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培养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意义、困境与策略

2020-09-22李兆敏孙思豪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高职教师双师

李兆敏 孙思豪

[摘要]文章阐述了校企协同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的现实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基于“共管、共培、共享、共赢”的校企协同视角,从人才准入、能力提升、产学研协同、考评激励四个维度入手,积极构建了全方位的校企协同平台,为促进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径,为教育工作者和相关理论研究者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师;“双师”素质;校企协同

[作者简介]李兆敏(1974- ),女,壮族,安徽蚌埠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孙思豪(1990-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讲师,博士。(江苏  常州  21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青年专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研究——以江苏高职院校为例”(项目编号:C-c/2020/03/10,项目主持人:李双)、2019年度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9-YBQT-20,项目主持人:李兆敏)和2019年度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基于诊断与改进的高职院校教师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9-YBQT-22,项目主持人:李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4-0104-04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发展举措的持续推进,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渐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应通过多种举措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授课能力,以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一、校企协同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的现实意义

1.校企协同提升“双师”素质是培育优质人才的重要保障。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较大、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个别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变革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双师”素质,授课能力有所不足。校企协同提升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可以促使任课教师在全面掌握书本知识和理论架构的基础上,夯实自身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2.校企协同提升“双师”素质是强化师资建设的关键环节。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政策的出台,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已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无论是内部挖潜,还是外部引入,都难以保证教师“双师”素质的持续、稳定、有效增长,而校企协同则为高职院校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校企双方应以项目、教学、课程等为载体,在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构建起长效合作机制,这对于教师“双师”素质的持续高水平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3.校企协同提升“双师”素质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高职院校应从供给侧入手,在现有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变革与创新,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行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这也是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避免同质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压力主要是由于人才培养供需之间的不匹配、不协调造成的,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授课方式、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是上述环节的执行者,其“双师”素质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

4.校企协同提升“双师”素质是全方位利用多种资源的必然要求。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等多方的深入协作,组建育人共同体,从而实现多种育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校企协同可以搭建多方合作的平台,通过人员互派、定向互访、挂职训练、互相兼职等多种形式,促进包括智力资源在内的多种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共用,对于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实现校企共赢等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1.“双师”素质认定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在认定过程中,各高职院校标准不同,甚至出现标准之间的冲突现象。认定标准的不规范,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协同过程中侧重的方向不一致, 以致培养的教师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给“双师”素质培养与提升带来了诸多困难。

2.校企协同培养理念有待提高。要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离不开企业的配合与参与,但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提升其经济效益,以致企业参与协同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培养教师“双师”素质的任务主要在高职院校层面,这种“单枪匹马”的模式势必会制约“双师”素质的提升效果。

3.“双师”素质提升与产学研相脱节。“双师”素质的提升不仅要依靠理论学习,更要在日常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习技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产学研过程与“双师”能力的提升与培养相脱节,甚至呈现相向发展的态势,以致教师“双师”素质提升缺少有效载体,校企协同的产学研之间出现疏离。长此以往,对教师、高职院校、企业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缺乏科学完备的考评激励体系。科学的考评体系是提升“双师”素质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必要的激励手段将调动教师自主学习、持续提升的动力。目前,我国考评方式的制定和实施以高职院校为主导,企业无法参与其中,以致考核体系不完善、评价手段单一,不能客观有效地评判教师的持续提升过程,且对教师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和调动作用也十分有限,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基于校企协同视域的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路径

1.以校企共管为基础,完善严格准入协同体系。目前,“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存在多种标准,校企协同应基于教学需要和生產实际,构建“理论+实践”的双重严格准入机制,这是确保“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的关键举措。第一,校企协同,高标准制定专任教师入职标准。在引入教师方面,校企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要求和各行业的发展需求细化指标,如过硬的实践性教学能力、全面的专项和操作能力、完善科学的知识结构、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等。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企业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定机构,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认定标准,以确保精准引入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第二,校企协同,因地制宜完善岗前培训提升机制。校企双方要安排新任教师开展为期两个学期的岗前培训,包括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在职培训,将其理论知识内化为外在的教学技能。培训结束后,新任教师要接受院校、企业联合组织的考核。校企双方要根据新任教师培训期间的表现和考核成绩确定其最终的考核结果,合格者可以领取任课资质证书,并开展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第三,校企协同,实行灵活多变的聘任制度。在严格准入机制的前提下,校企双方要以人尽其用为原则,实施灵活的聘任制度。例如,为高技能人才开通绿色通道,除了在项目、经费、科研设施等方面满足其要求外,还要在编制、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以解除其后顾之忧;实行专兼结合、流动编制与固定编制相结合的人事政策,每年拿出不低于10%的名额实行两种编制之间的人员转换流动,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动力。

2.以校企共培为原则,完善能力提升协同体系。第一,校企协同,构建“双师型”教师专业理论提升机制。在校企协同过程中,企业要以一线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为依据,与高职院校共同制订教师素质提升方案,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此外,还要鼓励专任教师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双学历学习,以拓宽其知识面、完善其知识结构。

第二,校企协同,构建“双师型”教师实践操作技能提升机制。在校企协同中,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为教师在实习、实训、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使教师在生产、服务一线快速提升操作技能。此外,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还可以借助孵化器、产业园、共建项目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平台,通过岗位互换、人员互派等形式,使教师在理论教学一线和技能操作岗位轮换,全面提升其“双师”素质。

第三,校企协同,建立“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合作成立名师工作室,构建名师帮扶机制,这样不仅可以发挥优质师资的“传帮带”作用,也可以促进教師之间的相互交流。此外,校企之间要扩大交流的层次和深度,加强教学环节与生产流程的对接,实现方式方法与生产方式接轨、教学内容与生产流程接轨,通过校企深层次的双向互动,促使教师将自身知识应用于生产,逐渐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以校企共赢为前提,构建产学研协同体系。校企协同提升“双师”素质,应以产学研全方位合作项目为载体,构建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流程协同机制,将实现院校科研理念与企业管理经验相衔接,教学项目与企业运营相衔接,在产学研完整链条中有效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第一,校企协作,基于共同项目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共建项目联合研发基地。从纵向角度来看,可以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国家发展规划与战略,持续追踪前沿技术和最新理论,使教师在与企业技术骨干联合开发的过程中全方位提升其技能与素质;从横向角度来看,教师能够了解项目不同阶段对技术的多样性要求,从而主动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实现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的同步提升。

第二,校企协作,基于实践性课程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实践性教学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安排他们到企业进行实训与学习,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并将企业的所学所思所悟应用于实践教学,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能力体系。

第三,校企协作,基于共建基地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校企要深入协作,通过股份合作或隶属合作的形式,互设“企中校”和“校中企”等基地。教师要在基地进行定期进修、学习、考核,并根据反馈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和提升,以补足短板、不断强化“双师”素质。

4.以校企共享为机制,变革考评激励协同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适当的激励机制对促进“双师”素质的持续提升大有裨益。因此,校企双方应基于共建共享理念,对现有的考评激励体系予以变革,积极营造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与发展的制度环境。第一,校企协同,分阶段、分层次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每个教师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专业、层次,其考核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高职院校要基于自身实际,结合“双师型”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对于新入职的教师,要重点考核其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而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则由企业重点考核其实践教学能力。这种基于教师发展阶段的考评机制,将促进教师的全过程均衡发展。

第二,校企协同,物质激励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校企之间要建立双向兼职、岗位互换机制,专任教师到企业脱产挂职的工作情况直接纳入学校的个人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给予课酬津贴;要结合教师挂职期间在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关系、咨询管理、员工培训、技术攻关、项目创新等方面的表现,在职务晋升、教学改革项目申报评审时给予政策倾斜,并发放相应的物质奖励;对于企业兼职教师在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扎实、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表现优异者,在授予教学特别贡献奖的同时,给予津贴补助,以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持续学习,不断提升“双师”素质。

第三,校企协同,建立全过程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要在考评时段内设置若干个评测点和评测指标,综合考评“双师型”教师在科研、实验实训、市场教学、实践操作、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表现,并针对每个指标数据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强化优势,从而促进教师队伍“双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四、结语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入协作、同向发力,找准短板、精准施策,从严格准入机制、促进能力提升、产学研相结合以及变革考核激励体制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校企“共管、共培、共赢、共享”的协同培育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少华,梁悦.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提升的校企协同机制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2):10-13.

[2]赵晨曦,张世英,刘臻.基于校企协同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21-22.

[3]李倩.“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研究——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7(3):74-77.

[4]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92-95.

[5]朱爱梅,邱小龙,陆静.基于“校企双路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24):9-11+14.

[6]周启明.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河北职业教育,2019(3):103-105.

[7]陈红兵,卢进登,尹光霞,等.省属高校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23-25.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高职教师双师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