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群时代的跨屏传播探思
2020-09-22宋皓
摘 要:跨屏传播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现阶段的资源共享使得多种互动式传播形式得以发展,跨屏传播也是其中一种较为重要的网络传播方式,可以使得受众随时随地地进行内容的接收与传播。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很多智能设备和智能终端被研发生产并投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社群时代的跨屏传播也在这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下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社群时代;跨屏传播
一、 互联网社群时代
信息在现阶段的社会进步和发展阶段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这种发展过程中,信息的处理和与其相关的技术不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在互联网网络中,信息技术拥有着很强大的生产力,它能够将用户的交互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网络公民的主体个性。现阶段互联网已经实现了人们生活场景与网络场景的沟通和连接,网络系统能够将更多网络使用者和参与者的利益进行整合和考虑,很多新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社群正在对很多既有产業做出了结构性和生态型的重塑,这不仅仅是信息生产方面的,更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新构建。新技术在制度中具有强有力的生产力,能够对媒介的制度进行干预和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社群的形成也正是互联网技术基于任何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行发展和重新构建的结果。
互联网网络十分复杂,其中包含着十分庞大的数据量。在这个网络中,不同节点间形成了难以计数的传播途径,而这些途径对于信息来说,可以实现信息的自动查询功能,以及使信息的传递效率大大增加。要想实现对信息的控制,也不能简单地通过对节点的控制来实现。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普通人对于信息的生产成本和传播成本,但是同时对于管理者和国家政府机构来说,对于网络公民的管理成本也大大提升了。现阶段对于网民来说,他们更加青睐这种低成本的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方式,也已经全然接受了碎片化的信息模式,他们对这种新的模式十分热衷,并积极投入到社交网络之中。在这样的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社群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跨屏传播的作用和意义也在逐渐凸显出来。
二、 互联网时代的跨屏传播
用户可以通过现阶段的智能设备接触到更多的智能终端和媒体,现阶段十分常见的一个场景就是,人们可以在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以及智能电视之间进行随意的切换和使用,不同的设备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人们针对不同的信息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及途径获取,比如更多的人喜欢使用手机来观看短视频,很多人会在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同时使用台式电脑来提高工作效率。这样的现状代表着跨屏传播已经在多任务的同时处理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并且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人们会更加倾向于在进行音乐、视频等信息获取的同时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社交活动。
新媒体的产生使得人们对于媒体的使用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阶段,人们平均每天甚至只使用十分钟时间来查看报纸,而在新媒体上使用的时间却超过三小时。根据相关调查报告,人们在同一时间使用多种屏幕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种目的。
首先是需要通过多个屏幕来进行不同信息的获取,这些信息在内容维度和时间维度都不具有关联性;其次是在不同屏幕进行同一信息的获取,不同屏幕上的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方便用户进行内容的集中和整合;最后是通过不同屏幕来进行信息的分享,将用户所感兴趣的内容在不同屏幕间进行传递。互联网技术已经促使相关产业研发出了较为成熟的跨屏传播业态,人们可以在使用大屏幕进行观看的同时来使用小屏幕完成自己的社交活动或者其他需求,除了人们常常使用的手机、电脑等屏幕,楼宇中的电视屏幕、公交车上的车载电视屏幕也被划入可以实现跨屏传播功能的屏幕集合中。如果对这些屏幕进行有效的链接,并建立起一定的交互功能,则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资源的高效共享,让用户拥有更好地信息获取和内容传播的体验感。
跨屏传播的交互性很强,并且能够在交互中充分体现出用户的主动性。在跨屏传播时代,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进行有关屏幕的地点和时间上的选择。人们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摇号等现代方式来参与一些互动活动,使要传播的内容具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关联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广泛地应用社交媒体,通过弹幕等功能实现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这些内容都可以加强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存在感,并提升社交网络中种种内容的关注度。跨屏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线上场景进行了充分的链接,学界应该逐渐加大对这种传播方式的研究,进一步为人们带来更好的传播体验,丰富人们的生活。
三、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社群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并且使社会迎来了互联网背景下的社群时代。这个时代背景下的跨屏传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加强对跨屏传播的研究,以便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为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周琼.互联网社群时代传播模式的创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2):235-240.
[2]周琼.互联网社群时代的跨屏传播[J].传媒评论,2019(5):85-88.
[3]倪梦婷.融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节目传播研究[J].传媒论坛,2018(5):74-76.
作者简介:
宋皓,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电影电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