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并举,“收”“放”结合
2020-09-22吴萍张雪
吴萍 张雪
摘要:课题实验校在中段小学语文习作素材和课程资源的提供中,紧紧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新”“实”并举,“收”“放”结合。具体表现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习作的素材关注热点、凸显个性、耳目一“新”,教师精心开发、搭建平台、做“实”课题,学生亲近自然、传承经典,活动中“放”飞自我、不落窠臼,最后落脚点“收”回到习作课程资源的积累上。课题组构建开放的、有活力的、与时俱进的“读写”课堂。丰富的课内外实践活动,系列化、层次化的主题活动既丰富了课题的内涵,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环境,增加了中段小学生的实践机会。
关键词:习作素材 创作开“放” 耳目一“新” 学以致用
省级课题组在中段小学语文习作素材和课程资源的提供中,紧紧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新”“实”并举,“收”“放”结合。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习作的素材关注热点、凸显个性、耳目一“新”,教师精心开发、搭建平台、做“实”课题,学生亲近自然、传承经典,活动中虽“放”飞自我、不落窠臼,落脚点“收”至习作课程资源的积累。
课题组不断探索,为发展中段小学生“读写结合”能力,除了课堂中的习作教学外,还注重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创新开展家校、社区一体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创设与习作相关的社团、“三点半”课程,利用家庭、社区多种资源,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一、基于网络 锻炼表达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电视、报纸、图书等多种渠道,累积起了一座素材的‘金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有着明显时代特征的新兴事物,成了人们议论的共同话题。微信功能强大,方便快捷,除了建立读书微信群、发布读书朋友圈,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中央台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开辟“读书分享”板块。中年级围绕“快乐读书吧”名著分享,祖国传统文化如节日的来历、二十四节气等,发布微型习作任务。期待着自己的文章被发布和分享,学生们信心大增,积极撰写文章,跃跃欲试。在表达系列中,教师要敢于创新,选择新的平台、新的手段、新的“互联网+”形式,开拓新的思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关注热点 构建支架
生活中,学生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手脚触碰等手段,在头脑中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素材和想法。寻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后,如何落实到“写”上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课题组相机让实验校的学生们,开展“哪道是你晒的‘菜”的活动。
“晒”出丰盛的延期寒假“创意作业”大餐:我爱我家“会”动手,当一回勤劳的小管家,帮助家人制作年夜饭,和爸爸妈妈一起扫尘除垢……
教师不失时机地附上写作指导:完成寒假“创意作业”大餐前,你做了哪些准备?在完成“创意作业”中,你觉得最困难的步骤是什么?你受到挫折了吗?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还可以拍摄一些完成“创意作业”时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写作时回忆细节。有了这些支架后,学生能够梳理完成过程,并在写作结束后,有目标地反思、修改。
扫黑除恶是2019年的热门话题,为此合肥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反恐一大队黑豹突击队来到课题校,开展“特警进校园,平安伴成长”安全教育活动。这次难得的活动自然受到学生热烈欢迎,特警队员展示的“格斗”“擒拿”等警务技能让学生们啧啧称赞。
课题组教师活动前预设活动场面,为了让学生们写好活动瞬间,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活动前将一些基本“技术”名词推送给学生,如点、抠、锁、缠、托……“特警叔叔们会用怎样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有效避险?”“老师、同学们看到精彩的‘格斗‘擒拿表演是什么样的神态、表情?”“对自己关心的安全问题,你有了哪些了解?”……活动前给学生搭建这些“问题”支架,引导学生选择、整理和使用素材,何愁其写不好活动?
三、亲近自然 学以致用
要使学生有话说、有感兴趣的见闻写,就要给学生创造密切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使其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积累相應的素材,以便在日后的习作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实验校的学生们通过“研学游”亲近自然,走进国家高新技术农业园参观。在果园认识果树品种,了解果树生长特性;在茶园了解采茶要领;在农业园标本室参观千种蝴蝶、昆虫的标本,边参观边记录。回校后,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自然环境资源进行习作训练。
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自然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目前,实验校除了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广玉兰、石榴树、四季青、紫藤等绿植外,还结合综合实践课的劳动教育,专为学生留出了自然实验基地——“种植乐园”,让学生观察不同蔬菜在不同季节的开花情况,给生菜苗们乔迁“新居”(移栽)……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不点自通地、发自内心地想要进行习作表达,分享自己的观察、劳动感受。中年级的学生还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蔬菜的生长周期,写出循环观察日记。
四、自我展示 凸显个性
大队部“竞聘演讲”上岗,图书室、阅览室、科学实验室“小管理员”招募……学生积极准备演讲稿,自我展示,在体验“大队委”“小管理员”岗位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创作的素材,创作出了《科学实验室的秘密》《这件事我该怎么办?》等优秀习作。实验校还就地取材,在举办“2020新年班级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时,要求学生撰写对应的讲解稿。当校领导,德育处、大队部干部及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审团到达场地时,“小讲解员”为来宾引路,介绍班级创意中如何发扬传统文化、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创新科技……这样,应用文的写作就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训练。
2019年10月9日“地博蓝马甲,携手校园行”科普主题活动中,实验校组织东七社区的蓝马甲小志愿者,展开了一场“探索之旅”。小志愿者把在社区科普活动中的经历以及在展馆中学习到的知识,凝聚成《科学让我们相约金色的秋天》的习作。“作家进校园”活动中,汤素兰老师把《笨狼的故事》等著作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同学们,传授写作技巧提升与想象力培养的小窍门后,与小书迷们互动交流并亲切合影,激发了学生们创作想象故事的兴趣。
课题组构建开放的、有活力的、与时俱进的“读写”课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环境,增加了中段小学生实践机会。
五、传承文化 结合节日
课题校所在的瑶海区为2019年合肥市“三点半”课程实验区,丰富的社团活动、三点半课程,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开展的。“非遗课程”有特色显著的剪纸、灯谜、“竹笛”,以及逢节假日开展的特色活动如“写春联”“做花灯”“年俗知识我来念”等。同时,手脑结合的“生活小百科”课堂,纸盘画、毛线画,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课——水果拼盘、包饺子等,又给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传统国学及民俗文化渗透在课题的方方面面,教师致力于开发与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如在2019年第35个教师节“礼善礼美之尊师礼”庆典上,师生齐聚操场,穿汉服、正衣冠、行拜师礼、授新书,高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言。又如,民俗工艺品的制作往往需要多个复杂的步骤,如泥塑、中医药草识别,学生体验到新奇,自然有话要写。
结合节日文化传承经典,为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课题组依次在各试点校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积极性更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因此而更好。
六、家校共育 真情流露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活教材”。中年级的学生对于社会上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
一本书就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桥梁,亲子同读一本书,之后谈谈各自的想法和感受,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心灵上的互相了解。
在疫情暴发之前,与父母假期一起出门看到的新鲜事,新结交的同学、朋友,新学的本领,感兴趣的见闻,都是最“接地气”的习作素材。学生要意识到,平凡的一件小事也可以成为习作练习的资源。
生日、节日一直是习作中最受欢迎的内容,如母亲节、父亲节、护眼节、爱牙节等,所以极易寻找到与此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在母亲节、父亲节等期间,学生可以用制作小礼物、唱歌、表演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送上自己的节日祝福。这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和感悟,就更容易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
七、聯合社区,拓宽挖掘
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参与到小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提高行动中来,实验校组织学生们分别参加街道的“说好普通话、做文明小公民”“爱心天使暖夕阳”“为孤寡老人送关怀”“进社区送春联”活动。学生有了地铁站“环保宣传员”、敬老院“读报员”等丰富多彩的岗位体验后,自然会实现更多习作素材的积累。
课题组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材,发现、整合和利用家庭及社区资源,开发系列化、层次化,以激发学生“创作兴趣”为目的的主题活动,形成了教育合力。这既丰富了课题的内涵,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机会,新颖有趣。课题实验结果表明,立足学生实际生活,创造真实情境,体验在做中学的快乐,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孙莉.读得实实在在 写得真真切切——对小学读写结合训练的思考[J].新课程(上),2018(12).
[2]张大薇.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8(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