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汇通之道浅谈

2020-09-23刘立刚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7期

刘立刚

【摘  要】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回顾,回溯中医历史发展的轨迹,思考中西模式发展的各自特点和困惑,探求的中医医道的本源,用最简单的模式构建中西医汇通之道,思考医学发展的新模式。

【關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最简单模式;汇通中西医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7-0238-01

中医典籍浩繁,古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理论溯源,对经络、脏腑、气血津液、营卫、藏象的理论的不断完善,也有六淫外感、情志、疫气致病的病理病机的不断的理论探索。针、灸、汤药、按摩、导引、乃至伴有神秘色彩的祝由之术,养生求道之术等等杂然纷呈,而致流派众多,蔚为壮观的。抛开繁杂现象,我们探索历代医家的思想溯源,发现他们多推崇《易经》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讲求易医互通,古人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凝练成《易经》这一宝贵财富,形成世界医学史最独特的体悟医学模式,这就是中医的本源。下面让我们从中医主要流派开始,走进中医,思考中医,发展中医。

1.中医的主要流派及理论贡献[2]

伤寒派:发源于东汉时期。在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都有过描述,以《汤液经》和神农本草经为理论渊源,形成伤寒论体系,以张仲景为代表,后世医家多以按阴阳为目,六经辨证次第,脏腑、方证相对,表里作为研究方法,这一派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

寒凉派:又称河间流派,以金元之际的医学家刘完素为代表,以火热立论,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所以被称为“寒凉派”,并对启发后世创立温病学说大有先发之功。

易水派:以金代医家张元素为代表,河北易水人,宗《黄帝内经》、《中藏经》,以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的为理论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对后期医学发展影响很大。

攻邪派:以金元之际的医学家张从正为代表,他主张主张治疗应以驱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对滥补。以此立论成为一家。

补土派:又称温补派,以医家家李杲为代表,以“人以胃气为本”,独重后天脾胃,以“脾胃论”为理论建立的根本,擅长于温补之法。

滋阴派:以医家朱丹溪为代表,他综合受到刘完素的“火热论”和李杲“内伤论”理论,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理论基础。

温补学派:多以薛已、张介宾、赵献可、等为代表,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形成了善用温补,充实并积极发展了命门学说,使中医理论有所突破。

温病派:吴又可、叶天士、吴瑭为主要代表,在温疫大肆流行之际,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对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不断研究发展,形成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

2.中医的现状和思考

2.1  医道不传医法难继  中医的理论来源于严格的实践,历代医家,养生家,道家,天文家在药物学,临床学,乃至身心世界大量实践和探索,散在各种历史的典籍中。例如《素问》中对经络穴位的位置,与脏腑的链接、走向、治则准确细致的描述,《神农本草经》中,常常用四气五味对药物的药性药用加以描述,以及后世的各种本草大体如此,没有大量的医学实践,是不可能有这么系统的精准认识,现代诸如青蒿素的发现[3],也是受古中医著作《肘后备急方》启发。古人著书求概括凝练严谨,很多地方不好表达就以“神”字等一笔带过,因于时代变迁,战乱纷杂,医学著作流散较多,医学交流极度不便,中医古法渐失其真,也总有坚持医道医术并重之人,几经磨砺,成一代大家启迪后世,慢慢理论愈来愈繁杂,越来越重视术的发展,缺乏对医道的探求,再也难出伊尹,仲景之才,加上近代西医传入,备受冲击,几经存废之争,医道更难,非自现代始。

2.2  中医培养模式的固化  中医药学是以《易经》等思想为指导,形象思维、类比归纳为方法构建的医学实践模式,是非常严谨的,简单的,高效的医学模式。一阴一阳,这里的阴代表形质,阳就可以代表运动力,机能,演化等等,演化无穷。变易、不易、简易是易经的内核,也是医道的灵魂和,中医医生培养是讲体悟的,培养时间漫长,很难象西医那样经过几年院校培养,为社会推送大量医学人才,这就是中医发展的客观规律。“形而上为之物,形而下为之器”,[4]现在求道者少,逐术者众,到现在中医院校里的学生,好多不探求中医古籍,不去实践,只想什么药材治什么病,什么病吃啥药,只求速成,造成是师承的培养模式,还是院校的中医培养模式,“大家”难见,中医都难见大的起色。

2.3  指导思想理解出现偏差 中医思想来自阴阳学说,《易经》是源头活水,易经是是高度灵活的模式,从来没有说这是西医的,这是中医的,固步自封,互相攻讦。“万物皆可入药”比如花生衣可以入药,在西医来看,没试验支持,不科学,但在后来的西医实验证实了花生衣对血小板的影响[5],,中医认识物质的模式不一样。

2.4  西医的优点与劣势  近代自然科学高度发展,药物研究手段,观察可以到极度微观水平,纳米技术,基因技术应用层出不穷,给我们提供对抗各种疾病的非常好的手段,但是困人类的认识手段有限,有时候反而一叶障目,找不到方向比如现在西医治疗中出现变易病毒,耐药病菌也束手无策,中医的辨证施治,简单的几个组方,效果显著。

3.中西的汇通浅谈

中医的形成来源于对自然自身的认识和体悟,用易经的最内核的原理,可以让我们直接解读开始难懂的中医理论,人体正常运转核心是流动(气化),而流动是生命活动的绝对形式,温度决定的流动的形态,气血、津液、痰湿水饮是它具象化的体现,精气神是非具象化的形式,本质都不同运动的展现,影响流动的因素就构成了病理生理基础,比如六淫、情志,疫气,会影响这种流动,不同的流动形式就需要相匹配的结构。有了这些观点,我们来直解中医,升降浮沉配对应五脏六腑功能运化模式,气血津液和精气神配对流动形态,空间和时间的设定也是为了描述升降浮沉的而建立的参照系,这就是中医的“一阴一阳”,“ 阴阳互根”,说了半天就是一个太极图。具体解读我们通过舌诊、脉诊、肌肤的软硬,乃至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观察这种流动的形态,去思考身体运化的异常,决定治疗的方式。推拿、导引、针、灸、汤药、应机而选,还可以服用西药特殊的结构作用细胞、分子乃至遗传物质,是结构反过来影响生命的运化,运动这种方式的去改变局部的形态,去影响整齐运动(气化)的模式,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比如身体着凉浑身难受了,拿个电吹风用热风提高身体表面的温度,局部的气化状态改变运动重启,浑身酸痛就解除了,电吹风就是药,或者吃一片布洛芬用,这种特有的物质结构也可以改变微观的气机运动,使机体恢复正常,医道是一,术有万千,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一也者,万物之本也[7],返本归元,哪里还有中医西医之争,不过是自做藩篱。

总之中西医只是医术的呈现不同方式,并不互相否定,只会相得益彰。因各自立足点不同,发展模式也不一样。但是医道是一样,用最简单的思维方式去描述复杂的运化模式,正是易经的独特优势,我们仔细看看宇宙云图,就会发现升降浮沉,太阳的东升西落,乃至时间,方位都是研究探求运化的参照系,假设而已,让我们用最简单的模式构建一条中医西医汇通之路,不断深入发展中医药事业。

参考文献

[1] 金景芳.《周易通解》[M].长春出版社,2007.

[2] 任应秋,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 熊言林,曹玉宁.青蒿素的发现及其获奖启示[J].化学教育,2013,34(02):4-5+9.

[4] 史宁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评析[J].古代文明,2010,4(03):37-41+112-113.

[5] 刘宝军,王春晓,汪超等.花生红衣药理活性与影响血小板生成有关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1)24-26.

[6]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楼]楼宇烈,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7] 刘安,淮南子[M]陈广忠校点,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