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小像考

2020-09-23朱万章

收藏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方印题跋画像

□ 朱万章

曾国藩(1811~1872)是晚清时期颇具影响的政治家和文人。他字涤生,号伯涵,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关于他的政绩及其在学术、文学上的成就,已有不少学者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但对于颇具收藏与观赏价值的曾国藩肖像画,则较少有人关注。笔者在从事明清肖像画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多本相似度较高的曾国藩画像,遂引发了我的极大兴趣。

一、“国博本”《曾国藩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一件《曾国藩画像》(以下简称“国博本”),所绘为曾国藩半身像,身着长衫,秃头,虬髯飘逸,左手垂下,右手拈着胡须,双面炯炯有神,凝视着前方。画上并无作者款印,但有黎庶昌(1837~1898)题写的像赞及题跋:“赠太傅一等毅勇曾文正公小像,光绪二年七月门下 黎庶昌赞。毅勇堂堂,虬髯飘扬。属任大重,哲惟显皇。帝之基元,群盗弛张。六师讨伐,经营极方。公拯太难,起贼亢。六朝旧都,逆竖居之。曰荆吴大国,孰予敢掊。楚师既东,包汉与江。濯征十载,遂临海邦。擒王扫穴,兵威有赫。若火日之烈烈,乱贼息灭。天实命我,祚我圣相。皇奋其威,高视霸王。有宣兴周,著列方虎。炎汉再绍,葛亮继武。亦有汾阳,再缵唐绪。公隆厥声,伯仲伊吕。同治七年,扬州监生马铸在金陵节署为公写小照,一时幕府诸君争出金钱属马君重影,而余亦适得其一,颇觉神似,后携至椅花池厘局,毁于火,年复假马君旧影,令他工貌之,仅存大略云,庶昌又记”,钤朱文方印“莼斋”。同治七年为公元1868年,时年曾国藩58岁,乃其盛年写照。从黎庶昌题跋可知,在同治七年,由扬州画家马铸为曾国藩画像,当时曾国藩的幕府中人均出资请马氏一像多画,而黎庶昌亦获得其中一幅。后来因为毁于火,遂再请别的画工按照马铸所画的旧影重新摹绘了一件,现在所见“国博本”即是重摹本,但此画工的姓名在黎庶昌题跋中并未提及。题跋中的像赞,见于黎庶昌所撰的《曾太傅毅勇侯别传》,但部分文字略有不同,“哲惟”为“唯哲”,“弛”为“披”,“居之”为“居诸”,“霸王”为“伯王”,“葛亮”为“诸葛”①,印本对照此像,正可互为校勘。(图1)

关于马铸为曾国藩画像之事,曾国藩在同治七年二月三日的日记中也有记载:“午刻,张石朋带来之扬州监生马铸,字蓉汀,善画小照。余平生未画过一次,因命之画。马与余对坐,张石朋与王子云陪坐。约半个时辰画毕,持与家人,以为颇肖也。”这段记载正好与黎庶昌的题跋相互印证。由日记可知,马铸是为曾国藩画像的第一人,而且画像是对景写生,在画好之后,包括曾国藩家人在内,都“以为颇肖也”,说明马铸所画曾国藩像是最接近其本尊的。

像赞及题跋者黎庶昌,字莼斋,自署黔男子,贵州遵义人,为曾国藩幕府成员,著有《曾文正公年谱》和《拙尊园丛稿》。他既是曾国藩幕府一员,又是其弟子,深受曾国藩推崇。曾国藩在致好友张裕钊(1823~1894)的信札中就谈及:“国藩今年衰态曰增,学业就荒,计亦不复能再作文字,正月曾作《江忠烈神道碑》,足下视之不甚退否。后生为古文者,遵义黎庶昌、桐城吴汝纶,可望有成也”②。吴汝纶(1840~1903)也曾为曾国藩幕僚,在文学上颇有建树,是“桐城派”后期的代表,著有《吴挚甫文集》《吴挚甫诗集》《吴挚甫尺牍》和《东游丛录》等。曾国藩幕府中人甚众,唯独对黎庶昌、吴汝纶寄予厚望,足见两人确实才干出众,深得曾氏嘉许。在曾国藩于同治八年(1869)致黎庶昌的信札中也谈及:“接手书,汲汲以修名不立志事无成为惧,有屈正平、陶士行之风,良堪敬仰。至以建树无闻,遽用皇皇,则殊太早,计三十三岁,甫及壮年。古来如颜子立德、周郎立功、贾生立言,均在少壮。然千古曾有几人?其余贤哲代兴,树立宏达,大抵皆在四十以后耳。以仲尼之圣而不惑,亦待四十。今来示,以惑之,滋甚急,思疑似闻道更思早于鲁叟,斯可谓大惑也。三史通鉴,次第卒业,为学之大基已立,若能精进不懈,博览而约,守资深而居安,终有洒然自得,涣然冰释之日,殆非他人所共喻。至于朝夕升斗之谋,则丁中丞道出,此间当与之一熟商。此等亦有运命大囊之说,颇省记否?”③曾国藩对黎庶昌的循循善诱与谆谆教诲,跃然笔下。正是这种奖掖后学的长者之风,使得黎庶昌在马铸原画不慎焚毁的情况下,再延请画工传移模写,留下可资念想与膜拜的曾国藩小像。黎庶昌题写像赞是在光绪二年(1876),其时曾国藩已下世四年,故重摹此像实有祭祀与追念之意。

曾国藩画像的最初作者马铸,生平事迹不详,从曾国藩和黎庶昌记载可知,他字蓉汀,为扬州监生,擅画肖像。在《曾国藩画像》之外,笔者尝见过其所绘的《贻桂图》,自题:“贻桂图,筱湘尊兄大人玉照,荣汀弟马铸写并题”,钤朱文连珠圆印“马”“铸”。所绘像主筱湘身着长衫,手牵孩童,其画法与《曾国藩像》较为接近,都为墨线写衣纹,以钛白晕染,而面部则用赭色与淡黄渲染。该图为全身像,且有孩童陪衬,除此之外,与《曾国藩像》均大同小异。虽然马铸的史料极少,传世的画作也较为罕见,但从有限的资料和画迹看,他当为其时活跃于南京、扬州地区的职业肖像画家,正因如此,他没有相关的文字资料留存下来。

此外,在此画画幅左下侧尚有鉴藏者题跋:“中华民国廿四年二月新繁金光弼敬藏”,钤白文方印“金光弼印”,在画幅右下侧则有朱文长方印“新繁金光弼藏”。

二、“南博本”《曾文正公象》

在南京博物院也收藏了一件与“国博本”相近的曾国藩小像(以下简称“南博本”),其人物造型与“国博本”相似度极高,是由吴新铭所绘。作者题识曰:“曾文正公象。通经博古之才,旋乾转坤之手,议礼而陈谠言,至今犹传人口。勒鼎钟而铭常,其斯为中兴之元臣,而楚材之称首。壬申冬月大雪前一日,南兰吴新铭题并制赞,时客邗江”,钤朱文方印“辛名手迹”和白文方印“吴木安”。吴新铭生平事迹不详,当与马铸一样,为晚清时期职业肖像画家,此画最原始的母本,当与“国博本”的母本一致,即均系源自于马铸所绘。

虽然“国博本”和“南博本”曾国藩小像所据母本一致,且造型也相类,但细究起来,两画还是有少许不同:“国博本”表情严峻,威严有加而亲善不足,“南博本”面带微笑,和善有余而威严不足;“国博本”面颊偏修长,而“南博本”面颊略逊之;“国博本”胡须稀疏而颜色偏淡,而“南博本”胡须浓密而颜色偏浓。在人物的衣纹线条方面,“国博本”既以粗笔勾勒线条,亦有细笔作为辅笔,而“南博本”的线条并无明显的粗细之分。(图2)

三、他本曾国藩像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收藏有曾国藩的另一件小像(以下简称“国博副本”),为曾国藩半身胸像,其造型为“国博本”和“南博本”的近景版。但相比较“国博本”和“南博本”,此图所绘曾国藩较为瘦削,两颊凹陷,颧骨凸出,额头布满皱纹,且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交合在一起(而“国博本”和“南博本”中两指分开),胡须密而色淡,衣纹为浓墨所绘,画风颇类“海上画派”。此图并无任何题识,其构图当为册页模式,与今天所见的证件照相类。(图3)

图1 清·无款 曾国藩像纸本设色 134×44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2 清·吴新铭 曾文正公象纸本设色 121.2×31.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外,在2005年上海的敬华拍卖行也出现过一件《曾国藩像》(以下简称“敬华本”)。该图所绘为曾国藩全身立像,除增加下半身外,其人物造型、神态均与“国博本”和“南博本”相似。曾国藩手捻浓密的胡须,面带微笑,注视着右前方。此图亦无作者款印,属佚名作品,从其造型看,当亦属直接或间接来自于马铸所绘的母本。画上有吴云、陆恢、杜文澜、王屺、孙振翮题跋,吴云题曰:“曾文正公遗象,同治十二年癸酉春三月既望,吴云熏沐敬题”,钤白文方印“吴云私印”和朱文方印“两轩”,同治十二年为1873年,系曾国藩下世之次年。吴云(1811~1883),字少甫,号平斋、退楼,浙江归安人。既是书画家,亦是鉴藏家,其斋号有两轩、二百兰亭斋,擅画山水,亦擅长写照,有《苏东坡像》(广东省博物馆编)行世,著有《两轩彝器图释》《二百兰亭斋金石及》及《古官私印考藏》等。吴云是此画最早的收藏者。

陆恢题曰:“七十二芙蓉,回环抱祝融。星辰扶斗极,人物起湘中。决策资元老,持危振大风。平生坚忍力,含盖众英雄。金草脱麻衣,先皇弃万机。专心平国难,忍痛弥英夷。将帅罗群策,威灵指国旗。至诚天感召,终始戮鲸鲵。冷落双枫馆,终年积想劳。摹成新粉本,犹是旧风标。图岂凌烟写,魂凭宋玉招。瓣香私淑意,颊上补三豪。人以多能圣,才非一艺长。法书通篆隶,文气辨阴阳。戒满三缄口,能柔百炼钢。屡经兵火劫,尸祝自江乡。文正遗像向在平斋吴太守家,不知何时散落人间,今为友人所得,因题五律四章以识图之所自,后学陆恢。”钤白文方印“陆恢私印”和朱文方印“廉夫”。陆恢(1851~1920),字廉夫,号狷叟,江苏吴江人,“海上画派”代表画家,擅画山水、花鸟。在此题中,除了像赞之外,也指出此画曾藏吴云家,现藏陆恢友人处。

杜文澜题曰:“东坡未见希文憾,我幸从公十一年。太息西州门外路,山邱华屋总凄然。江左夷吾王茂弘,东山赌墅亦相同。麒麟高冢凌烟阁,都在生绡尺幅中。杜文澜拜题。”钤白文方印“文澜”。杜文澜(1815~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人,曾入曾国藩幕府,诗中“我幸从公十一年”即是指此。擅诗词,著有《宋香词》《词律校勘记》《憩园词话》及《平定粤寇记略》等,辑有《古谣谚》。

王屺题曰:“曾文正公遗像,昔年在莫愁湖见之,沈雄英毅,游人无不瞻仰。此帧系退楼老人旧藏,未知是何名手所制,威仪棣棣,神采生动,想见当年经文纬武,平定洪杨,洵为有清一代功臣,今归云舫老友所得,珍藏瀛楼,为尊重肯名臣之,诚意出示,属题以志景仰。邓尉山民王念慈。”钤白文方印“念慈”。王屺,字念慈,号邓尉山民,江苏吴县人,为陆恢弟子,擅画山水、花卉。题中所言南京莫愁湖见曾国藩像之事,清人薛时雨(1818~1885)有一幅对联便是专门为此处的曾氏画像所题:“人间宰相,天上神仙。果然蓬岛归真,想圆峤方壶,有如此水;小隐曾来,大名不朽,留得湖山遣爱,比谢安王导,别擅千秋。”④题跋和对联可互为印证。王屺在题跋中亦谈及此画曾经吴云(退楼老人)收藏,现归云舫老友的瀛楼所藏。在画幅右下侧有一方朱文方印“云舫珍藏”,即是云舫藏印。

孙振翮题曰:“谢公雅望系安危,葛相鸿名宇宙垂。旷代难逢谁伯仲,披图重见古须眉。南朝山色空如旧,东去江流逝莫追。君饱师门知己感,遗容摹写不胜悲。孙振翮题。”钤白文方印“孙振翮印”。孙振翮,安徽寿阳人,辑有《留别诗钞》。

在画幅右下侧尚有另一朱文鉴藏印“金吴澜珍藏”,金吴澜(1820~1888),字胪青(一字鹭卿),曾入曾国藩幕府。

由诸家题跋可知,“敬华本”《曾国藩像》历经吴云、金吴澜及云舫所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曾国藩画像。与前述诸本相比,此本最大不同在于所绘为全身立像,是在马铸最初蓝本基础上的再创造。

图3 清·无款 曾国藩像 (国博副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4 曾国藩摄影照

饶有趣味的是,曾国藩所处的时代相机已从西方传入,故有照片流传于后世。现在较为常见的曾国藩影像有《中国近代学人象传》所载半身胸像⑤及各类曾国藩传记所载的曾国藩朝服像。将诸本曾国藩画像与其照片相比,会发现最接近其本人相貌的是“国博本”,其次为“南博本”和“敬华本”,与其神形相去甚远者为“国博副本”。很显然,“国博本”是其弟子黎庶昌直接延请画工对母本的摹绘,属下真迹一等,其他本所依据的版本虽然从根源上都可追溯到画像的最初作者马铸,但或许只是对摹本的摹绘,故相比较曾国藩本尊来说,形象略有差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图4)

四、结语

曾国藩在任时,屡建奇功,尤其是平定洪杨之乱,故在朝野上下,深孚众望。在其生前身后收藏画像,膜拜或纪念,已成一时之风尚。“公在时,门生故吏慕仰之甚者,率图形去藏之”⑥,在其身后,这种状态依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晚清民国学人马其昶(1855~1930)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所作《书张廉卿先生手札后(丙申)》中谈到与友朋游览妙相庵,“庵内一室,祀曾文正公相,与危坐其下。先生为述文正轶事,慨今者之无其人,天下幸终平治矣乎”⑦,可见后人对曾国藩的祭祀与追念,发乎真情。正因如此,曾国藩的画像在清代同治以降直到民国早期,不仅在其弟子和故吏圈中受到追捧,更在收藏界和知识界中得到垂注,为其题写像赞者也代不乏人,如孙衣言的《曾文正公像赞》:“七尺之躯,亦犹吾徒,而其身常系国家之轻重,其心常以天下为戚愉,其威名材略可以镇华夏而殊区,而其诗书之气、道义之腴,依然一儒于戏,是之谓大丈夫”⑧,汪士铎亦有《曾文正公小象》云:“已上清都侍冕旒,黄河泰岱气常留。盟心管葛同吹,唾手荆扬赖借筹。百世幸瞻威凤彩,十年辱与海鸥游。江南共有西州感,况溯流风未阻修”⑨,这些像赞连同传世的诸本曾国藩画像,成为我们了解晚清时期像曾国藩这样的明星官员和个性文人的珍贵图像资料。

注释:

①黎庶昌《曾太傅毅勇侯别传》,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卷12,第816页,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②曾国藩《与张廉卿》,《曾文正公书札》卷27,清光绪二年(1876)传忠书局刻增修本。

③曾国藩《与黎莼斋(同治己巳)》曾文正公书札卷14,清光绪二年(1876)传忠书局刻增修本。

④邹弢《三借庐赘谭》卷12,清光绪申报馆丛书余集本。

⑤《中国近代学人象传》,第245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⑥黎庶昌《曾太傅毅勇侯别传》,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卷12,第816页,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⑦马其昶《抱润轩文集》卷3,清宣统元年(1909)安徽官纸印刷局石印本。

⑧孙衣言《逊学斋文钞》卷7,清同治刻增修本。

⑨汪士铎《悔翁诗钞》卷13,清光绪张士珩味古斋刻本。

猜你喜欢

方印题跋画像
题跋课程在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中的缺失与建设
威猛的画像
荒率秀润
近十年来中国绘画题跋研究综述
画像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走进陈半丁花卉画
以《千里江山图》为例论题跋的鉴藏功用
画像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
明颜书《争座位帖》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