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0-09-22魏娟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魏娟

关键词:教育生活化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师生互动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文精神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将语文阅读教学深度生活化,促进语文教育在本质上的提升,是当前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陶行知先生曾解释生活教育理念为:“教育要融入生活,同时用生活来进行教育,最后通过教育来满足生活需要。”具体来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部分组成。“生活即教育”指的是生活本身就包含教育因素,可以起到教育作用。教育形成于人们社会生活经验传承过程中,形成目的也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生活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根本目标。“社会即学校”指的是把整个社会看成一所学校,通过更多的教育资源,调动全社会力量来发展教育。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实行开放式办学。“教学做合一”,具体来讲就是教学要符合学习的规律,学习要能指导生活实践,实践需要什么就应该学习什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完善教学的方法。因此,教师的备课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理解过程,都是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要做到知行合一,把教与学、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和社会必须建立密切的关系。学校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储备人才,引导学生从象牙塔走进社会,努力融入生活实践中。

一、语文课内阅读生活化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接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学语文阅读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抓好课内阅读。教师应尽量在课堂的正常教学计划内,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1.贴近生活的价值引领。

在语文课内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难点,设计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引领形式,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就对其内容有深刻的感受,真切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并能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例如,在阅读《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学的重点就是抓住父亲爬过月台的一系列动作,进而体会到“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的浓浓深情。因此,教师在正课开始前可以先播放一段朗读视频。伴着优美轻扬的背景音乐,学生能快速地集中精力,思维也能迅速地融入预设的课文情境。这个过程为通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用视频的形式把父亲买橘子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联想到生活中自己对如山般父爱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的距离。

2.结合生活的人物分析。

在课内语文作品阅读中,有太多丰满的人物形象影射着作者强烈的个人认知和经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带领学生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学生情感和生活体验上的共鸣。以《老王》一文为例,平凡人老王的善良真诚和悲苦命运震撼着我们。老王只有一只田螺眼,没有亲人,住在塌败的小屋里,可谓最底层的人力车夫。但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人,却有着高尚的灵魂。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体悟人性的美好,反思自己的生活,联想到那些在建筑工地上劳动的工人,感慨城市的变化离不开他们。所以,在语文课内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分析人物形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3.联系生活的现实思考。

很多语文阅读中的现象,实际生活中也常常出现,这给学生和作者换位思考创造了条件,在语文阅读的舞台上体验共同的遭遇,并从中获得完善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动力。例如,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我们能感受到作者面临挫折时的无助和绝望,而现在的中学生也会面临很多生活中的不如意,有的甚至产生了心理上的障碍。因此,在阅读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联系自身的挫折,理解作者百折不挠的精神境界。

二、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

语文课内阅读仅仅只是阅读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课外阅读是阅读的重要补充,能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涉猎知识,可以说,课外阅读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将来走进社会、参与社会、感受生活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培养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的语文阅读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建立课外阅读小组。

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状态,按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小组的划分。例如,古代文学阅讀小组,学生既可以学习唐诗宋词,也可以交流各种古典名著;现代文学阅读小组,学生在现代小说、散文中,以现代人的观点去分析把握、体会人性的复杂;外国文学阅读小组,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在多种价值观下做出理性选择。例如,学生能在《简·爱》中体会灵魂的平等,在《老人与海》中把握人生的坚持。这样的阅读拓展形式,激活了各类经典的魅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大量的阅读,也会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心态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发挥笔记重要作用

鼓励学生记录阅读中的感悟,记录自己的课外阅读经历,把自己所思所感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教师在批阅时,应该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善恶,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整个初中三年,南京市语文课外指定阅读有12 本书,每个学期精读两本。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过笔记记录阅读过程,每周进行笔记晾晒,评选出优秀的笔记进行表扬。当学期快结束时,组织学生将笔记汇总,插入相关阅读的漫画,统一编排成年级图书在各班发放。这样不仅保留了阅读痕迹,也记录了阅读的真实感受,对推动课外阅读走进生活是有益的。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联系实际,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打开视野、拓展知识。例如《昆虫记》这部作品,非常适合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研究身边的昆虫,可以在校园里、社区中或者任何我们能看到昆虫的地方,观察、记录并能口头描述。种种方式既增加了学生的生活乐趣,又尊重了作者的写作初衷,让学生把对语文的体验融入生活,增强对语文和生活的热爱之情,直达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教师要以天地为学校,以万物为课程,为学生的阅读助力。

三、师生互动阅读生活化

教学相长自古以来是教学的至理名言。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理论中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重。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通心灵是其教育方法中很有特色的尝试,在阅读教学中同样重要。

1.师生的阅读修养。

作为语文教师,完善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是不变的宗旨。因为,有一种无形的教育手段就是教师的榜样影响,可以直击学生的内心。某中学的一节公开课《蝉》,教师各种设计,将课文内容讲述得很到位,可是当有个学生询问教师有没有看过《昆虫记》全书,以便与他探讨喜欢的昆虫时,教师却因为没有阅读而哑口无言。因此,语文教师也要在阅读品质、个人修养方面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能真实地履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诺言。推行语文阅读除了关注教师个人的影响外,还要让语文阅读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目光的聚焦点和参与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激发他们语文阅读的动力,达到教学所追求的最佳效果。

2.师生的阅读互动。

在中学语文阅读的实践中,教学相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师生共同参与各种活动,比如:确立专门的读书时间,制订共同的读书计划,共同品味经典,鼓励学生和自己坚持每天集中时间大量阅读,共同举行一次读书征文比赛,共同出一期黑板报,建立一本共同的“读书成长手册”(读书笔记等),共同举办一次读书知识竞赛,共同开展读书交流会,共同开展诗歌朗诵大赛等活动。教师应抓住契机,与学生互通读书心得。只有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相互监督,才能共同进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才是语文之源,生活化阅读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承担着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为了完善生活化阅读教学,语文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生活为主阵地,引领学生从生活走来,向课堂走去,开拓语文新天地,在希望和梦想中,阅读经典,丰盈人生,实现语文阅读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融合,从而提升能力。

猜你喜欢

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英语课外阅读不同阶段的方法与措施探究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策略
用阅读改变识字困难的误区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中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内阅读和作文教学一体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