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桥梁连接段的施工要点和技术分析
2020-09-24方文滔
文/方文滔
1 前言
道路与桥梁连接段质量严重影响了车辆的驾驶安全性与乘坐人员的舒适度。假如道路与桥梁连接段在施工进程中存在质量或者技术问题,不但会提高道路工程造价,并且还会给车辆行驶带来严重影响。所以,施工单位务必要严格把控道路与桥梁连接段的施工水准,了解重要的施工技术要点,以此确保车辆在路桥连续段的行驶安全与舒适度。本文从道路与桥梁连接段现阶段常见的桥头跳车问题着手,剖析这一路段出现桥头跳车的因素、施工要点与关键施工技术,意在尽可能提升路桥连接段的施工效果以及道路的整体运转效果与使用寿命[1]。
2 道路与桥梁连接段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因素
2.1 道路与桥梁连接段存在的问题
道路与桥梁连接段施工效果与整个道路的路况、驾驶安全以及道路运转时驾驶人员的舒适度均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存道路与桥梁连接段的最大难题是因为路面不平整而引起的车辆桥头跳车情况。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路基与桥梁段的不均匀沉降,比如路基与桥梁构造的刚度不同等,这给车辆行驶埋下了可怕的安全隐患。对于高速行驶的车辆,桥头跳车情况极为突出,驾驶人员能够明显感受到车辆的振动情况。
2.2 形成桥头跳车情况的因素
2.2.1 不科学的桥头引道
桥头引道的规划与施工是降低道路与桥梁连接段桥头跳车情况形成的有效方式。降低桥头跳车情况的本质在于降低路基与桥梁不均匀沉降的幅度,同时有效缓解路基与桥梁间的刚度改变,而科学的桥头引道能够充分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具体状况中,因为规划工作人员的经验与技术问题、施工工作人员对桥头引导施工技术的把控、现场施工中路桥连接段不匀称沉降的水平等原因影响,哪怕施工完成了桥头引道也有可能没有较好的质量,由此导致桥头跳车的安全问题始终存在[2]。
2.2.2 软土路基处理不科学
道路与桥梁连接段施工进程中如果遭遇软土路基,并且施工中仍未采用科学有效的处理方式,则这一路段的沉降势必高于普通非软土路基的道路与桥梁连接段,同时存在地基承受力不足的情况。所以,我们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软土路基现场的施工技术,尽可能杜绝因为软土路基承受能力不足引起的路基沉降、失去平衡与路面不均匀坍塌等问题发生。
2.2.3 边坡预防不合理
道路边坡时常会遭到流水的冲洗,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开展边坡预防。当道路边坡预防规划不科学或者施工不彻底时,容易出现边坡水毁情况,具体体现为道路与桥梁连接段也就是路基段的沉降、路面与桥面之间的不平整。在对道路与桥梁连接段开展规划和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深入思考流水对路基边坡的冲洗效果,采用有效的边坡预防策略。
3 道路与桥梁连接段的施工要点
通过剖析与探究道路与桥梁连接段出现的不均匀沉降与桥头跳车情况,剔除少数比如:桥头引道规划不科学、边坡防护方法挑选不合适等规划问题,从地基巩固处理、路基分层填筑、边坡预防等几个方面的施工要点着手,尽可能保证道路与桥梁连接段的施工效果与强度、刚度改变等满足需求[3]。
3.1 地基巩固处理
道路与桥梁过渡段的地基要求相较普通路基段更高,特别是当地基是软弱基础时,更加应当开展巩固处理,提升基础的承受强度与稳定效果,从而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性与舒适程度。经常采用的软弱地基巩固施工技术大致有挤密桩压实法、排水固结法、垫层换填法、强夯法、复合地基处理等,这些方式在具体施工进程中对施工条件的要求均有所差异,规划与施工工作人员应当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综合考虑当地软土特征,选择科学明晰的地基巩固处理方式进行施工。
3.2 路基分层填筑
道路与桥梁连接段路基的施工效果会直接影响路基段与桥梁段之间的沉降幅度。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先对地基进行清除处理,挑选稳定性突出、承受能力高、强度大与压实性能较为良好的填充材料作为下承层;注重分层填筑,严格控制每一层的压实度与施工效果,确保每一层的填土松铺厚度、平整度与含水量等等各类指标均符合规划所需。特别是针对台背回填施工的过程,更加需要重视路基段的压实程度与承受能力,根据台背所处区域施工难度,科学采用小型工程设施开展平整与夯实工作。
3.3 边坡预防
道路与桥梁连接段必须落实好边坡预防规划与施工,以免流水等冲洗边坡,从而引起这一路段的不平均沉降。挑选排水效果突出、承受能力高、抗冲洗能力强的基层材质,另外综合考虑当地区域具体状况与施工条件,科学规划边坡与坡脚预防的措施。
3.4 严格把控施工效果
道路与桥梁连接段的填充效果将直接作用于连接段的沉降,因此施工单位需要格外关注这一环节的施工效果。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地基外表进行及时的清洁工作,同时挑选压实、承受能力较为突出的材质作为下承层;另外,回填的材质也需要进行辨别,挑选强度突出、容易压实的材料;严格依据规章制度分层填筑、层层检验,把控好各个环节,囊括压实机械、压实指标、摊铺厚度、含水量等。此外,在道路与桥梁连接段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格外重视伸缩缝的安全效果,可以通过反开槽法优先对路面进行施工,再进行伸缩缝的施工流程与环节,从而确保伸缩缝周遭路面的平整效果,降低车辆对伸缩缝区域的影响。另外,在设施无法采用或者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状况下,就需要通过人工方式来开展压实路基工作,与此同时,施工单位需要重视创新与研究,可以研发小型、符合施工的自动化设施,以此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位置进行压实施工[4]。
4 道路与桥梁连接段的关键施工技术
4.1 软土路基的巩固处理技术
道路与桥梁连接段的不平均沉降在部分状况下是因为软土路基巩固处理不合理。软土路基巩固处理的方式种类丰富,现阶段最常见的方式为排水固结法与挤密复合地基法。
4.1.1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可以划分为排水系统与加压系统。排水系统是将砂井(袋装砂井或者塑料砂井)安排在天然地基中,通过土质自身的重力来排放水;加压系统则是直接对天然地基进行加压预载,使得土质中的水事先排放,以此达到固结、减少沉降量的效果。另外,排水固结法也可以划分为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降水预压法等,施工流程可以划分为砂垫层施工、砂井施工、预压系统施工。排水固结法的施工技术关键在于分级预载加压,使得软土路基合理排放。
4.1.2 挤密复合地基法
挤密复合地基法的原理是通过在路基段打孔、灌入材料,使得孔成为实孔,从而提高路基密实度,实现排除路基段孔隙水的目标。因为碎石具备资源丰富、能够随时采用、造价低廉等优势,灌注材料可以通过碎石,使得构成碎石桩。碎石桩在注入孔内后会对周遭的土质造成巨大的横向挤压力,使得桩周遭的土质重新致密排序,土质缝隙减少,密实度递增,地基承受能力也随之提高。另外,相较于以往的挤密桩压实法,挤密复合地基法更加容易开展与施工,并且软土路基段的施工效果更加容易把控[5]。
4.2 路基分层施工技术
道路与桥梁连接段的路基承受能力与稳定性对于降低不均匀沉降与桥头跳车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而路基段的施工技艺与施工效果则对确保路基的承受力与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现阶段施工单位经常通过分层摊铺碾压的技术对路基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把控每一段路基层的压实程度、承受能力与松铺厚度,特别是桥头台背回填。因为台背的特殊区域与碾压难度性,采用常规路基段的填筑材质与施工设施是不可取的。通常台背回填的填筑材质要求较之路基段更加严苛,囊括强度、透水性、压实度与压缩性等,填料颗粒的最大半径不超出10cm,并且台背填筑过程中必须通过小型压实机械分层反复开闸碾压,每一层的松浦厚度不超出20cm,压实度需达到95%,一些设施难以符合要求的需进行人工夯实。另外,当台背较陡时,还需要通过阶梯式填筑,以此符合桥梁段与路基纵向、横向均搭接,尽可能降低桥梁端与路基段的相对沉降。
5 结语
综上所述,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质量会对人们的日常出行的行车舒适度与安全性有着不小的影响。现阶段,我国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同时采取相关措施对其开展处理,从而充分提升施工效果,降低“桥头跳车”状况的出现率和交通事故的高危险程度,为人们构建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