境的相互配合,落实以“认知德育,接触德育”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针。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从家庭环境与学习环境两大角度入手,树立幼儿的德育教育及个体成长目标。在家庭环境中,由家长承担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职责,培养幼儿孝亲敬老、文明友善的良好素养。对于处于学习与模仿阶段的幼儿来说,家长的行为将会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家长可围绕“学习好行为,做个好孩子”的教育目标落实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立是非观与道德观;而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针对家长提出的德育教育理论开展深入的教学工作,帮助幼儿理解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如教师可利用历史故事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提升幼儿的情感感知能力。在将故事与现实建立联系之后,幼儿对“好与坏”“善与恶”的理解会更加全面,能够模仿故事中人物的积极行为,为道德素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合作意识,定期举办“家长沙龙”
部分家长对德育教育活动有抵触心理,他们习惯于将德育教育工作视为教师的全部责任,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幼儿的重要影响。为更好地落实德育教育工作,教师应与家长建立互动关系,为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例如,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家长应摒弃自身的惰性心理,教师应发挥自身的管理作用,与家长积极对接,推动德育教育理念的传播。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教师可定期举办“家长沙龙”,根据德育教育的不同要求开展交流活动,帮助家长梳理德育教育的发展目标,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价值,从而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德育教育工作。在德育教育初期,幼儿的配合意识较差,部分幼儿无法对德育教育理念做出回应,甚至对德育教育活动有较为严重的抵触心理。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做好家庭德育教育工作的宣传与指导工作,帮助家长理解德育教育的意义,使其在家庭环境中发挥引导作用。但不同幼儿的德育基点不同,家长所采取的德育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可帮助家长梳理德育教育问题,为幼儿德育素养的发展奠定先决条件;在完成德育教育工作之后,教师可利用“家长沙龙”开展德育教育宣传活动,鼓励家长在班级内分享德育教育经验,为幼儿道德素养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依靠教师对家长的引导及家长对教师的回应,可以将德育教育环节中存在的短板和盲点逐一挖掘出来,通过不同家庭之间的相互交流,家长解决德育教育问题的效率将同步上升,幼儿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养水平也将获得同步提升。
三、进行德育渗透,教师树立榜样作用
德育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教师的督促,作为幼儿的管理者和教学活动的领头羊,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正面带动作用,为幼儿塑造良好的德育榜样,以成功典范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引导幼儿在榜样中汲取力量,达到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断渗透德育教育理念,帮助幼儿掌握德育知识,缩短师幼之间的距离。以相关教学活动为例,针对不同的教学科目,教师可为幼儿引入相应的德育教学内容,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等概念,加深幼儿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使书面内容与文化精髓相结合,对幼儿的思想感情产生正面影响;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祖冲之、刘徽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除文化教育之外,教师应积极落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教学思想,严格约束自身行为,用包容的态度对待幼儿所犯的错误,引导幼儿走出误区,对正在进步的幼儿给予肯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幼儿在教师身上获得了关注与包容之后,也会尝试将这种关爱传递给周围的人,从而为幼儿道德素质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四、组织德育活动,集中分享德育经验
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各个群体、各个家庭之间的相互配合,唯有在不同的群体中吸取经验,才能在复杂的德育教育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基于此,教师应积极与家长联动,与其他教师密切互动,为积累德育经验、解决德育教育问题而不懈努力。
教师可将线下活动与线上技术相结合,为幼儿与家长创造分享德育经验、解决德育教育问题的机会。在线下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家长阐述德育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自己所采取的有效方法,为其他家长提供相关经验。对于较为复杂的德育教育问题,可由全体家长共同讨论,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线上活动中,教师可与其他负责德育教育工作的教师联动,整合彼此的德育管理经验,为德育教育活动的落实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及时与家长分享经验。德育教育经验的分享不应仅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视频、教育文章向家长发起线上交流活动,为家长创造更多的解读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优化德育教育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邀请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家长参与德育教育交流活动,针对自身在德育教育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进行交流与探讨,缩短不同家庭之间的距离,为幼儿道德意识的培养提供支持。对于家长所提出的比较出色的德育教育理论,教师也可利用教学视频和文件材料进行记录,为后续德育教育活动的稳步推行积累经验。
五、进行合作监督,规范幼儿日常行为
德育教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着各种不足,作为幼儿的管理者,教师应导入相对应的监督机制,通过自身行为约束家长,通过家长的评价克服自身的教育短板,在保障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
例如,在德育教育环节中,教师可从“布置任务、执行监督、教育评价”三大角度落实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在布置任务的环节中,教师围绕幼儿未来的发展需求提出对应的德育教育要求,要求家长选定某项道德素质,如礼仪、道德、价值观等细化德育教育。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深入,教师应对家长的德育教育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对家长的过激行为、错误的教学方法进行指正。在教育评价活动中,教师应针对家长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方法进行综合性评价,以幼儿的行为习惯为参照对象,对家长的德育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进行指导。除教师应行使监督权力外,家长也应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对教师进行批评指正,要求其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求和德育教育理念相关的教学方式。在监督体系下,幼儿应处于被监督的主体位置,家长与教师应该通力合作,规范幼儿的行为意识,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教师与家长应及时交换管理意见,依靠家庭环境与教学环境对幼儿进行同步管理,保障德育教育工作的公平性、开放性与有效性。
六、优化德育评价,放大家园合作效果
德育教育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一方应主动承担评价责任,帮助正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另一方优化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依靠双方的共同配合,放大家园合作效果。
如在评价体系中,幼儿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意识应作为直接评价材料,教师与家长应独立开展评价工作,避免评价意见之间的互相干预。在家长发起评价的过程中,应着重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师所传输的教学理论开展评价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应尽量保证评价的真实性,确保教师教学行为的适宜性,确保教师持有积极正面的教学态度,从而稳步推动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保障教学质量。根据教师所提出的德育教学理论,可将最终的评价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四个层次,以此不断促使教师对德育教育活动进行优化。而在教师评价家长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无法长期开展家访活动,也无法进入幼儿的家庭环境当中,教师可从幼儿的行为习惯、思维特点、言行举止等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对家长做出间接评价。对于行为粗鲁、性格冲动的幼儿,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对其家长进行引导,要求家长根据德育教育的相关要求开展教育活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幼儿创造温馨的成长环境;对于已经初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观、价值观的幼儿,教师在对家长的相关工作给予肯定的同时,应积极指出其德育教育中存在的死角,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开展德育评价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展示家长或教师的管理水平”,还在于通过德育教育评价,让教师与家长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进行修正,在保障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同时,为幼儿个人素养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要全面发挥德育教育的最大价值,教师应与家长积极互动,形成开放、科学的交流环境,为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提供基础。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与家长相互配合,更要与家长互相监督,保障德育教育工作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为德育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实际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