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促学 读出兴致

2020-09-22阮大鹏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14期
关键词:古文教学学习兴趣

阮大鹏

摘要:小古文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难点,教师应避免字词串讲、语法讲解等误区,防止学生失去古文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读”的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熟读成诵,读出语感,以读促学,使学生掌握古文学习方法,提升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古文教学 朗读策略 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国古代文化灿烂丰富,而学习古代文化就必须要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文知识。本文以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认识小古文

小古文指篇幅较短小的文言文,小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大多是小古文。“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很多传承下来的经典书籍都是用文言写的。随着时代变换,文言与现代汉语有了很大的差别,让人很难读懂。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小古文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篇幅短小。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篇幅短、内容浅的小古文,如《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都只有几十个字,而且内容简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二是字义难懂。无论是字义还是语法结构,小古文都保持了古风古貌,与现代口语差别大。这对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是含义深刻。小古文虽篇幅短小、语言简练,但其内容丰富,含义深刻。

二、小古文的教学误区

小古文教学中稍不留心就会出现下面这些误区。

(一)过度重视字词的理解

小古文与白话文在字词的用法上有很大差异,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偏重字词的理解,甚至让学生逐字解释,以求达到全面掌握文本的目的。这样往往忽略了对文本整体的把握,可以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且单调的字词理解,会大大降低学生对小古文的兴趣,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过度重视语法讲解

很多老师特别喜欢讲语法,好像不讲语法就不能显示出自己的水平。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法就像一把枷锁,锁住了他们对小古文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偏好串讲,忽视自学

很多老师都有这个习惯:教学时生怕学生听不懂,一讲到底,逐字逐句。乍一看好像该讲的知识都讲了,但其实学生就像个机器在被动地运转,缺乏主动性,学习能力难以获得提高。

三、“读”是小古文教学的关键

世界上所有民族的语言都是用来说的,小古文作为一种语言也不例外。吕思勉先生认为“欲通一种文字,舍多听多说外,决无他法”,由此可见“读”对于小古文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该如何运用“读”的策略呢?

(一)了解读的不同水平层次

教师对于学生读的水平应有要求,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精准教学。

第一级: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二级:读出韵律,读出语调。

第三级:读出内涵,读出情感。

第一层级比较容易,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第二层级可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因为小古文的字词句组成方式和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现代的白话文差别巨大,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第三层级尤为困难,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将无声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必须在理解小古文的内涵后才能实现。

(二)教师范读不可缺

学生接触小古文时间短,要读准小古文的节奏、停顿、重音、语调都很难,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师有韵律的朗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会让学生喜欢上古文诵读,更愿意去感悟小古文的魅力,产生诵读欲望。教师不仅要自己范读好,还应指导学生听好,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引导学生注意感受老师朗读时的节奏、停顿、重音、语调。在教师示范的引领下,学生就会很快掌握古文的韵律,掌握诵读古文的方法。

另外,教师的范读次数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逐渐减少。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多带着他们读,语速放慢;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可适当减少范读次数,但范读仍是必不可缺。

(三)自读自悟,读出文意

小古文教学中自读必不可少,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把语句读顺读通,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不懂的词语、不认识的字,同时初步感悟古文的内容。这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锻炼阅读能力。

(四)匠心巧读,读出韵味

朗读时应采取多种方式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诵读的快乐,引发学生的兴趣。除了常见的指名读、齐读外,还可以采取师生对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爱上诵读。

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少年中国说》时进行了这样独具匠心的师生对读设计。

师:少年智

生:则国智。

师:少年富

生:则国富。

师:少年强

生:则国强。

…………

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通过配乐伴奏、对读的巧妙方法,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了学生心中的情感,读起来越发气势磅礴。学生们沉浸在朗读的快乐中,不自觉地爱上了朗读。

(五)反复诵读,读出语感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方式。“比较直接地、迅速地领悟文字内涵的能力”就是语感。语感好的人在阅读时能快速地抓住文字的含义、情感,体会言外之意。比如读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时,语感好的人就能迅速想象到风疾雪重压白草的场景,体会到苍茫肃杀的意境。

学生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象场景,边读边体会文意,会对字词句产生自己的独特领悟,有助于在以后的文字阅读中更敏锐地捕捉其中真意。

(六)熟读成诵

背诵是传统的学习好方法,也是学好小古文的必要途径。背诵可以加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词意的推测能力,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深。背得多了,文章的含义、文章的结构、遣词造句的方法都会潜移默化地变成学生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记得就多,自然能够提高写作能力。

小古文学习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提升学生古文阅读语感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避免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语法练习,抓住“讀”这一关键策略,让学生读出快乐,读出方法,读出文章内涵,读出古文学习新高度。

引文:

[1]《语文课程标准》[M]. 教育部编. 教育部2011版

[2]《古代汉语》[M]. 王力. 中华书局,1999版

[3]《语文(四年级上册)》[M]. 温儒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版

[4][5]《全唐诗(上)》[M].彭定求 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

参考文献:

[1]池旭英.朗读:一种能力,一门学问[J].语文教学通讯,2016(14).

[2]吴强强.激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添加剂”[J].甘肃教育,2016(16).

[3]赵文洁.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实施诵读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7(4).

[4]赖倍雄.走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7(7).

猜你喜欢

古文教学学习兴趣
小虚词大学问重夯实促品味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几点方法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古文教学中应该如何使用留白法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的教学策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