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D在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中应用疗效观察
2020-09-23李祥义王汝武毕超张明光
李祥义 王汝武 毕超 张明光
【摘 要】目的:探讨VSD在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我院自2014年1月~2019年1月将VSD技术应用于切开减压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36 例,总结VSD技术在切开减压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及治疗经验。结果:23例第一次拆除VSD后全部缝合切口,13例第二次拆除VSD后缝合剩余切口。随访患者6~15个月,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肢体功能,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无肌肉挛缩及肢体坏死,36例患者小腿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结论:VSD在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感染率,减少毒素吸收,有利于切口愈合,减少植皮机会,从而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VSD;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
【中图分类号】R68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7-0044-01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科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好发于小腿,切开减压是治疗的有效方法[1],但切开减压后由于创面渗液较多,常需要换药,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也明显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还易发生创面感染[2]。VSD( vacuum sealing drainage)技术作为骨科和外科处理多种创面的标准治疗模式[3] ,将它用于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后的治疗有较明显的优点。我院自2014年1月~2019年1月将VSD技术应用于切开减压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36 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36例中男32例,女4例;年龄18~62岁;左侧11例,右侧25例;病因:高处坠落摔伤6例、车祸11例、挤压19例,合并胫骨平台骨折5例,合并胫腓骨骨折13例,合并血管损伤3例,合并血管神经损伤1例。就诊时间1~8小时,平均4.5小时。16例入院时即诊断为骨筋膜室综合征;18例入院后小腿肿胀进行性加重,应用脱水、消肿等药物保守治疗仍未能控制病情,逐渐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症状;2例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1.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在诊断明确后立即行手术切开减压治疗,采取硬膜外麻醉25例,全身麻醉11例,术中不使用止血带止血,采取小腿内侧、前外侧切口,内侧切口在胫骨后缘约2cm切开,注意保护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前外侧切口在腓骨前方约2cm切开,注意保护腓浅神经,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全长彻底切开小腿各个骨筋膜室,包括小腿前侧、外侧、后侧深浅骨筋膜室,切开深筋膜、肌筋膜、肌间隔彻底减压。对骨筋膜室内有积血的给予清除,彻底止血。检查肌肉组织活性,清除无活性的肌肉组织,对整块肌肉组织切除者可保留肌腱,一期功能重建,或肌腱临时固定,二期功能重建。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时,应一期探查修复。合并骨折时,行必要的骨折复位,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或外固定。用VSD敷料沿切口长轴覆盖封闭,贴好生物半透膜,接好连接管,冲生理盐水,检查术区封闭性完好,接便携式负压引流瓶返回病房。术后VSD连接中心负压,负压维持在40~60kPa[4]。根据小腿肿胀消退情况,术后5~7天缝合切口。如不能全部缝合,可部分缝合,更换 VSD材料,3~5天后拆除,缝合剩余切口。如仍有部分切口无法缝合时,根据切口内组织外露情况,可采用游离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术后平放患肢,不可抬高 [5]。根据病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辅助脱水、消肿等药物对症治疗,如甘露醇、七叶皂苷钠、维生素C等,采用半量甘露醇已被证实疗效可靠 [6] 。对于需制动的患者,根据情况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尽早采取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2.结果
23例第一次拆除VSD后全部缝合切口,13例第二次拆除VSD后缝合剩余切口。随访患者6~15个月,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肢体功能,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无肌肉挛缩及肢体坏死,36例患者小腿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3.讨论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科临床常见急症,发于小腿比较常见,它的发生是由于骨筋膜室容积骤减,或骨筋膜室内容物剧增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骨筋膜室内组织的血液循环被阻断,导致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种早期综合征,具有恶性循环、进行性坏死的特点。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与测压相结合来诊断,做到个体化诊治,早期诊断是关键,果断切开减压是疗效的保障[7],不应等待“5P征”出现,否则将失去减压的最佳时机[8],骨筋膜室的压力超过30mmHg提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已具有切开减压指征,持续时间超过6小时可引起不可逆损伤[1、9、10],最终可导致肢体严重畸形、坏死,甚至危及生命,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不可拖延[11]。治疗成功关键在于减压一定要彻底,目的在于终止它病理改变中的恶性循环,改善肢体血运循环,避免肌肉、神经等组织坏死。以往切开减压术后用油纱 、纱布或棉垫包扎,经常渗透敷料,需经常换药,有患者痛苦大、感染机会多、治疗时间长等缺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VSD在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中应用效果满意,36例随访6~15个月,切口愈合良好,小腿功能恢复良好。VSD技术在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中有如下优点①VSD技术可封闭切口创面,人为创造一个密闭环境,创面用生物透性膜封闭,使创面与外界隔开,构成防止细菌入侵的屏障,感染发生率低,治愈率高[12]。②持续的负压引流能使术区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及时清除,使引流区达到“零聚集”,创面很快获得清洁的环境,防止毒素吸收[13]。③在医用泡沫与伤口界面形成一种剪切力,后者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血管生成的作用[14],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肿胀消退,有利于切口愈合。④VSD技术避免组织液外渗,免除了换药之苦,有效避免死腔形成并缩小创面,可明显缩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时间[15] 。⑤ VSD技术可防止皮肤过度回缩,减少植皮机会及植皮面积。但采用VSD技术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活动性出血为该技术应用的禁忌,在封闭VSD敷料前,术区要彻底止血。②VSD敷料不可环绕式固定于肢体,防止负压吸引时对肢体形成压力环扎,响肢体静脉回流,加重病情;敷料不可超出切口边缘太多,否则影响术后观察切口周围皮肤变化。③贴膜前要清洗干净小腿切口周围皮肤,再用酒精消毒,皮肤干燥后再贴膜,防止残留血渍,影响贴膜粘合,增加感染机会。④手术完毕后接负压,用生理盐水冲洗VSD装置,检查管道是否通畅、贴膜覆盖严密程度及冲洗管可冲洗范围。⑤术毕返病房途中接便携式负压引流瓶,保持VSD装置持续负压吸引,防止术区渗液外漏造成贴膜粘贴失效及管内液体倒流污染术区。⑥注意观察中心负压变化,及时调整,将负压维持在4O~6OkPa。⑦经常检查VSD材料密闭性是否良好,贴膜有无松动漏气,连接管有无松动脱落及阻塞。可用棉垫包裹术区并预留观察窗口,方便观察术区皮肤血运及有无红肿,又可减少贴膜松动、破损机会。⑧定时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冲掉残留在敷料及引流管上的创面分泌物,保持VSD敷料清洁、湿润及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VSD引流液的顏色、性质、量及气味,可判断术区情况变化。⑨定期更换引流瓶,瓶内液体过半时要更换,换瓶时注意先夹闭VSD引流管,再关闭负压,避免引流管内液体倒流,注意不要将引流管和中心负压管接反。
綜上所述,VSD技术在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感染率,减少毒素吸收,有利于切口愈合,减少植皮机会,从而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23.
[2] 吴慧敏,唐华,刘治,等.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处理:切开减压、复位内固定及VSD[ 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2,16( 5):365-368.
[3] 裘华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杨帆,白祥军.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各类创面的应用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0,01:82-85.
[5]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71.
[6] 蔡卫东,方煌.半量甘露醇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J].中国康复,2005,20(1):33-35.
[7] 王春庆,李青,邓进.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32例手术治疗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14):107.
[8] Friedrich JB Shin AY. Management of forearm compartment syndrome. Hand Clin 2007 23(2):245-254.
[9] M cQueen MM, Court-Brown CM.Compartment monitoring in tibial fractures.J Bone Joint Surg(Br),1996,78:99.
[10] Hargens AR,Romine JS,Sipe JC,et a1.Mubarak SJ,Akeson WH(1979)Peripheral nerve?conduction block by high muscle?compartment pressure.J Bone Joint Surg Am 61(2):192?200.
[11] 董国章.及早切开减压治疗骨筋膜间室综合征12例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12] 杨树东.VSD 在骨科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7(19):81.
[13] 马榕,戴翔.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复杂性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0,9(1):13-14.
[14] Moryicwas MJ,Faler BJ,Pearce DJ.Effects of varying levels of subatmospheric pressune on the rate of granulation tissueformation in experimental wounds in swine[J].Ann OlastSurg,2011,47(2):547.
[15] Ando J.Shear stress and vascular formation[J].NipponYakurigaku Zasshi,2008,107(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