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志智双扶”在脱贫攻坚中作用的路径探索
2020-09-22程静
摘 要: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需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扶贫困户之“志”与“智”,实现“志智双扶”,发挥贫困户在脱贫攻坚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本文着重从脱贫攻坚中“志智双扶”存在的问题、“志智双扶”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志智双扶”在脱贫攻坚中作用的路径探索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收官之年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志智双扶;脱贫攻坚;路径探索;主观能动性;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021-02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时间紧任务重。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毅力和坚持,越到最后时期,就越需要打一场硬仗。再加上疫情的影响,让脱贫攻坚的任务更为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必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1]因此,在打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必须抓“根本”。脱贫攻坚要抓的“根本”是:探究影响脱贫攻坚工作进程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统筹把握,探知影响脱贫攻坚工作进程的主要原因:贫困户之“志”尚未真正树立,贫困户之“智”尚未被真正启发。导致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因此,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必须充分发挥“志智双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
一、脱贫攻坚中“志智双扶”存在的问题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国家深刻认识到了“志智双扶”的重要性,并将“志智双扶”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工作之一。“坚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2]脱贫攻坚工作中,“志智双扶”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依然存在问题。
就“扶志”而言,体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需树立贫困户战胜贫困的勇气与信心。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贫困吓倒,畏惧不前。面对多年贫困现实,贫困户要有摆脱贫困的意识、摆脱贫困的决心和吃苦耐劳、勤劳肯干的行为。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实施各种帮扶政策,经济上生活上给予贫困户帮助。如,教育补助、医疗补助、提供免息小额贷款、给予产业分红等,这些政策都是为了“扶”贫困户脱贫。有些贫困户抓住机遇、利用国家政策的帮扶,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脱贫,甚至走上富裕之路。但也有些贫困户无特殊致贫原因,却仍处在贫困境地。这些贫困户把国家的扶贫政策当成了生活的主要来源,不思进取,形成了“等、靠、要”思想。
就“扶智”而言,“扶智即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提高文化程度、生产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使之懂技术、讲方法,为精准扶贫提供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先锋队伍,实现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3]。“扶智”主要是帮助贫困户多学知识与技能,提升见识,扩大视野,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具体而言便是:面对长期的贫困处境,不仅有敢于面对贫困、战胜贫困的勇气和信心,又要有战胜贫困的能力,以及应对紧急突发事情的能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免费给贫困户提供各种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就是为了丰富贫困户的知识与技能等,给予贫困户更多谋生手段。有些贫困户积极学习,掌握技能,拓宽视野,提升见识,实现脱贫致富。有些贫困户则深受乡村保守观念的影响,思想僵化,不愿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虽有心脱贫,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依然徘徊于贫困之中。
二、“志智双扶”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志”作为贫困户的一种精神状态,为贫困户脱贫提供精神支持。“智”作为贫困户的知识、技能、智力等储备,为贫困户脱贫提供能力保证。“志智双扶”保障贫困户顺利脱贫、规避返贫风险。重视“志智双扶”,注重“志”“智”的作用发挥,既可以保证贫困户脱贫,又可以使贫困户致富奔小康。反之,如果对“志智双扶”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志”“智”双结合作用,将会严重影响到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甚至可能出现依赖国家帮扶政策脱贫的部分贫困户返贫。因此,2020年成功实现脱贫,需要充分发挥“志智双扶”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小而言之,“志智双扶”可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解决最难啃的“硬骨头”;大而言之,“志智双扶”可以让脱贫户致富奔小康,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
就“扶志”对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而言,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中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4]。“贫困思想”“贫困意识”等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难解决。归根结底,打赢脱贫攻坚战主要还是依靠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帮扶政策对贫困户脱贫是外部客观刺激,能否真正脱贫还是取决于贫困户内在主观因素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事物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起作用。贫困户自身如果没有树立脱贫的思想意识,即使国家政策给予再多帮助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贫困问题。政策帮扶只能在特定时期内从外部为贫困户提供帮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決贫困户“志”之贫,脱贫必须依靠贫困户自身。
就“扶智”对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而言,精神上的贫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智慧上的贫困,在于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不足。扶“智”对贫困户的脱贫至关重要。从认知水平而言,“智”可以让贫困户有正确的三观,懂得所有的获得都要付出,懂得幸福要靠自身努力、勤劳获得,懂得脱贫需要自身努力;从技能水平而言,“智”可以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技术既可以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又可以成为贫困户脱贫的手段;从素质方面而言,“智”可以从见识、视野、素养等方面全面提升贫困户素质,能够成为贫困户主动脱贫致富的动力,同时也为贫困户教育后代提供智力支持,从根源解决后代贫困问题。
三、发挥“志智双扶”作用的路径探索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志智双扶”在脱贫攻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扶志”可以充分调动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贫困户战胜贫困的斗志,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想脱贫;“扶智”注重对贫困户知识、技能等培训,武装贫困户头脑,为他们战胜贫困提供智力支持和战胜贫困的坚强后盾。现采取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提出以下充分发挥“志智双扶”在脱贫攻坚中作用的路径。
(一)扶贫困户之“志”,树立脱贫“志愿”和“志气”
脱贫攻坚工作之难点在于精神脱贫,需扶贫困户之“志”。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扶贫困户之“志愿”、扶贫困户之“志气”。扶贫困户之“志愿”,就要让贫困户树立脱贫愿景,对脱贫以后的生活充满向往。为贫困户宣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相关知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现在的发展、未来的蓝图,让他们对脱贫后的美好生活充满向往,激发贫困户想要脱贫的愿望,从内心深处渴望脱贫。只有贫困户自身渴望摆脱贫困,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真正激发,脱贫攻坚工作事半功倍。扶贫困户之“志气”,就要坚定贫困户能够脱贫的“志气”,也即让贫困户坚定能够脱贫的信心。受长期贫困现状的影响,贫困户从内心深处对贫困畏惧,缺乏战胜贫困的信心,以至于他们从心理上就否定了自身能够脱贫的事实。扶贫困户之“志气”就是让贫困户内心脱贫志向坚定,确信通过国家的帮扶和自身的努力,能够成功脱贫。即使在脱贫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挫折,贫困户也不会畏惧。“扶志”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二)扶贫困户之“智”,夯实知识基础与专业技能
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知识作为支撑,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困户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与贫困户在“智”方面的欠缺有着密切的关系。扶贫困户之“智”,教育贫困户善于运用“智”摆脱贫困,注重对后代“智”的培养。对贫困户的知识培训,既可以让贫困户更好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为贫困户的后续发展和教育下一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贫困户而言,掌握一种专业技能,不仅可以成为谋生的手段,又可以成为其成功脱贫的有力杠杆。纵观脱贫攻坚工作,有些贫困户能够早早脱贫甚至成为致富能手,他们大多数依赖于“智”。有的贫困户因为自身知识水平高,思维灵活,能够寻找到一线商机,从而脱贫致富;有的贫困户因为自身有一技之长,凭借其他贫困户没有的技能,谋得更多的机会,最后脱贫致富。与此同时,贫困户知识、技能等“智”的提升,让他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破除迷信思想,远离愚昧,相信科学,行为做事方向准确、判断精准,脱贫过程中更得心应手,也为致富奠定了基础。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需要切实扶贫困户之“智”,确保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志智双扶”发展乡村经济和文化
“志智双扶”不仅要解决贫困户的脱贫之“志”和“智”,同时要建立致富机制,保障脱贫攻坚成果转化,并涵养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充分利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方式,以合作组织联动、龙头企业带动等引导贫困户采取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增加贫困户收益渠道。同时,“志智双扶”需要涵养优秀乡村文化,以文化润人,保障经济发展成果。树立具有“正能量”民风,涵养优秀乡村文化。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抵制封建迷信,崇尚科学,倡导新民风。如,选树脱贫致富的典型,以典型人物为引领。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肯干、与时俱进、脱贫致富的新民风,破除“好吃懒做”“安于现状”的旧民风。营造一种人人争先脱贫、人人致富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黄俊毅.脱贫攻坚再加把劲[N].经济日报,2020-03-04.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62-163.
[3]张蓓.以扶志、扶智推進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实践路径[J].改革,2017(12):41-44.
[4]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4:3-8.
收稿日期:2020-03-16
基金项目:2019年度濮阳市社科重点调研课题《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研究——以范县为例》
作者简介:程静(1987-),女,河南滑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