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PACK框架下英语师范生教学实践中技术因素的多维分析

2020-09-23徐庆莉

英语教师 2020年16期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法教学内容

徐庆莉

一、TPACK

关于教师教育的知识基础的讨论已经持续几十年了,学者们对此也有很大分歧,其中影响很大的观点有舒尔曼(Shulman 1986/1987)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他认为教师需要将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CK)与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PK)融合,形成对于具体的主题、问题和议题是如何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兴趣与能力进行组织、表征和改编,以及如何用于教学呈现的理解。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教育技术被应用于教学,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很大变化。米什拉(Mishra)和科勒(Koehler)在舒尔曼PCK的基础上提出了TPCK(后为发音方便普遍用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其核心是技术知识(Technology Knowledge,TK)、学科知识(CK)和教学法知识(PK)三者的动态平衡。米什拉和科勒的两篇论文构成TPACK的理论基础。其后,米什拉和科勒出版的The Handbook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Educators(《TPACK 手册》)中详细介绍了TPACK。TPACK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2008年至2011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和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协会国际会议(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的年会上均开设了与TPACK相关的主题研讨。《技术动态》杂志和《技术与教师教育当代议题》杂志分别设立了特刊,报道TPACK的相关研究。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TESOL)组织也在2012年确立了语言教师的技术标准:具有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能用技术整合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能用技术记录、反馈和评价;能用技术促进交际、合作以提高教学效率。国外有关教师TPACK及其技术自我效能的研究比较丰富,其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研究者发现技术整合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相互作用,而且结果预期是多元结构,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动机,而教师的心理取向,如自我效能等则直接影响其融合的质量与效果。格雷厄姆(Graham)等开发了教师TPACK自信调查工具,发现教师的基本技术意识和技能是有效整合技术与教学的前提条件。詹姆森(Jamieson)等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整合教学的自信偏低,并对教师TPACK知识建构从学科、教学及职业发展等课程中的不足提出了建议。在这些研究当中,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教师教育领域。研究者们以TPACK为理论基础和目标,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相比国外的研究现状,尽管同样存在着对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进行研究的需要,但国内近几年处于对TPACK研究蓬勃发展阶段,在知网以TPACK为主题词搜索发现,2015年到2019年,每年都有上百篇论文。其中各类教师的TPACK现状调查分析、影响因素、发展路径与培养策略(李冉 2015;郑晓丽、陈子超,等 2019;等等)是此类研究的主要部分。很多实证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都为定量研究,即进行大样本的分析,但是教师的一些主观思考较少能反映出来。

以TPACK为框架分析英语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前讨论、教学中准备及教学后反思的视频,了解师范生的TPACK意识及反映的问题,可为教学实习作参考,在改进教师教育方面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Mini-teaching项目简介

2019年4月至5月,本校《英语教学技能》课程开展了为期四周的英语师范生教学实践活动,参加活动的是大二的一个班共40名英语师范生,他们在大一、大二学习过《计算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学理论》及一些教师技能课程。本次实践活动也是在上学期《外语教学理论》之后的延展实践活动。全班40名师范生共分为6个小组,分别到6所小学进行教学实践。每个小组选1名师范生为试讲教师,其余组员合作备课,观察课堂,进行反馈。第一周为教学文化考察,了解教学环境、教材、选定教学班级、听课、观察课堂等。回校讨论确定试讲教师,选定课型,进行分工,带队教师对此过程进行录像。之后两到三周进行教学实践,第一次教学实践后,听取带教老师指导,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商议怎么改进,再在同年级不同班级进行同样内容的第二次实践。其中5组师范生进行了两次教学实践,有1组因为协调原因进行了三次教学实践,最后结束,师范生教学实践后提交反思报告。在本研究中,通过对英语师范生教学前视频、教学视频及教学后反思报告的质性分析,以讨论和教学视频为支持,从技术、学科、教学法三者的整合角度尝试分析,发现英语师范生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整合技术的困惑与收获。

三、技术与教学环境

广义上,技术被认为是人类知识所创造的工具。这些人类知识是有关如何整合资源来创造所需的产品、解决问题、满足需要或者实现愿望的。就教育技术来看,这个定义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种描述了单独的工具或技术,比如计算机技术、文字处理技术等;第二种则包含所有的工具、技术和知识,不仅包括传统技术如黑板、粉笔等,而且包括现代数字技术,如计算机、手机、网络和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

本次教学实践的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讲台不仅有传统的黑板,而且有电脑、投影仪(或液晶屏)、电子白板,其中一所学校的教室为全程录像教室,6组均使用PPT课件教学。班级人数40至55人不等。在40名师范生共40份教学反思报告中,有对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反思,也有对融合传统教育技术的反思,但出现的次数相差很大,提到传统技术的地方有26处,提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则有100处(见表1)。由于6个教学小组都在教学中使用图片,即在PPT上展示图片,或用于导入,或用于描述等,反思中也多处提到图片的顺序、删减等问题,但是由于并没有反映出技术整合问题,所以编码时没有标注。

表1

四、技术与教学——TPACK

如何把技术整合到教与学中,预见如何使用技术也对教师的知识提出要求。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挖掘自己的内部资源——学科知识、对于学生的认识及教学法,并对使用技术时可能发生的状况作出预测和准备。使用技术时,所建立的情境越具体,教师就越可能成功。在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然后进行课后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学习了新的知识,这些知识正是他下次教学时可以利用的。这是面向具体情境和具体学科内容的知识,依赖于可使用的技术、学生和主题,这就是TPACK。

在文化考察听课记录中,师范生观察发现,实际授课中,课件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主要使用了PPT讲解知识、组织活动和播放音频等”“学生除了朗读课文时翻开课本,其他时候较少翻看课本。他们主要通过看PPT上课”,并且认为“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师范生们也“考虑到多媒体教学的清晰性和便捷性,采用了全程电子教学的方式”。以师范生的反思报告和实际讨论及教学视频为分析材料,在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

(一)教学前

1.教学前TK、CK与PK

教学前的准备阶段主要是确定课型和教学内容、目标和工具等,在这一阶段,研究人员对小组讨论进行录像,并写了观察报告。通常,师范生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时关注的是学科内容目标,但随着技术的介入,师范生需要思考教学的基本原理有关的内容、目的和目标,在教学中整合技术。技术的引入如何影响将要教授的内容,进而影响教学的目标?通过上课前的讨论视频发现,技术影响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如果师范生认为网上不容易寻找相关资料,就会放弃选取这一内容或主题,转而寻求易于寻找资料的教学主题或课型。相反,教学内容也会影响师范生决定是否使用及怎样使用教学方法或技术,如在小组讨论视频中有学生提议听力训练,回忆自己的学习听力体验,教师分为小组,让不同小组听不同内容后再描述。

A:之前W(他们的老师)让我们看录像,一个人看,一个人不看,然后看的人给不看的人讲故事,然后,大家一起再看一遍,来验证故事的正确性。

B:那是故事,衔接得比较好,这个不是(说明性语篇),视频都没有。

此小组讨论认为教学内容说明性语篇的衔接特点决定视频截取方式并不可取。而另外两组学生决定截取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影视视频做课程导入。网上截取视频涉及技术知识(TK),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则为学科知识(CK),做主题导入则涉及教学法知识(PK),这也是TK、CK与PK的融合,形成TPACK。在教学实践前的讨论中,有5个小组涉及TPACK话题,说明师范生在教学实践前已有一定的TPACK意识。

2.教学前多媒体化教材

文化考察中发现,课堂上学生很少用到教材,都是关注教师的课件。所以教学前,确定教学内容、目标之后,就是对教材的再加工,这也是一个多媒体化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张豪锋、张水潮2008)。它提高了课堂信息处理的效率,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形态,可以为无趣的单词、句型、语法学习创设生动而具体的形象或情境,也为课堂上教师的双向互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6个小组在课前都查阅资料,网上搜索合适的视频,制作出不但包含文字、图片,还能呈现声音、动画、视频的课件,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师范生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力图使教学内容更吸引人,更有效率,更有利于在课件中建立情境,如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物们争当森林之王的故事设立学习英语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情境。师范生在学校老师和带教老师的帮助下虽然可以制作出教学目标清晰、内容吸引学生的课件,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则要看实际课堂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能力及技术操作能力,如教学语言流畅、课堂管理能力等。

(二)教学中的技术与学科教学法

1.教学中的技术

在教学中,由于技术问题,如技术掌握不熟练、不熟悉教学设备,给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流畅度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在反思报告中有学生反映教室“教学用具比较先进,每个班级都是多媒体教学”,但是“我们组成员在上课前就出现了不知道音响在哪里,或是在白板上写字的记号笔没墨水等问题”;还有组员制作PPT,试讲教师对PPT没有预先试练,上课节奏断断续续,不够顺畅,这也提醒他们要预先熟悉技术的使用。或是在操作过程中“使用Word(软件)记录得不熟练”,没有预测到PowerPoint软件版本不同,PPT动画效果会出现状况,文字重叠或内容突然不见了。这些问题都让初涉讲台的师范生惊出一身冷汗。针对第一次教学中出现这类情况,实践小组在第二次教学中进行改进,熟悉教学设备、软件版本。Word打字不熟练,不能进行实时的书写反馈,那就运用传统的黑板来代替。另外,由于通过教学实践,他们也反思到在使用PPT时的一些融合PCK的方法技巧:“首先,PPT要显示出条理,单张文字不宜过多,编号是个好方法;其次,在PPT上呈现问题时,最好使用短小、清晰的祈使句,而避免使用冗长的问句,也可以通过关系图的方式清晰地展现;再次,生词、语言点等内容不能一下子都出来,需要逐个点出,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去看;还有,在制作单词填空等内容的动画效果时,不同电脑的放映效果会不同,若格式会出现状况,文字重叠就不好了。”

2.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知识

出于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目的,教师需在TK、CK和PK三种知识之间流畅、灵活地达到动态交互平衡,以期得到具体教学情境下的有效解决方案。TPACK是教师在教学时随时会应用到的知识形式,没有一种适合于每一节课、每个老师的解决方案,而是面向具体情境和具体学科内容的知识,这依赖于教师TPACK水平。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师范生在课堂上运用Word软件进行教学反馈,由于打字太慢,不能流畅输入,造成教师在讲台上手忙脚乱地打字,学生在下面无所事事。Word文字处理工具可以使教师轻松地编辑文档,同时这项工作又受制于教师的键盘输入技能。这是技术的功能限制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运用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方面,试讲教师用影视视频片段、歌曲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尽快进入学习或思考状态。例如,有小组就提出了“寻找一个关于记日记的短视频,目的是引出这节课的主题‘日记’,并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注意里面英语日记的格式、结构和时态的使用……”英语日记的格式、结构和时态属于学科知识(CK),截取短视频属于技术知识(TK),而导入主题和引导学生观看前应注意什么则涉及教学法知识(PK),这是TK、CK、PK三种知识的整合。师范生也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到如何更好地整合视频、教学内容和教学法,比如就视频提问的技巧,第一次试讲,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用于启发思考并进入活动的问题是“Do you usually keep a diary?”。第二次试讲,教师进行了改动,由原来的单纯提问改成了三个依次递进的问题,即“Do you like to keep a diary?Do you think the diary is about the past things or the future?What do you write on your diary?”。这不是单一地看视频,而是将视频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以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日记的特点,所以教学效果也较第一次有了改进,且在实践中提高了TPACK水平。在反思报告中,他们写道:“在播放视频前……提出了问题和任务,这样就可以有目的地去观看视频,而不是只图个热闹。……视频要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相一致。……不是为了播放视频而播放,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不同,……针对视频(教学活动)的提问角度自然也不同。”

PPT课件在课堂上不仅代替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教师也会运用其呈现教学指令。在6个小组中,有小组把活动指令呈现在课件上,帮助学生执行任务。但是,师范生也意识到不只表达上要清晰、简短,PPT上的指令也应该简洁明了,而不是“整篇粘在PPT上,学生一眼望过去有很长一段,还没有来得及阅读完,活动就已经快要结束了”。如果PPT使用恰当,也能起到课堂管理的作用。

(三)教学后的反思中的技术

在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然后进行课后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学习了新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师范生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发现问题,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基于教学视频的反思是师范生教育培养的有效手段,是从微观层面深化认识自己课堂教学的好方法,也是自我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学生在反思报告中写道:“从录像机的视角看一节课和只是坐在那里看一节课的效果完全不同。因为录像机可以将很远的场景拉近到眼前,以便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他们是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他们没有被点到是失落还是无所谓的态度。对于教师来说,从录像机的视角看自己也是全新的认识。”

另外,通过教学实践,师范生对现代技术也有了批判性的思考,实践前讨论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找什么资料,对技术的运用比较自信,“以为PPT制作简单”,实践中,在整合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法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技术、改变问题设置顺序等方式提高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实践后认为“对新媒体即电子白板或多媒体PPT和视频的使用切不可过分依赖”“教学活动设计并不是越花哨越好,越多越好,没必要每节课都制作视频、动画等”“要把传统媒介即黑板的使用和电子科技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师范生有了平衡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法之间关系的意识。

五、总结

技术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模式,也在改变着课堂教学。将技术与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相结合,能够提高师范生的TPACK水平,创造高效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当教师知道怎样将学科知识传达给学生及对不同技术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改造与呈现学科内容及表征的理解时,他们就具备了有目的地加强外语教学知识的基础。相反,如果教师缺乏坚实的知识基础,那么技术在课堂中可能仅仅是一个装饰品。然而,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线教师和学者共同努力。这个必然要迎接的挑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技能,更新知识,勇于尝试,增强自信。因此,要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其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意识,使两者的良性互动推动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成功,从而实现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师范生教学法教学内容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