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调查与思考
——以山东省2017级学生为例

2020-09-23隋丽君

考试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选科科目高中生

隋丽君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高考总成绩由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原始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等级成绩组成,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科目中自主选择[1]。新高考突破了我国长期以来的文理分科模式,以富于弹性的选科方案给予高中生前所未有的自由选择权。如何正确选科不仅关乎高中生志愿填报、升学与未来发展,还与我国未来的人才培养和国家建设息息相关。

山东省于2017年成为新高考试点省份。2018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 《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对本省新高考各项事宜做出详细规定。在实行“6选3”的基础上,将每门等级考试科目考生的原始分按照正态分布原则、由高至低依次划分为8个等级,再按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将每个等级内考生的原始分转换至相应的分数区间,即按照“一分一段”、级差1分的规则进行计分,总计8等80级。作为人口和高考大省,山东省新高考的推进和实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山东省2017级首届参加新高考的高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选科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二、问卷结构与样本描述

(一)问卷结构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主要了解调查对象的性别、生源地、所在学校类型、学习成绩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选科基本情况、选科能力和选科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问卷中的等级选项题采用五点式计分,并分别通过Cronbach系数法、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法进行问卷信度、效度检验,得到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为0.840、KMO=0.809,表明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良好。

(二)样本描述

1.样本描述

本研究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调查对象为首届参加新高考的2017级高中生。根据办学层次将学校分为A类高中和B类高中,在全省范围内,首先随机抽取A类高中和B类高中各3所,得到6所样本学校;再从每所样本学校中随机抽取300-350名学生发放问卷。共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05份,剔除无效问卷57份,得到有效问卷1848份,问卷有效率92.4%。

2.有效样本描述

(1)性别结构

在6所高中的1848名高中生样本中,男生828人,占总体样本的44.8%,女生1020人,占总体样本的55.2%,男女比例基本相当,样本的性别结构处于合理范围内,以此为基础进行性别差异统计分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生源地结构

在1848名被调查高中生中,来自市区和乡镇的高中生分别为838人和1178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45.3%和54.7%,双方比例大致相当。

(3)学校类型结构

在所有被调查对象中,来自A类高中的有870名,占样本总人数的47.1%,来自B类高中的有978名,占样本总人数的52.9%,来自不同办学水平或层次的高中生人数比例差值较小,为后期基于学校层次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基础。

(4)成绩结构

在1848名被调查对象中,成绩排名在前20%、20%-40%、40%-60%、60%-80%、后20%的高中生人数比例分别为 20.4%、21.8%、20.9%、18.7%、18.2%,各成绩段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布均衡,符合高中生成绩分布规律,可进行不同成绩高中生间的差异分析,具有较高的样本意义和参考价值。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选科基本情况分析

1.学科选择上,不同科目选择比例存在明显差异

如图1所示,高中生在不同科目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在6门备选科目中,地理是选择人数最多的科目,选择率高达68.1%,其次是生物学科;化学和历史的选择人数居中且大致相当;物理和政治选择人数较少,其中政治的选择率仅为36.4%,为6科目中最低。

图1 高中生科目选择统计

2.科目组合上,选择人数差异显著且呈现传统的文理分科倾向

如图2所示,高中生选科存在明显的文理分科惯性,选择纯文科(政史地)组合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29%,选择纯理科(物化生)组合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2.94%,二者均明显多于其他科目组合人数,这种现象可能与高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文理分科培养模式和高中生传统定式的文理观念有关。除此之外,约70%的高中生选择了“二理一文”或“二文一理”的科目组合方式,不同组合的选择人数差异显著。其中,化学-生物-地理组合最受欢迎,占比高达11.42%,其次是生物-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地理等;而物理-政治-历史、物理-政治-地理、物理-生物-历史等组合选择人数明显较少。

3.选科时间上,集中于高一年级

如表1所示,高中生选考科目的确定时间集中在高一,其中近两成的高中生早在高一上学期便已确定,大部分(78.4%)高中生在高一下学期确定选考科目,表明大部分高中生在高考选考科目的确定上比较及时,这与学校高二正式开始选课走班的现实相吻合。

图2 不同科目组合选择人数比例统计

表1 高中生科目确定时间统计

4.选科自主性上,高中生享有较大的自主选科权

如图3所示,分别有36%、45%、16%的高中生以完全自主决定、参考老师或家长的建议决定、与老师或家长共同商议决定的方式确定高考科目,表明大部分高中生在科目选择上持有较大的自主权。同时,老师和家长在高中生选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3 高中生选科自主权统计

5.选科稳定性上,更换科目现象较为普遍

如表2所示,选考科目更换行为比较普遍,除66.04%的高中生一次性确定选考科目外,其余高中生均更换过选考科目,更换次数上,主要集中在1-2次。据此可知,高中生在选科时,可能由于受到自身或外界等因素的干扰而产生选科意志不坚定的问题,即高中生在选科稳定性上有待提升。

表2 高中生选考科目更换次数

(二)高中生选科群体差异分析

1.选科倾向性别差异

如图4所示,高中生在科目选择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政治、历史等科目,在女生中的选择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而在物理、化学等科目的选择比例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尤其物理、政治两科目,男女性别选择差异分别高达33.4%和27.8%,反映出高中生选科存在明显的性别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女生更倾向于选择文科科目,男生则更青睐理科科目。

图4 高中生选科性别差异

2.选科倾向成绩差异

如图5所示,高中生选科倾向与学习水平 (成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随着学习成绩的下降,理科科目(物化生)科目的选择比例之和总体呈下降趋势,文科科目(政史地)的选择比例之和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高中生理科科目的选择倾向与学习水平呈正相关,文科科目的选择倾向与学习水平呈负相关。换言之,学习成绩较为优秀者更偏好理科科目,学习成绩次优者更偏好文科科目。

图5 高中生选科成绩差异

此外,成绩排名后20%的高中生的选科倾向与上述结论不完全吻合,结合表4的统计结果分析可知,成绩排名后20%的高中生在新高考选科信息掌握程度、选科目标明确度方面与样本所反映的总体样态有所出入。究其原因,可能与成绩排名后20%的高中生群体的特殊性有关,一方面,缺乏考试和升学信心,在选科上持模糊态度,选课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试图借助选科寻求出路,但自身实力有限,即使选择文科科目也难以取得优势地位,加之性格、心理因素等的影响,易产生投机行为,即主动选择被普遍认为难度较大、受欢迎程度低、选择人数较少的科目(如物理),以期获得更高的等级分和更大的录取机会。

3.选科能力成绩差异

选科能力即高中生选择考试科目的能力,涵盖对选科信息的掌握水平、选科目标的明确程度和选科结果的满意程度等。由表3可见,不同成绩水平的高中生在新高考方案了解度、选科信息掌握充分度、选科目标明确度、选科结果满意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随着学习成绩的下降,高中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均值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表明高中生的选科能力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成绩越优秀,选科能力越强,反之亦然。这意味着成绩相对落后者不但要面临来自成绩相对优秀者的分数压力,而且在选科能力和水平上也落后一步,整体上处于不利地位。同时,随着学习成绩的下降,高中生在各个维度上的标准差整体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成绩相对落后群体中的个体在选科能力上的差异大于成绩相对优秀群体。

4.高中生选科能力存在城乡差异

如表4所示,城乡学生在新高考方案了解度、选科信息掌握充分度、选科目标明确度、选科结果满意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乡镇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均值均高于城市学生——分别比城市学生高0.219、0.26、0.269、0.236, 表明乡镇学生选科能力普遍低于城市学生,在选科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同时乡镇学生在新高考方案了解度、选科信息掌握充分度、选科目标明确度、选科结果满意度上的标准差分别高于城市学生 0.190、0.143、0.104、0.127,反映出在乡镇学生群体内部,不同个体间选科能力的差异亦大于城市学生。

5.选科满意度校际差异

由表5可见,A类高中和B类高中在选科需求的满足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来自B类高中学生的均值比A类高中高0.993,表明A类高中在对学生选科需求的满足程度上明显优于B类高中。究其原因,与B类高中相比,A类高中的学生得以享受更多、更优质的选科资源,以选科和学生发展指导课开课次数为例,如图6所示,以学期为单位进行统计,B类高中的开课次数以1-2次居多,A类高中的开课次数则集中在5次及以上,A类高中在学生选科和发展指导课开课次数上的表现明显优于B类高中,表明前者对于学生选科和发展指导更为重视,其高中生在选科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来自学校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表3 高中生选择能力的成绩差异

表4 选科能力城乡差异

表5 高中生选科需求满足度校际差异

图6 选科和发展指导课程开课次数的校际差异

此外,来自B类高中学生的标准差高于A类高中0.391,表明B类高中在对其学生选科需求的满足程度方面相对离散,即在B类高中学生群体内部,学校对不同个体选科需求的满足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三)高中生选科影响因素分析

1.选科所考虑的因素

如图7所示,高中生选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维性,且各因素的影响范围有所不同。首先,学科兴趣和考试成绩是高中生在选科时普遍考虑的因素之一,86.68%的高中生在选科时考虑到学科兴趣,85.17%的高中生在选科时考虑到考试成绩因素。其次,有超过半数的高中生选科时考虑到学习难度和就业前景的问题。最后,大学要求、学好信心、志愿适用、对手实力等也是影响高中生选科的因素。

图7 高中生选科影响因素分析

如图8所示,学科兴趣和考试成绩是大部分高中生选科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在回答“选科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这一问题时,有38%的高中生选择了考试成绩,35%的高中生选择了学科兴趣。此外还有11%和6%的高中生分别优先考虑就业前景和学习难度。少部分高中生将大学要求、学好信心、对手实力等视为最优先考虑的因素。

结合图7和图8分析可知,高中生选科的影响因素在普遍性和迫切性上基本一致。高中生选科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科兴趣是高中生选科所考虑的最普遍也是最首要的因素。科目考试成绩、大学专业要求和就业前景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图8 高中生选科最优先考虑因素分析

2.高中生选科遇到的困难

如图9所示,高中生选科面临较多困难且困难分布相对集中。其中,均有超过半数的高中生在选科过程中面临“兴趣、规划不明确”“招生信息掌握不够”的问题;各有近46%的高中生存在兴趣与成绩相矛盾、成绩均衡无优势科目的问题。可见,高中生选科困难普遍集中在“兴趣、规划不明确”“招生信息掌握不够”“兴趣与成绩相矛盾”“成绩均衡无优势科目”四项上。此外,27.71%的高中生表示在选科时受到竞争对手实力的干扰;近两成的学生存在兴趣与专业相矛盾的问题,近一成的学生所在的学校无法满足自己的选科需要。

图9 高中生选科面临的困难统计

如图10所示,在选科面临的最大困难上,学生的选择结果较为分散。26%的高中生选择了兴趣、规划不明确,23%的高中生认为“各科成绩均衡,无明显优势科目”是面临的最大困难。分别有18%和16%的高中生选择了“兴趣与成绩相矛盾”和“招生信息掌握不够”,8%的高中生表示自己选科最大的困难是受到竞争对手水平的干扰。

图10 选科面临的最大困难统计

从图9和图10的分析结果来看,高中生选科的各项困难在普遍性和迫切性上基本一致。其中,“兴趣、规划不明确”是高中生选科最普遍也是最迫切的困问题,此外,“各科成绩均衡,无明显优势科目”“兴趣与成绩相矛盾”“招生信息掌握不够”等也是高中生选科解决的重要问题。

3.高中生选科希望获得的帮助

如图11所示,在希望获得的各项帮助中,“专业招生相关信息”选项选择人数最多,普遍性最强,占比76.73%,其次是生涯规划和发展指导。均有半数以上的高中生希望得到学科教师和家长的帮助。还有各近1/3的高中生选择了班主任的指导和充足的选科条件。

图11 选科希望获得的帮助

如图12所示,高中生选科最迫切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发展指导和招生信息方面,其中,37.23%的高中生在选科过程中最希望获得高校和专业招生的相关信息,24.46%的高中生最希望获得生涯规划和发展指导。最希望获得家长支持、学科教师帮助的高中生各占约12%,希望得到班主任指导的有5.95%,反映出高中生在选科过程中对于家长和学科教师的期待高于班主任。此外,有7.03%的高中生最希望获得充足的选科条件,表明该部分高中生可能由于学校资源、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自由选科。

图12 选科最希望获得的帮助

综合图11和图12,高中生各项选科需求在普遍性和迫切性方面基本一致。其中,专业招生相关信息既是当前高中生选科最普遍的需求,也是最迫切的需求,生涯规划和发展指导紧随其后。排在三、四位的分别是学科教师的帮助、家长的支持。在普遍性上,班主任指导高于选科条件,在迫切性上,选科条件则高于班主任指导。

四、高中生选科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认知水平偏低

自我认知是高中生选科的内在出发点,包含对自身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个人内在因素的了解。面对自由选科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自我认知,选科时往往陷入迷茫和焦虑。调查显示,学科兴趣是高中生在选科时最普遍也相对优先考虑的因素,是高中生选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与此同时,对自身兴趣、规划的不明确也是高中生选科面临的最普遍和最大的困难,在回答“你在选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时,56.60%的高中生选择了“对自身的兴趣、需要和未来规划不明确”;近1/3的高中生表示该问题是自己在选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自我认知上的不足使高中生在选科时比较被动,主要表现为选科盲目和选科从众,一方面,学生单纯地依靠自我感受、主观推测进行科目取舍,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不少学生热衷于征询和探听周围人的选择,并以此为依据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决定以便满足心理安全感的需要,即学生群体中常见的从众心理。简言之,高中生虽然享有较大的选科自主权,但自我认知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选科能力,是高中生选科的一大障碍。

(二)选科和招生信息了解不足

选科和招生相关信息是高中生选科的客观依据。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高中生在选科时存在对选科要求及相关信息掌握不够的问题,在普遍性上,仅次于兴趣、规划的不明确;76.73%的高中生表示希望获得选科和招生相关信息方面的帮助,在回答“你在选科中最希望获得的帮助是?”时,37.23%的高中生选择了该选项。反映出高中生整体在选科和招生信息掌握方面捉襟见肘。此外,高中生在新高考方案了解度、选科信息掌握度方面还存在着成绩和城乡差异。来自乡镇或学习成绩较差的高中生,在信息掌握水平上普遍不及来自城市或成绩相对优秀者,且群体内部的个体间差异更大。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不同个体或群体对目标信息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掌握信息较为充足者,处于相对有利位置;掌握信息较为不足者,处于相对不利位置[2]。信息的匮乏致使高中生选科缺乏外在依据,继而难以将自身实际情况与未来目标、方向进行有效衔接。选科和招生相关信息的匮乏是当前高中生选科面临的困难之一。

(三)场地、师资匮乏挤压选择空间

新高考的推进使极具灵活性、适切性和复合性的选课走班制成为必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资源有限,很难完全满足选课走班对教学资源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选科。一方面,教学班数额大于原来的行政班数额,增加了对教室的需求量。尤其对于中、小型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而言,经费、场地、视听教学设备等基础教育投资和先天条件的不足使其无法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选课走班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里各科教师的数量基本固定,而学生选科的自主性,使不同学科的选科人数和比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选科人数的不确定性造成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缺失”与“闲置”的不确定性,这直接导致了学校无法为所有高中生提供充足的选科条件。据本研究调查,近10%的高中生曾面临学校无法满足选科需要的问题(图9所示),31.93%的高中生表示希望获得充足的选科条件(图11所示)。简言之,资源匮乏致使学校在选课走班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理想中的自由选科演化为现实中的“套餐”选择,难以拥有真正的选科自由是学生选科面临的又一大现实困境。

(四)制度设计滋生选科博弈

新高考在计分方式上普遍采用等级赋分制,等级赋分制遵循“原始分数—百分比例—等级—等级分”的转化路径,虽然解决了考试题目难易程度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但导致因考生群体异质性所造成的计分不公问题更加突出[3]。考生在某一门科目考试中所取得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门考试中其他竞争者的水平。调查显示,有13.37%的高中生选科时会考虑竞争对手的实力,有27.71%的高中生表示在选科时受到竞争对手水平的干扰。这种考生群体异质性造成的不同科目间分数不等值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高中生的选科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滋生了“田忌赛马”式的选科博弈,即回避高水平考生群体,转向考生群体整体水平较低的科目,形成错位竞争。“田忌赛马”不可避免地带来学科失衡和“理科萎缩”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理科尤其是物理学科的选择人数大幅下滑,并可能通过向上传导而带来逆向选择,获得传递与进一步蔓延[4],最终陷入恶性循环。一言以蔽之,新高考计分机制自身的缺陷为高中生博弈式选科提供了可能,这种功利取向和行为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对高中生选科产生不利影响。

五、高中生选科的优化建议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及共同努力[5],形成改革共识和改革合力,协同创新,共同探索推动新高考选科落实与深化的有效路径。

(一)高中生自我成长

1.树立自我认知和终身发展观念

在某种意义上,选科即选择有助于实现人生意义的发展路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高中生理当且必须对自身做出清醒认识,并培养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观念。首先,认真剖析自我,对个人兴趣、性格、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做出基本的分析和判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借助心理测试或他人的评价来增进自我认知,尤其是要明晰自身学科优势,也可参与校内外社团或实践活动,根据对活动过程的体验和活动结果的评价来对自身做出客观判断。其次,有意识地培养奋斗精神,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日常生活中,端正态度,锐意进取,在不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同时学会及时进行自我观察和反思总结。挖掘自身优势与潜能,主动施展,同时,正视缺点与不足,努力学习和改进。孔子曾言:“学而不已,阖棺而止”。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中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尤其是当出现学业成绩与兴趣相矛盾、成绩均衡难以抉择的局面时,高中生必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拘泥于眼前,深信学无止境,不断地更新、拓展视野,学习并掌握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最后,主动提升精神境界,明确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未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使命,将个人理想、人生幸福的正当追求同国家需要、社会召唤有机结合起来,彰显生命价值[6]。

2.了解掌握招考信息

高中生应当积极适应新高考政策变化,提高选科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调整心态,克服选科恐惧或焦虑心理;理性应对,正视选科并将其视为个人发展的机遇;积极争取,尽早为选科做准备。利用周围一切可用资源,采取务实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获取考试与招生相关信息、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慎重决策,保持理性,对自我负责。通过职业访谈、实践或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职业—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增强专业与学科的贯通意识,形成职业理解,以职业确定专业,以专业确定选考科目。尤其是应积极关注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主动拓宽选科和专业招生相关信息的来源渠道,通过学校讲授、亲友交流、媒体宣传和自我搜集途径了解新高考选科相关政策信息和动态;时刻保持与家长、教师间的信息互通和交流;在高一阶段在各科目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体验、分析和总结,增强对各科目的了解、发现自身潜在的学科兴趣,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合理规划,有所侧重。在立足于自身、周全考虑的基础上,进行慎重决策。

(二)高中自主变革

1.完善选课走班管理和保障体系

普通高中学校应积极探寻科学化运作,来保障走班的顺利推行。探索构建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育人体系的融合,加快学校转型,构建多样化、可供选择的高中教育新常态[7]。首先,制定并优化选课走班布局设计。在综合考虑本校资源承载能力和学生选科情况的基础上,明确选课走班的布局方向。在教学班划分上,基于高中生选科的差异性需求,实行分类教学。统筹各年级、各学科教学班的数量、班额、位置分布和教师的学科特长、教学态度等,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和教学资源分配情况考虑实行分层走班。分班时间上,以高二第一学期开始为宜。同时,积极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充分评估师资存量、教室数量和选科结果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选课走班方案。其次,各高中应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加强区域联动和校际合作,尤其是信息和教学资源共享。针对选科带来的教师需求差异问题,可通过教师跨年级、跨学校或者跨区域教学等途径加以协调,必要时培养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或增加外聘教师数量。最后,加快管理体制创新,建立网络化管理平台,构建“三师共管”的管理模式。班主任、各科教师和生涯规划教师分别负责行政班日常管理、教学班学习管理、选科和生涯规划教育,三者间既要明确分工,又要相互配合,构建协调、高效的走班管理体系。

2.加快选科指导和生涯教育课程建设

1971年,时任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的马兰(Marland)首次提出生涯教育的理念,他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或都将是生涯教育”。新高考背景下,强化对高中生的选科和生涯规划指导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中加大对高中生选科的支持力度和资源投入,肩负起厘清高校专业对学生学科素养和能力品质要求的责任[8],为高中生提供及时、有效的选科服务和指导。一方面,对承担“生涯规划”、“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高中应着手并加快建立高素质的选科指导队伍,为选科指导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专门设置选科和生涯规划教师岗位,定期开设职业生涯教育必修课,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帮助高中生全面了解各学科及选科规则、高校专业设置、录取流程和依据等,明确发展方向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适当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组织现场观摩、职业体验、兴趣小组等灵活、开放的情境式教学活动,挖掘学生的职业兴趣,唤醒其生涯意识、目标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选科需求。另一方面,正视生涯教育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保障生涯教育贯穿整个高中教育阶段的同时,提升对生涯规划课的统筹和推进力度,防止生涯教育停留在形式化、零散化的知识传授水平或简单的职业概念、策略的传播层面[9]。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凸显各科目的内在魅力和未来价值,融生涯教育于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施加生涯教育影响。

(三)教育行政推进

1.提升选科方案专业化研究水平

公平选才是社会大众对高考关注的焦点,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10]。相关部门应当加紧研究制定科学、规范且能够用于分数解释和学生表现评价的考试标准,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评估和监管,从考试命题、实施和评价等多个环节入手,全面提高选科考试的专业化水平[11]。增强测量与评价领域对等级评定、分数等值等工作的技术支持是当前的首要任务[12]。在实际操作中,考试机构可考虑组织成立测评技术专家组,负责研究设计配套的测评技术、方法和措施。在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计分经验的同时兼顾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增强政策弹性,逐步探索并制定科学、灵活、多样的选科方案。同时,完善选科政策设计,建立理科选考保障机制。密切关注各省市高中生选科动态,及时掌握各科选科人数和比例,根据国家相关学科人才培养需求并结合各省市的实际情况确定科目保障数量,维护并保障选考该科目的高中生的正当权益,从而缓解选科博弈带来的学科失衡和公众对于高考公平性的担忧。

2.加大资源保障与监管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通盘考虑学校布局和教学资源统筹的问题[13],探索更科学的资源供给和分配方式。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与高中间的信息往来,及时了解并掌握高中在选课走班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结合各高中的具体发展情况,适当加大对乡镇或薄弱学校的财政倾斜和扶持力度。及时统筹调配师资、促进校际联合互助、协调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必要时进行教师人事制度的配套改革,最大限度地满足高中的需求,为选课走班的推进保驾护航。

此外,生涯教育的顺利开展也有赖于行政部门的介入和推动。加紧成立生涯规划教育管理部门,负责生涯规划教育的协调与落实。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进行多边协作,调动高校、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发挥学校平台的桥梁作用,为学生走向社会和职业世界提供条件支持[14]。同时,搭建权威、系统的省市选科资源平台,向学生提供选科模拟与职业倾向测试等服务,从而使学生选科和未来的学习更有针对性。重视并加快启动生涯教育立法程序,切实提升生涯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尤其是要加强对高中生涯教育的管理。制定详细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规范,不但要确保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还要通过建立高中生涯教育评价体系来检测和保证其最终的实施效果。

猜你喜欢

选科科目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生涯规划背景下高中生如何选科浅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一严禁选科分班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考“新科目”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