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代驻防黑龙江城的水师营
2020-09-23李巍巍
李巍巍
(爱辉区文物研究中心,黑龙江 黑河164399)
清代,为抵御沙俄侵略,稳定北部边疆,清政府在水陆通衢、交通要道设立水师营驻防,先后设立黑龙江、卜奎、墨尔根、呼兰4 处水师营。这4 处水师营最多时拥有过各式战船230 多艘,官兵1060 名。他们为黑龙江地区的防御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黑龙江城驻防的水师营尤为突出。
一、清代驻防黑龙江城水师营的设置
(一)水师营的设立。十七世纪中叶,沙俄侵扰东北边疆,为巩固清代北部边防,抵御侵略,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政府命吉林水师营总管移驻黑龙江,统率水师官兵驻防黑龙江待命。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为抗击沙俄入侵,陈汶环奉旨带领福建水军驻防黑龙江。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康熙帝下令“调乌喇、宁古塔兵一千五百,并制作船舰,发红衣炮鸟枪及演习之人,于黑龙江、呼玛二处,建立木城与之对垒,相机制动”。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清政府设置黑龙江将军,以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为将军,率吉林、宁古塔官兵驻防黑龙江,原设的水师营总管隶属于黑龙江将军,黑龙江城水师营宣告正式成立。
(二)驻防黑龙江的水师营的位置。对于驻扎在黑龙江城的水师营,《瑷珲县志》和《瑷珲城全图》均有相关记录。民国九年《瑷珲县志》卷四:“瑷珲前清副都统衙门市曾有水师营木质官船大小三十余只。其大船、桨船存下船坞,即在巴拉哈达之下核查之内,距瑷七十五里。花船存于上船坞,即在北营迤北江岸之下河汊之内,距瑷六里。”根据藏于黑龙江省档案馆的黑龙江(瑷珲)副都统衙门档案中的《瑷珲城全图》(成图于1892 年—1900 年之间),图中船库即为水师营在瑷珲上游有泊船位置,下游则在河套之中。查阅相关文物档案,水师营遗址今位于瑷珲镇头道沟以北的江岸上,长约50 米,基宽约15 米,高约0.3 米。遗址现为耕地,地面遗迹已不明显。
(三)水师营的编制与机构。水师营最高行政长官是三品总管,听命于黑龙江将军。康熙二十三年,水师营初设,设总管1 人,驻省城。设四品官2 人,五品官2 人。康熙二十三年,由于沙俄的侵略的日益猖獗,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向朝廷奏报了黑龙江水师营情况,并请求增加编制,理由有二:一是每年修造船舰,需人手置办大量的棚绳、桐油、铁麻等物品;二是战船上的火炮、弹药均需人手查管,编制仅有6 个,实在是不够用,建议增加至10 人。奏请得到应准,黑龙江城水师营机构编制增加为:三品总管1 人,五品官2 人,六品官2 人,领催8 人,水兵419 人。
(四)黑龙江的水师营驻防的情况。为了有效的抗击沙俄的侵略,清政府派户部尚书伊桑阿带领工匠到乌喇(吉林)大规模修造战舰,当时黑龙江驻防水师营有大战船16只、花船12 只、桨船20 只;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根据驻防需要,从吉林船厂调来运粮船132 只;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由黑龙江拨给墨尔根各类战船66 只;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又从卜奎拨给战船10 只;康熙四十年(1701年),水师营再次得到补给。据统计,驻防黑龙江水师营的战船70 艘,其中大战船10 艘,2 号战船40 艘,江船10 艘,划子船10 艘。此外还有运粮船60 只。船只在黑龙江城(瑷珲城)南七十里托里尔峰河套停泊。这些战船5 年一大修,10 年一折造,而且战船上配备有火炮等武器装备,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曾上奏称:“现添造新船六十八只,红衣炮四十只,子母炮二百尊。”可见,水师营的规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非常可观的。
二、驻防黑龙江水师营的人员构成
(一)水师营的基本队伍。水师营水手均从士兵、奴仆、流人中征发,以汉族流人及其子孙后代为主体。“满洲兵丁于技勇武艺俱已精练,惟向来未习水师。”流人“闽广两湖原籍居多,其中不乏驾舟熟手”。满族八旗兵擅长陆战,水性较差,对于与沙俄对垒中的天险黑龙江,要求有熟悉水性的士兵,特别是福建一带流人尤其擅长。黑龙江将军布尔沙就曾向清廷报告:齐齐哈尔等处水师营内,除三藩以外的人,都是“发遣人犯子孙”,而这些带罪发配边疆的流人,也愿意加入水师营,他们在这里既能得到差使,同时也能获得食物。《黑龙江外记》中称:“旗下编入军籍者,营站屯三项也。营,水师营也。”这些来自南方沿海省份的流人加入军籍,成为驻防黑龙江流域水师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水师营的具体分工。水师营有正役和帮丁之分。在黑龙江城水师营的船厂里,多数都是康熙年间从宁古塔征调而来的流人,黑龙江将军由于之前就职于宁古塔,所以对流人的姓名籍贯,都比较了解,据此将这些流人按照年龄段分配相应的工作和任务。在《柳边纪略》卷四中就有相关记录:凡是年青力壮的流人,都为驻防黑龙江城水师营的水手和舱匠;而年老体弱的流人,则为水手的帮丁,助手。而且,水手和帮丁由宁古塔搬家到黑龙江城,朝廷也给予“移家”补贴:“移家银四十”,但“帮儿不与”。这些水师营的流人水手,在三年到五年后,清廷还要在他们其中选出一些“丁壮”“专习水战”。虽然这些来自南方的汉族流人不能像当地的农民一样擅长耕种,但却能“较驾驶舟师犹为娴习”,所以清政府拨给他们一些土地,让他们在此安家。
正役。充任水手和船工的流人,也被称为正身。水师营开始设立之初,水手和船工均为宁古塔流人充当。《龙沙纪略》中对于正役就有这样的表述:驻防黑龙江城水师营的水手都是由流人充役,卜奎有319 人,瑷珲有427 人。随着与沙俄的两次雅克萨战争,这些流人也都参与作战,作为“鸟枪“和“水师”二项兵出征,战斗胜利后,为了褒奖这些在原籍没有产业的流人,特别是一些没有罪的,康熙年间,萨布素将军为水师营请功,将水师称为“汉军”(不是汉军旗)。乾隆十年(1745 年),黑龙江将军傅森上疏清廷建议将他们留在本地当差,酌情录用。作为官员使用的流人,编入八旗,让这些流人与旗人一样当差,世代相传。乾隆皇帝应准。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迫于沙俄对我国北部边疆的虎视眈眈,清政府又一次对流人实行放宽政策,在驻防黑龙江城水师营的宁古塔流人子孙内挑选水手,选一些年轻力壮且服从指挥的人给予粮饷,水手按照要求进行操练。
帮丁。为辅助正役的帮手,也被称为帮儿。帮丁为水师营中没有编制的人员,多为“年老文弱”的流人充当。所谓“年老文弱“者,主要指60 以上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以及文弱书生。《宁古塔纪略》记载说,沙俄不断侵扰北部边疆,在黑龙江到处抢掠,且形势愈演愈烈。清政府下令:除了在旗服役的,年龄在60 岁以下的流人,一概当役。并且在其中选择200 名强壮的人,组成水军,学习水战。这些加入军籍的流人,也就是正役,需要上前线;而年龄超过60 岁的流人,作为帮丁需“输费正役”,帮助正役和前线囤积粮食。在水师营里,每1 个正身或水手,都配有帮丁1 人。
三、驻防黑龙江城水师营的职能
根据史料记载,“齐齐哈尔、黑龙江二城,例有水师、水手承种公田”,可见水师营虽为战事而立,但职能却不仅于战事。
(一)巩固边防,抵御外敌。17 世纪中叶,沙俄侵占雅克萨,并以雅克萨为据点沿黑龙江南侵。为抗击沙俄入侵,清政府设置水师营。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清廷下令“调乌喇、宁古塔兵一千五百,并制作船舰,发红衣炮鸟枪及演习之人,于黑龙江、呼玛二处,建立木城与之对垒,相机制动”。清政府为便于黑龙江流域水上作战,需要熟悉水性的兵种。其中,藤牌兵最为著名。藤牌兵,故名思议,就是把藤牌作为装备的兵种,善于陆地和水上两栖作战。《龙城旧闻》就有记载,水师营的兵丁一般都来自福建,或者祖先是福建人,其中有几个大姓,如莆田林姓、同安陈姓。其中陈姓的福建藤牌兵在雅克萨战争中贡献最大,名闻江省。在刘献廷的《广阳杂技》中有这样的描述:“众裸而入水,冒藤牌于顶,持片刀以进,罗刹众见之,呼曰大帽鞑子。众皆在水,火器无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枪矢不能入,以长刃掠牌上,折其胫,皆踣江中,杀伤大半,余众溃而逸”。可见水师营藤牌兵在雅克萨战役中所起的作用之大。
(二)征调漕运,运送粮食。《黑龙江述略》载:“黑龙江水师之兴,在康熙二十二年征罗刹时,原以运粮为主,其后定为制兵。”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清政府设立黑龙江将军,设置黑龙江城,与沙俄打响雅克萨之战,所需军粮的运输由驻防水师负责,由吉林水师营造船50 艘,以黑龙江及其支流作为粮食运送的路线,在瑷珲和呼玛之间设置船坞,将部分军粮储藏在那里,同时也将粮食运送到黑龙江城瑷珲。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又进一步调拨吉林水师200 人,每船载五十石,运送粮食到黑龙江城。
(三)设置岗哨,维持治安。康熙四十年(1701 年),水师营在黑龙江城东设渡船2 只,乾隆十四年,增设1 只。这些渡船作为旗民往来黑龙江左岸和右岸的交通工具,水师营在此设置岗哨,派专人管理重要水域,护卫老百姓安全过江。
(四)军事演练,沿江巡边。清代对水师的训练是严格的,平时训练和实战相结合。黑龙江城水师营地处边防,在每年开江后和封江前,都要进行春秋两次集中军事演练。每年四月黑龙江开,将军亲自操阅,水师营将战船驶于黑龙江上,鸣锣击鼓,燃放红衣大炮和排枪,以壮军威。等到八月份黑龙江快封江的时候,也同样操练一番。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记载:瑷珲“八旗水师营官兵水手防边操练,每年定为春秋两季二、八月间,演操四十日。各兵先以马箭一只,步箭五只在城较射,嗣在南教场演练枪队,而水师以花船八只,分八旗仍以各佐之兵上船排队操习,期限将满,即请都护阅操,分别赏罚,事毕则散归农,每年如例。”
除此以外,水师营每年还要上溯黑龙江航行,到精奇里江及外兴安岭巡察边界。19 世纪中期,英国学者拉文斯坦《俄国人在黑龙江》中就有一段这样的记录:“每年夏,中国官员用五艘大船溯黑龙江上航,大船前先是两小舟开路,并击鼓通告他们的到来。每条大船用五人一班轮流拉纤,每天轮换三次……,两艘船停留在对面中国地界竖立界标的地方”。
综上,驻防黑龙江的水师营负责黑龙江城的防卫警戒、水域管理及粮食运送工作。可以说,驻防黑龙江城的水师营对于黑龙江流域的日常政治经济运转和维护黑龙江的边防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驻防黑龙江水师营的衰落
清朝末年,清政府的国势衰微,黑龙江水师营也逐渐走向衰落以至解体。《黑龙江述略》记载:“黑龙江城额船,仅存三十二只,寄泊江滨,日渐朽蠹,亦无过而问者,若非粮运关乎军食,几无一船之可用也。”随着日俄侵略东北,东北边疆的危机日益加深。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庚子俄难,中俄交战,双方实力悬殊,“于是彼以巨轮上下,我以破艇孤浮”,黑龙江水师毁于沙俄之手,“庚子变后,无复一船”。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请裁撤水师营。最终驻防黑龙江的水师营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驻黑龙江城的水师营从设立到走出历史舞台,存在了二百多年,有着光辉历史,在初建时期的两次雅克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后来的日常政治经济生活中也在维持地方秩序、屯垦纳粮、保卫黑龙江和建设黑龙江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