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比”“兴”论争概述

2020-09-22李赫

读天下 2020年22期
关键词:比兴诗经手法

摘 要:《诗经》中的比兴修辞手法是我国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典型手法,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从古至今,对《诗经》中“比”“兴”的特点规律一直争论不断。文章从运用目的、表现手法、逻辑思维三方面对以往对比兴的争论做简要概述并阐明笔者想法。

关键词:诗经;比兴;手法;思维

《诗经》是我国可考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比兴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对我国各类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比兴名称最早载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郑众注:“比者,比万于物;兴者,托事于物。”诗六艺中的“赋比兴”作为“三用”常放在一起来讲,人们对“赋”的看法比较一致,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连赋》说:“赋者,铺也;铺采稿文,体物写志也。”说出了赋的直陈、铺采、可抒情言事的特点。但是对待比兴,历来看法不一。历代看法的不同可大致归纳为表达目的、表现手法、逻辑思维三方面。

一、 运用目的不同:“美刺说”与“无关论”

“美刺”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作为诗歌内部分类的重要标准。“美”为称颂,赞扬;“怨”则为怨刺,暗讽。此法也曾运用于区分《诗经》中的比兴。郑玄在《周礼·大师》注中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谈,取善事以喻劝之”;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云:“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二者均为“美刺说”的代表,此外还有汉代王逸等也持此观点。此观点大意认为《诗经》中比就是讽刺,用同类不好的事物来暗示讽刺,而兴就是赞美,赞扬美好的事物德行。

“美刺说”过分强调《诗经》比兴运用的政治目的,而忽视了其文学性,学界对其的反驳也诸多。郑樵在《六经奥论》中说《诗经》中有“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理义求”的兴,胡念贻先生也认为兴与诗的内容无关,先生曾评述过类似“山有××,隰有××”的套句,说:“凡是这一类的套句,我们看到它这里也用上,那里也用上,好像没有什么意义似的,但第一个人用它的时候,一定得有意义,不过传播开了,被人当作‘套句来用罢了。”但凡细读过《诗经》就可知,这种“无关论”的例子很多。如《小雅 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此诗中鸳鸯与君子福禄只是形式上的联系,没有意义上的关系。

“美刺说”过分强调政治功用而忽略文学艺术性,“无关论”又强制把比兴分割开来,二者观点各有侧重,皆有所长与局限,需综合考量。

二、 表现手法不同:“以物喻物”与“对物引情”

从艺术表现手法角度也可对比兴做出对比、区别。朱熹《诗集传》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指的是比是将一物比作另一物,以物喻物;而兴是将它物引入诗,引入情,也即将诗人自身的主观情感形象化。《诗经》以前的大多原始诗歌常常直接抒情或直接叙事,而《诗经》的兴则是将物引入,入诗人情。进入现代对比兴的研究更加深入,既上承前人思想又颇有新知。如程俊英先生说:“兴是启发,也称起兴。它是诗人先见一种景物,触动了他心中潜伏的本事和思想感情而发出的歌唱,所以兴句多在诗的开头,又称‘发端。……比是先有本事和思想感情,然后找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充分结合了《诗经》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比兴本就是修辞手法,因此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是最合理且根本的了。

三、 逻辑思维不同:“触物生情”与“由情索物”

学界有一种看法从逻辑思维角度区别定义比兴,即“比”为“由情索物”,而“兴”则为“触物生情”。唐朝孔颖达《毛诗正义》云:“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李仲蒙也曾把“比”与“兴”从思维过程予以区别;“比”是“索物”,是有情之后才去思索寻找物来比;而“兴”是“触物”,先有物才引起情。也就是說,根本差异在于“比”和“兴”二者所表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着本质差别。“比”是先有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之中找到相似性,把这相似性看成共同点,再借物来比。“比”的“象”和“义”是具有相似性的不同事物,而被认为成同一事物,可以说是一种“隐喻”,其根本是一种原始思维的“相似律”。“兴”是接触到事物引起情感,是由兴象引起兴义,存在时间先在性上的关系。“兴”是将所表现的对象之间因互渗而产生的联系看作一种因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把时间先在性问题和逻辑先在性问题联系了起来。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用上面举过的《小雅 鸳鸯》的例子,兴与所咏之情并无内容上的联系,则可轻易推翻。由此可见此种说法虽从逻辑思维角度区别定义比兴,但也并不全面,应与其他角度相结合以求准确。

四、 结语

对待《诗经》这部“发源”之作,研究者甚多,争议也从未停歇。文中将学界区别定义比兴的角度主要归纳为运用目的不同即“美刺说”与“无关论”、表现手法不同即“以物喻物”与“对物引情”、逻辑思维不同即“触物生情”与“由情索物”三个大方面,只是大致分类,简要概括,还有诸如表达效果等角度并未加以整理。文中三个角度自有侧重,但其中也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除学术研究外,希望文中渗透的比较、质疑、多角度看问题等学术思想能为学人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骆巧玲.论《诗经》的比兴艺术思维.[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

[2]司乐.近百年《诗经》“兴”之研究综述(1900~2018)[D].太原:山西大学,2019.

[3]司家瑜.近百年《诗经》“比”之研究综述(1900年至今)[D].太原:山西大学,2019.

[4]张节末.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难》《汉广》《樛木》三诗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7(1).

[5]郑玄.周礼注《汉魏古注十三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胡念贻《诗经》中的《赋比兴》,见胡念贻的《中国古代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8]程俊英.诗经译注·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李赫,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比兴诗经手法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拟人手法真多情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巧用《诗经》解难题
《毛诗正义》“比兴”观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