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学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

2020-09-22孙云志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现代化高职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是高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件与现实基础。从生态学视域研究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不仅可以塑造有系统思维的现代化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还承担着营造健康的专业治理现代化外部环境与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系统内专业交叉合作的作用。但是,生态学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也存在诸多困局,如高职院校隐性专业断裂、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动力的流失以及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闭环状态。为此,需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共生创新模型,并通过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物质循环、加快高职院校专业治理能量流动以及强化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信息传递通道等途径,加大专业生态系统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生态学视域

[作者简介]孙云志(1975- ),男,江苏泗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學院高职所,副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优质高职院校多元共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ZDIXM087,项目主持人:孙云志)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4-0019-07

一、问题的提出

如果说专业是现代高职院校生产与传播高深知识的平台,那么专业治理则是现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基本载体。当前,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幻莫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政府等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利益相关方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设计低成本、创新性、健康的高职院校专业生态系统成为关注的焦点。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要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综合运用招生计划、就业反馈、拨款、标准、评估等方式,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目前,“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都已公布高水平专业建设方案,并进行了破除“独立封闭”的专业属性探索。因此,面对专业不断开放与不断交叉的知识生产过程,完善高职院校专业治理成为必然的选择。

当下学者对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研究的成果非常少,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路径建设”问题、高职院校弱势专业治理问题等方面,还有部分学者从不同理论角度阐述了高职院校专业治理问题。纵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虽指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存在刚性整合倾向,但没有以线性思维来探究高职院校专业体系建设,直接从“知识导向”与“问题导向”来思考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文章不多。审视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发展轨迹,缺乏动态平衡的“拼凑式”专业发展模式仍大行其道。鉴于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与生态学领域的核心合作互惠存在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生态学视域来探究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现状,并指出功利性导致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出现结构失衡、特色同质化以及共享资源缺位的困局,表现为生态位错位层面的高职院校隐性专业断裂、生态位协同进化层面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动力流失。此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闭环状态的生态网络也应涵盖其中。有鉴于此,为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治理效能,使高职院校专业治理资源在生态位上各安其位与互惠共生,应以优化专业治理结构、强化专业特色建设以及保障专业资源共享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多样异质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点,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物质循环与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能量流动,打通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信息传递通道,打造更多的高职院校专业“高峰”与“高原”。

二、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内涵

随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融合,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创新能力,成为我国能否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为达到上述目标,创新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组织模式成为必然选择。而不同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多专业研究团队的优化则是构建新专业组织模式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是现代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趋势。所谓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包含高职院校内外部治理现代化。外部治理现代化是指通过线性或非线性方式,跨越各专业间边界以及政府、高职院校与企业间边界或高职院校之间的边界,进行信息互动与合作,从而促进知识向复杂性演变以及跨领域技术突破,进而激发高职院校专业创新治理的潜能。内部治理现代化是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多元主体按照专业建设的自组织与价值走向的要求,在遵循高职院校章程的基础上,协调好专业建设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在法治化进程中营造日渐浓厚的学术创新环境。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内涵可通过发挥高职院校专业治理机制功能来达成。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不但能够全景展示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对专业结构系统发挥监控的功能。具体而言,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塑造有系统思维的现代化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此处的系统思维,是指我国高职院校不仅要建构不同专业之间健康的生态关系,还要防止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因某些专业在资源共享与特色建设等方面的缺失而导致整个专业群的“坍塌”。如高职院校专业治理既非意味着各个专业建设之间的“故步自封”与“恃强凌弱”,也非意味着专业建设自主权与专业主体责任的“旁落”,更非意味着各个专业对市场需求的“漠不关心”。可以说,当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数量的激增掩盖不了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线性思维的局限性。为此,生态学视域下的现代化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应该是开放的共同体,它与传统高职院校专业主体化建设缺失不同的是,其是由高职院校、教育主管部门、专业研究机构、企业、教师、学术、校友、出版传媒、境外资源等多元专业治理主体组成。这些多元专业治理主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共治来摆脱过去的行政性主导惯性思维,实现技术与产品研发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角色回归,从而使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在民主协商的氛围中达成内生化运作方式。与传统的行政化主导专业建设组织不同的是,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多元主体是按照相关契约和合同参与专业建设,并依据权责相统一的原则构建有序的发展机制,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多元与权责下沉特征非常明显。

2.有利于营造健康的专业治理现代化外部环境。健康的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外部生态环境,是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体系的重要保障。通过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政策法规,可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行政权力纳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法治轨道,保障利益相关方在遵循专业发展规律基础上行使权力,破解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失灵困局,保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在法治轨道上实现治理现代化。此外,营造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良好外部生态环境,还有助于明确多元化治理模式,从而避免法治建设的盲目化,保障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在稳定性因素环境中展开法治化建设,在实现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法的稳定性的同时,充分发挥非正式规则在面对复杂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状况下的灵活性。同时,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还有助于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参与者从政策法规层面获取其治理主体的资质和相应的资源,并将相对稳定的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上升到政策法规层面,进而明晰高职院校专业多元治理主体的权责关系,列出相关的权责清单,实现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在有序状态下的法律规制。

3.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系统内的专业交叉合作。随着高职院校专业属性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演变,不同专业的交叉逐渐成为专业建设的常态,由此高职院校跨专业合作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以优势专业与弱势专业之间的合作以及社会、高职院校与政府专业治理之间的合作最为重要。在生态学视域下,正如张维迎所提出的“大学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每个人都承担一些责任,但没有任何一部分人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大学的决策必须在诸多利益主体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不能走任何一个极端,仅仅强调某一方面的利益”。①同样,在交叉专业合作过程中,通过激发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多样性要素,使不同专业在高职院校专业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由此,在保障各专业在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同层次与功能的同时,应充分调动起高职院校、政府、社会等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不断拓宽不同专业交叉的参与通道,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交叉专业的生态迁移与优势专业,带动弱势专业协同发展,进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效果。

三、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困局

生态学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属性与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之间的关系,充分表明了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与生态学视域的“休戚与共”。在健康的专业生态环境下,通过激发高职院校专业系统内诸要素,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的合理化布局,从而使高職院校专业在正常范围内实现新陈代谢。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就专业建设形成共识,并在“错落有致”的生态位中展开卓有成效的合作,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效能。与之相反,由于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生态位的重叠,导致高职院校专业系统内诸要素的能动性受到遏制,高职院校专业系统出现结构性失调,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也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各自为政”,其效能低下也就在所难免。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和“重点专业建设计划”等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发展定位不准的情况,导致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建设不尽如人意。

1.高职院校隐性专业断裂。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院系进入新的调整期,高职院校专业也自然而然进入整合期。必须注意的是,高职院校专业资源是固定有限资源,于是在“僧多粥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开始围绕专业建设抢夺优质资源。为了在当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竞争中“脱颖而出”以及追求所谓的政绩工程,有些高职院校管理者或抛弃长期建设的“冷门”专业,或为了冲击优势专业而将几个相关度不大的专业整合在一起。高职院校各专业也成为专业封闭的专业学院,每个专业学院也都基于专业展开运作。于是,各个专业只是基于“共同的管理和共同促进所谓文化的空洞意识,外在地凑合在一起”②。“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出台后,不少高职院校为了能够进入下一批高水平专业建设名单,自动裁撤了部分专业点,并将部分优势专业整合在一起。创建高水平专业本无可厚非,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能漠视整合专业之间的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的程度以及专业布局的短视行为,否则可能导致高职院校专业资源配置失调,进而导致整个高职院校专业生态系统的崩塌,高职院校隐性专业断裂也在所难免。

2.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动力的流失。“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大学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而是一种社会的建制和制度的建构,学科(制度)也是同样如此。作为一种社会的建制和制度的建构,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大学和学科的效用,推动学术的进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必然要体现在大学和学科建设上。”③但在高职院校专业生态系统的具体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对多样化的专业采取区别对待政策,如优势专业和弱势专业在关注度以及资源配置上的不平等。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阻碍了高职院校内部专业的和谐发展,并在与外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其本来的专业特色,出现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生态位上的重叠,由此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失去了外在发展动力。此外,在高职院校专业发展过程中,专业外在的交叉发展不能以牺牲自身的专业根基为基础,如此必将导致专业特色与优势的缺失,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堪忧,其内在发展动力将失去存在基础。缺乏自身专业发展史的高职院校专业,必将演化成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专业生态体系。

3.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闭环状态。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校—院—教研室”三级组织形式的建立,我国专业体系划分越来越细,对应的专业口径也呈现越来越窄的趋势。在各自专业形成系的基础上,由相关的系组成学院,有些甚至直接由相关的系升格而成。此时的高职院校专业既要有相应的研究范围,也应在载体与制度上予以对应。当然,专业可以通过相关学术组织来维系“从业者的身份认同,以便同行能够相互认同”④,但在实际状况中,由专业组成的院系层级制明显,各学院、教研室之间“严防死守”,自我意识浓厚。在此状况下,不同专业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形同虚设,各自优质专业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专业知识生产模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在本质上是一个知识生产组织,故大学治理必须尊重知识生产规律,大学治理模式的变革亦必须以知识生产模式变迁为依据。”⑤

四、生态学视域下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发展路线图不难发现,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必须抛弃当下的实体思维以及线性思维的限制,而生态学领域的“共生”概念成为比较好的选择。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生态倾向是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向,但并非意味着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生态倾向和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一直相向而行。如果参与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一个利益相关方的收益远超其他利益相关方,那么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收益就会受损,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就有可能出现偏利共生现象,而利益收益弱势方就会对参与高职院校专业治理消极对待。共生关系可以很好地协调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平衡参与者之间的冲突,但是如果冲突过于激烈,则可能导致共生关系的解体。因此,Douglass从广义上定义了共生:不同类型的个体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所建立的持久的合作关系联盟”⑥。

1.构建有组织的高职院校创新专业治理生态模型。美国学者史蒂夫·C.柯拉尔、埃德·弗朗汉姆、萨拉·简森·佩里以及埃米莉·M.亨特曾在《有组织的创新:美国繁荣复兴之蓝图》中指出:“将科学成果转化为积极商业结果的架构有三个核心的组成部分。我们将其称为有组织的创新的三大支柱,或者可以说是‘3C:引导好奇心、跨界合作和精心策划的商业化。”⑦结合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笔者认为,可构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共生创新模型(见右图1)。此模型持续聚焦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将持续聚焦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作为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探究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建设的趋势是其切入点;在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利益相关方之间开展形式各异的合作并确认他们之间的共生关系部分,可通过开放合作与生态合作来吸纳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利益相关方参与其中,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创新率;在设计高职院校专业网络化治理方案及选定网络治理主体部分,以互惠合作为原则,激发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相关方的潜能,进而确定其在高职院校专业治理进程中的权责关系;在通过设计并实施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组织与网络架构来推进其网络治理部分,可构建基于共生创新的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利益相关方合作网络模型,从而使处在不同生态位的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优势互补,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组织网络架构的合作创新;在持续验证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合作模式部分,可通过尝试不同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合作与网络管理,来衡量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价值和相关的效能。由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在此种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共生关系中,“合作者的类型、合作伙伴的结构特征、驱动他们进行合作的因素,以及如何协调组织内的个体和团队”⑧等要素,对解析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具有关键作用。

为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生态实现良性发展,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专业群定位准确,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专业群组建逻辑清晰,群内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就业相关度较高,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将高职院校、政府以及社会等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利益相关方形成一个团队,且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打造既可以产生价值又可以推进创新进程的知识生态系统。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不再仅是一个需要不断输血的机构,而且变成一个创新组织,它开始有自己的‘造血功能,可以把知识生产转变为资金来源”。鉴于“知识生产本身的重要性,使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向中心地位”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生态倾向应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遵循世界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形成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机制,最终以高水平专业治理现代化的生态倾向为抓手,促进更多高水平高职院校走向世界。

2.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在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可从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物质循环、加快高职院校专业治理能量流动以及强化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信息传递通道等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物质循环。伴随着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由于功利主义导致的生态位重叠,高职院校专业治理诸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呈现被“截断”的趋势。鉴于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动能的角色,物质循环的“失灵”意味著高职院校专业治理诸要素间的输出与输入平衡被打破,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出现了缺位。为恢复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生态平衡、制止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生态系统出现的失调,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在进行专业区域生态统筹时,首先应对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但目前尚处于弱势的专业加大支持力度,强化这些专业的自身调节机制,实现这些高职院校专业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不断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专业群。其次,对那些被整合向高水平专业冲击或在建的高水平专业,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应在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政策指导下,充分了解区域产业群配置状况,通过与相关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合作以及创新高职院校专业治理模式,将这些专业科学归纳到相应的生态位,并根据国内外技术及技能最新发展趋势来确定这些专业建设示范引领的功效,从而建立起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协同推进的系统,打造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生态的平衡机制。再次,要对标“高水平专业”建设标准,有理有据地利用高职院校专业诸要素,防止因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所产生的大规模裁撤专业点、优势专业与弱势专业资源配置极度不平衡等状况的发生,保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使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物质循环在产教顺畅对接状况下运行。最后,要在不断改善专业建设环境的基础上,使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顶层设计能力得以提升、治理政策体系得以完善、治理模式得以创新。如此不仅可以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还能促进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生态系统的形成。

第二,加快高职院校专业治理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一样,能量流动也是生态系统重要的动能。由于能量流动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载体并通过热能方式进行散失,因此,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性的,并且随着营养层次的延伸呈现递减状况。同样,基于量化考虑,高职院校专业交叉与整合过程为知识生产提供了土壤,而知识传递与能量流动有异曲同工之处,即知识从专业知识总量到每个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在每级知识传递过程中都呈现递减趋势。考虑到每个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需求的差异性,知识传递也体现出单向性特征。有鉴于此,在高职院校专业治理过程中,可针对高职院校专业知识流动所具有的单向传递特点来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效能。如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可依据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不断培育与之相应的专业,从而为专业建设提供精准的1+X技能专业知识服务,促进现代学徒制专业知识传递顺畅开展。此外,针对高职院校专业知识流动所具有的逐渐递减特征,不断通过打造产教融合型共享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行业、混合所有制学院等组织形态来提升学徒制专业知识总量,从而大幅度提升与社会经济需求相适应的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的知识储量,并努力做到使这些知识在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知识需求形塑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够最大化地实现高职院校知识的行业企业化,从而达到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专业知识传递的功效。

第三,强化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信息传递通道。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不仅指生态系统中各个成分间展开信息的融通,同时还指生态系统中各个成分内部进行信息的融通。此过程包含信息的发出、接收以及加工等组成部分。对于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信息传递通道而言,从建构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中相关要素间的关系来看,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中的良好生态系统将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外部氛围的营造,再加上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这些利好信息传递给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主体,必将促进高职院校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针对麦可思发布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就业质量报告、行业协会发布的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职教集团发布的集团内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以及出台的“重点专业”建设工程、“高水平专业”建设工程等相关政策,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生态系统应做出相应的回应,专业课程建设上的及时转向尤为关键。“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专业治理信息的传递能够对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治理产生影响,进而会因为其示范效应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色效仿,此举将对产业园区或区域高职院校联合体之间的专业群建设大有裨益。而专业间信息传递所具有的双向性特征,则使得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的生态系统可以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进行自动调节,这样可以防止因轨道交通、老年服务与管理、无人机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热点专业的盲目快速发展而导致整个高职院校专业生态体系的失衡,从而使高职院校专业体系发展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高职院校“独立封闭”的专业属性已越来越不合时宜。为破除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发展定位不准与“各自为政”的状况,实现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治理利益相关方各安其位、互惠共生,创新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组织模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生态学视域下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通过搭建有组织的高职院校创新专业治理生态模型,不仅可全景展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能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系统发挥监控的功能。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治理物质循环、专业治理能量流动以及专业治理信息传递通道等方面“有所作為”,使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生态意味”越发浓厚,并逐渐使我国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专业向世界一流专业“靠拢”,由此,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机制逐渐成型,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在世界职教界的话语权也得以提升。

[注释]

①张维迎.大学的逻辑: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19.

②(美)莱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周晓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1.

③④王建华.专业的境遇与大学的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138.

⑤张继明.知识生产模式变迁视角下大学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其反思[J].江苏高教,2019(4):9.

⑥⑧(德)亚历山大·布雷姆,(法)埃里克·维亚尔多.创新管理的演进:国际背景下的发展趋势[M].孙永磊,陈劲,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4,7.

⑦(美)史蒂夫·C.柯拉尔,埃德·弗朗汉姆,萨拉·简森·佩里,埃米莉·M.亨特.有组织的创新:美国繁荣复兴之蓝图[M].陈劲,尹西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56.

⑨叶赋桂,陈超群,吴剑平,等.大学的兴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04.

猜你喜欢

现代化高职院校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敢立潮头唱大风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