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研究

2020-09-22王潇

学理论·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王潇

摘 要: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契机传入中国,在五四时期得以广泛传播与本土性演化。一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了条件,而且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坚强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在五四运的传播互动中,马克思主义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理论与实践中开启新的发展历程,致力于解决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为脉络,探究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揭示五四运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传承五四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3-0026-03

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简而言之,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演进,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了五四时期,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段历史注定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伟大历程中熠熠生辉。

五四运动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转变学习视角,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的救国方向。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西学东渐”到“以俄为师”的转变,早期的西学东渐只是单纯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文化等,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向西方学习具有了救亡的色彩。面对中国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都进行了顽强的抗争,积极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无论是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追求绝对平均主义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或是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展开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提倡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的维新变法,以及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提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统而言之都是把实现中国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的方式定义为西方学习,除此再无他法。然而,这些探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并没有解决向西方这个‘老师学习而又反挨其打”的悲惨局面,伴随巴黎和会的召开这种质疑达到顶峰。总之,西学东渐的道路便走到了尽头。

不禁发问,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救治中国的道路又在哪里?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是推动中国由“西学东渐”向“以俄为师”转变,为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新路。自1915年开始陈独秀就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冲破封建思想之禁锢,使广大青年尤其是广大知识分子获得了思想上的解放,使得中国文化、思想和学术领域思潮涌动,百家争鸣,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障碍,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思潮浩浩荡荡,先进知识分子纷纷置身于洪流之中,1918年毛泽东同志主编《湘江评论》时,“已经开始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并以此观察社会历史”。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等早期马克思主義者纷纷也发表观点,此时,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的大地广泛传播开来。

五四时期,中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资本主义道路破灭,急于寻找新的救国方案。正是基于这种救国诉求,中国人民开始把眼光再次转向了国际社会,转向了社会主义,转向了苏联,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最新的选择,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民所选择的内在需求。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前提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认可,找到了他并认可他能够作为中国社会改造的理论指导,五四运动正是提供了传播的契机。

五四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前沿阵地,并涌现出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理解。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五四这一时间节点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高潮时期,五四运动更是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前沿阵地,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使得传播进入了新的阶段。例如创办和编辑关于无产阶级的报纸杂志,发表和翻译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与著作以及开办工人补习学校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李大钊等人为推动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初,马克思主义仅仅是诸多文化思潮中的一种,凭借强有力的优势而广为传播,“五四”后,即十月革命传入马克思主义之后,虽然仍是“新”“旧”之争,其“新”显而易见,然“旧”则百说杂陈。

五四时期在思想理论界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三次论战,通过双方鞭辟入里、深入浅出的辩论,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阐释,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首先是胡适与李大钊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大谈实用主义,提倡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对此,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以此辩驳,他认为“问题”和“主义”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我们社会主义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他提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与主义”的辩论不仅直指中国的核心问题,聚焦于如何对待中国问题与外来主义的关系,究竟是选择“点滴改良”还是直接进行“根本解决”,极具尖锐性。其次,这场争论延伸出深层次的问题,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促使一批知识分子由实用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投身社会革命,这也为后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立提供了领导干部基础。其次是研究系分子反社会主义的争论。在梁启超看来,中国未来的发展希望是发展资本主义,大兴实业,而不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的成立。陈独秀、李达、蔡和森、李大钊等在《新青年》杂志上对此做出回应。李季也指出,现时中国“就和一个人得了许多小病一样,而社会主义就是医治这种病的圣药”,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重要性。而第三次争论则是马克思主义者与黄凌霜、区声白等无政府主义者的争论。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一窍不通,他们只能浅薄地抓住废除私有财产这一条向马克思主义进攻,黄凌霜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批评》中抽象地反对一切国家,攻击无产阶级专政,肆意批驳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此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犀利的反驳,指出不可抽象地反对一切强权“我们应该要问:强权何以可恶?”“在效能方面,正赖有国家最高权力所制定统一的法律,以为各个人各团体各地方契约底标准及监督,才可以维持各种契约底功能”,也就是说自由是受制约的,只有社会有了自由,才会有个人的自由。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无疑使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使命与任务,在理论上也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斗争学说。

通过这几次思想论战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得广大知识分子更深入更正确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优越性的认识,散发着无限的吸引力。人的自由是受到限制与制约的,社会自由是个人享有自由的前提。理论的传播,不仅使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提高了思想觉悟与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得马克思主义者明确了斗争的方向与目标。更重要的是,此时中国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合乎国情的思考,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总而言之,五四时期中国人民从马克思主义中发现了拯救中国的新前途,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并进一步诞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的领导主体。

列宁于1912年就曾预言道中国无产阶级将日益成长起来。事实证明了列宁的预言,到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已达二百万左右。在五四运动时期起,这两百万工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要求罢免卖国贼,取消二十一条,释放被捕学生等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发挥了巨大的能量。与此相反,在辛亥革命前后,把中国的希望寄托于英雄政治和贤人政治的实施,这在先进人士中是普遍流行的一种观念。而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早已认识到现今的时代是“群众的时代”,对中国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必须立足于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明确了中国社会改造的根本力量。他还指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运动相结合的重要性,这都是与当时的主流观点相悖的,极具冲击性。在其倡导下,广大知识分子走到工人中去,到田间地头,到工作车间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不仅使得革命知识分子深入群众,了解工农的需求,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将自己锻炼成坚强的革命先锋战士,而且使得广大工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提高了阶级觉悟,使工人运动发展到了新阶段,由自发走向了自为。

工人阶级在五四时期的上海三罢斗争中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并在运动中起了决定作用。但是,也必须指出,这时在工人中仍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统一组织,当时出现的一些所谓工界团体,如中华协会、中华工会、中华工党、中华工界联合会,等等,不仅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而且在工人中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当然,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很久。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影响范围与深度的扩张,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就迫切地需要两者统一起来,发挥更大的效力。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更是适应了五四时期工人要求解放与进步的愿望,能够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革命斗争中,实现无产阶级大联合。张闻天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运用与借鉴,提出了中国革命迫切需要建立革命政党的观点,“我们实行社会主义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我老实说了罢,就是由我上边所说过地从旧制度之下解放出来,觉醒转来并且有同样改造的目的的(即实行社会主义的目的)个人团结成死党。”所谓死党,张闻天接着解释就是具有完整的党纲、组织和严密纪律的革命政党。无独有偶,李大钊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党学说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我们现在还要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即是社会主义团体”,在他看来,中国要想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在坚强的领导核心的领导下广泛开展工农运动,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建党理论适应了工农运动继续深入发展的需要,推动工农运动更具凝聚力与战斗力。由此,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要求被摆在了首位,迫在眉睫。

在这种需求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确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党,是一个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与中国以往其他政党不同,他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问题,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坚持用革命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从而与崇拜资产階级民主制度、主张走议会道路的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划清了原则界限。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成果。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理论基础;一战背景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无产阶级的发展与壮大,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中国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要条件。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五四运动加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理解,具有了初步的“中国化”思想并由此开启了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开始。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黄宏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具体而鲜明的,他必须通过民族化的形式来实现,显现出强烈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无疑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与归宿,即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自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洪流之中,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1921年3月20日,李大钊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一文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指出:“要问中国今日是否已具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须先问世界今日是否已具实现社会主义的倾向经济条件,因为中国的经济情形,实不能超出于世界经济势力之外……在这种势力之下,要想存立,适应这共同生活,恐非取兼程并力社会共营的组织不能有成。所以今日在中国想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表明李大钊对马克思经济学说是一边介绍,一边应用,科学设想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这显然是针对中国的现实需要做出的。马克思经济学说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从生产关系角度指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这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经济发展方向,也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指引。1924年5月,李大钊在《这一周》一文中指出:“应该细细研考马克斯的唯物史观,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详细一点说,就是依马克斯的唯物史观以研究怎样成了中国今日政治经济的情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民族独立的运动,把中国从列强压迫下救济出来。”李大钊还利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的国情和民族差异,分析了以“农业立国”的中国的几个突出特点,进一步指出“我们应该研究如何使世界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机关同中国劳工发生关系”。对唯物史观的中国化研究就为中国人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与革命前途,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事实上,在五四运动之前,人们更多注重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但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主义不断在中国大地传播。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与了解,人们从中找到了解救中国的道路,发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的需要是紧密契合的,由此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进而为中国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1-462.

[2]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367.

[3]金冲及.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9.

[4]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1、277.

[5]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7,149.

[6]黄宏,张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

[7]张宝明,王中江.回眸《新青年》(社会思潮卷)[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7:102-106.

[8]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04.

[9]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428.

[10]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1]覃采萍.张闻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2]张世飞.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3]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