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0-09-22刘艳慧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科技力量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能更加适用于生活、教育、医疗、购物等各个领域,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多便捷功能.同时,计算机技能的普世价值性逐步提高也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标准与课堂建设面临着全新的探索与创新.本文以大学计算机基础金课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别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现状、金课建设要求、金课建设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大学计算机金课建设进行理论分析,推进金课建设的进一步落实.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金课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6-0096-03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行业、各领域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实用性及高效性也在发展中逐渐凸显,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育力量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就目前我国计算机课堂建设现状而言,在整体的教学实践中,其发展还存在较大的空间.同时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对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做出的新的发展要求,金课建设也逐步成为我国高校在课堂结构优化中的新指标.面对金课建设的发展节奏,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的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的一部分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1.1 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的,其目的是为了使各专业领域的学生在吸取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最基本、最实用的计算机使用技能.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更新速度相较于其他课程相比更快,就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现状而言,教学内容相对落后,教材内容的编排也主要是以“操作系统+office+计算机网络”为主,对于现在专业的计算机使用技能需求的现实性指导相对滞后,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实际专业的需求.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选择一般也是流于教材出版的形式,并未有效地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专业实际需要与计算机技能的实际更新情况进行相应的筛选,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而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只是就教材安排的常规化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很少针对学生现实的专业需求进行相应的填补式教學.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在内容上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既能满足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使用,也能满足其更深层次的专业需求.
1.2 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特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既具有普适性也具有专业性,虽然面对高校大一学生都会开设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各专业的计算机技能的专业要求不同,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过程中应该具有相应的针对性训练.如对金融类专业学生应在线性回归分析及spss数据分析等技能上多加讲解与操作训练.这就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专业特色,以基础性教学内容为方向、专业性教学内容为突破,实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更符合教育教学需求.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现的今天,无论是教还是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都应体现出它与时俱进的特点.传统的教学内容相较于当前实际的计算机技能需求远远无法满足,在教学内容上过于浅显,专业性操作中过于粗糙,课程建设与专业储备未能达成有效地结合.因此,在信息技术引领社会、经济、教育等领域发展的时代中,必须在大众化的计算机教学中体现出它的专业性与时代性,通过在高校课堂中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能知识,同时根据各专业的计算机操作规程,在教学内容上体现课程安排的专业性与科学性,进而实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价值.
1.3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在近十年里才逐步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逐步被重视,也是在信息时代冲击下得以实现的.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来看,主要存在两类:一类是多媒体教室与机房操作相结合;另一类是完全在机房进行实时性授课.显然第二种授课方式更易于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但从数据库的数据分析来看,78%的高校仍采取的是多媒体教室讲授理论、机房进行实践操作的授课方式.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课程的结构安排上属于辅助性课程,一周仅有1或2课时,在多媒体教室上完理论课程隔一周才能到机房去操作练习,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得到及时巩固,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未能得到重视,基础设备不足导致计算机资源使用紧张,教学模式单一化的问题也尚未解决.
2 大学计算机基础金课建设要求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大力开发教学资源,充分调动高校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与互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牵引下已经成为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衔接的重要前提,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迎来更加充分、全面的课程要求,金课建设也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的必要路径.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因此在金课建设中的指标与要求与其他课程有所差异.本文分别从高阶性、创新性、实用性三个层面探讨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金课建设的要求.
2.1 具有高阶性
“金课”顾名思义就是含金量高的课程,这是在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型课堂教学标准,金课建设的首要要求就是高阶性.高阶性是打造金课课堂过程中从课程设定、授课模式、内容传递等方面所形成的具有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更高的授课水平的本质特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认知与思维惯性中,其课程内容的重要性都没有得到充分认可,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学习的学生,因为对课程的认知上存在偏差,致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一直处于传统单一、辅助低层的学科结构中,根本无法实现高阶性标准的突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金课建设要求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同时改变老师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再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与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课堂人才培养目标的高阶化.
2.2 具有创新性
教育科技的发展不仅推进了师生之间的知识沟通,而且创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完善了教师的教学体系,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当今智能化信息时代中不可替代的学科内容,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前沿性与操作实用性.除在实现金课建设过程中的高阶性建设要求,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信息化与社会大众生活、教育等各个方面相交织的过程中,伴随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时代已显露出了不足之处.
实现高阶性的课程建设就要求在思维认知与授课互动中实现突破,在授课模式与授课内容上呈现新时代要求.如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或采用专业化计算机基础教材,在混合教学模式中,老师的教学分为课堂讲授和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学生的上课也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与固定地点,突破了以往在时空上的限制,既充分地运用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又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采用专业化计算机基础教材可便于提高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运用技能,解决专业理论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相脱节的问题,实现课程的创新.
2.3 具有实效性
互联网技术逐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模式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新颖化的特点.无论是建立实现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或教学内容,还是实现高阶化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标准、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体现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习的实效性.因此,可以看出实效性是计算机基础课程金课建设的最根本目的.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针对大一学生所开设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大一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这一课程目的针对几年前的大一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并且深受欢迎的.但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家家户户,有目的或无目的的计算机使用,都已经使大部分未进入大学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如何开展,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实效性要求.其次,上课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利用有效的上课时间,使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中有所学、有所得更是十分重要.实效性是区分“水课”与“金课”的本质性要求,对教师的师资水平与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 大学计算机基础金课建设对策
3.1 改善课程的教学结构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实际运用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改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结构可有效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学科相结合,相应地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比例,从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上提升学科的重视度,通过充分的课时安排,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理解与操作能力,避免一周一课时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出现“前学后忘”的状况.同时,还应注重计算机基础设备的建构,保证学生能在课堂中边学习、边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
具备良好的教学水平也是打造金课课堂的重要指标,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知识获取的效果直接挂钩.虽然如今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较强,但是缺乏专业性的引导与讲解,学习效果还是会相对受限.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丰富自身的专业技能,针对不同专业的授课方向,在学习领域与学习内容上有所侧重,同时具备更高的职业要求,在授课实践中采取更有效、更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认知与实践中具备一定的高阶性.
3.3 更新课程的教学模式
从统计资料中的数据显示,仍有78%的高校采取的是多媒体教室讲授理论、机房进行实践操作的授课方式.该种授课模式虽在大众化的授课方式中无可非议,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即时性的知识与操作来巩固相应的学习内容,利用机房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与操作更能实现学习的实效性.因此,更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机房授课的基础上也可同时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己的空余时间里也能实现学习目的,提高时间与空间的使用率,满足信息技术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时代化要求.大学計算机基础课程金课建设更加需要优化教学模式,在高效的教学模式中构建完善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认知与操作中将知识化为个人技能,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科价值.
4 结语
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倡导与引领下,金课建设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实现高标准、高质量人才培养目的中的重要指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金课建设是结合信息时代下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提出的现实性要求.在信息时代中,计算机技能几乎与各行各业都相互挂钩,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金课建设有益于学生在自身的专业领域以及工作中发挥个人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加全面、专业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殷红梅郑广成.基于智慧云平台的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办公自动化,2020,26(08):30-31+39.
〔3〕张毅.“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09):141-142+158.
〔4〕张坚豪;谢雯瑜.“金课”的内涵理解及建设策略[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0,34(02):65-68.
〔5〕刘艳慧.基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7(09):39-45.
〔6〕刘艳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