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巴布剂腹部穴位贴敷对中重度肝硬化腹水疗效及肠通透性影响研究*

2020-09-22杨丹红谢远军王维萍黄益澄潘红英刘明晨张望刚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巴布通透性腹水

杨丹红 谢远军 张 强 王维萍 黄益澄 潘红英 刘明晨 张望刚

1 浙江省人民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4

2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3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 芜湖 241001

4 蚌埠医学院研究生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5 浙江医院 浙江 杭州310007

肝硬化腹水患者存在肠通透性增加、毒素及细菌移位,可诱发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笔者通过制备中药巴布剂腹部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肝硬化中重度腹水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肠通透性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9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住院病例。年龄18~80岁,按照知情同意原则及先后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中,男44例,女11例;年龄35~80岁,平均56.02±11.37岁;病因:乙肝25例,酒精性11例,乙肝合并酒精性10例,自身免疫性5例,隐匿性4例。对照组54例中,男42例,女12例;年龄35~80岁,平均55.86±10.32岁;病因:乙肝26例,酒精性9例,乙肝合并酒精性10例,自身免疫性4例,隐匿性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相关标准:诊断标准:肝硬化腹水诊断均符合《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1]及《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腹水程度参照《现代中医肝脏病学》[3]。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符合西医肝硬化腹水及中医鼓胀诊断标准;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知情同意。本研究项目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两组均为中、重度腹水患者。排除标准:①心源性、癌性、肾源性、结核性腹水;②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及合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③年龄在18岁以下或8O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依从性差。脱落标准:腹水尚存、未完成全程观察、自行退出试验者,为脱落病例。疗程未满,但腹水消失而提前结束治疗,不视为脱落病例。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限钠、护肝、利尿、人血白蛋白及输血浆,出现自发性腹膜炎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巴布剂腹部穴位贴敷。中药组成:芒硝、牵牛子、厚朴、干姜、制半夏、肉桂,比例为1.5∶3∶2∶1.5∶1∶1。巴布剂制备:中药送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药剂处行巴布剂制备工艺中药提取浓缩浸膏,加入甘油、聚乙二醇等干燥制成巴布剂。穴位贴敷:腹部穴位选神阙、中脘、两侧天枢、气海等穴,穴位常规消毒,药泥调和成2cm×2cm×0.2cm药贴,贴敷穴位上,输液贴固定。24h更换1次。两组均治疗4周为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程度。

1.4 疗效观察指标:①综合疗效评定标准根据《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4]。②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体质量、尿量、腹围及腹部B超观察腹水。③肠通透性检测: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D-乳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试剂盒均购自Abcam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5 安全性指标:观察用药后患者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腹部皮肤有无红肿、疹痒、灼热、皮疹、水泡等。

1.6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的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6例脱落,脱落率10.91%;对照组7例脱落,脱落率12.96%。两组脱落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缓解7例,显效26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88%;对照组临床缓解3例,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腹围及24h尿量差值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腹围及24h尿量差值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腹围及24h尿量差值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体质量(kg)6.39±1.68*3.45±1.20例数49 47腹围(cm)10.09±4.95**5.34±2.73 24h尿量(ml)825.45±315.73*419.54±221.33

2.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及白蛋白(ALB)水平均比治疗前改善(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49例)对照组(47例)ALB(g/L)25.89±6.09 31.81±5.78#26.03±5.89 32.03±6.13#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ALT(U/L)48.68±29.61 34.61±10.09#46.60±27.42 28.15±9.11#AST(U/L)98.95±34.31 41.28±22.69#91.56±35.20 38.56±19.61#TB(mmol/L)49.17±25.72 33.87±13.46#51.00±26.32 34.67±12.03#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D-乳酸、I-FABP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D-乳酸、I-FABP水平均下降(P<0.05),治疗组D-乳酸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D-乳酸、I-FABP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D-乳酸、I-FABP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I-FABP(ng/ml)2.63±1.41 1.19±0.70#2.44±1.09 1.69±0.81#组别 例数治疗组49对照组47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D-乳酸(nmol/ml)104.49±49.59 43.34±22.50#*108.94±46.49 97.11±31.47#

2.5 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局部皮肤瘙痒和红疹等过敏现象,治疗结束后消失,未影响治疗过程。未发现其他明显毒副反应。

3 讨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因门脉高压、肠屏障功能失调,腹水容易反复,治疗棘手。常规治疗对部分患者不再敏感,出现顽固性腹水。中医药“内病外治”法治疗肝硬化腹水具有特色优势[5]。本研究治疗组49例使用中药巴布剂腹部穴位贴敷治疗4周,结果显示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使用护肝退黄药物、补充白蛋白、血浆等有关。血清D-乳酸、I-FABP水平变化可评价肠通透性变化[6]。D-乳酸是肠道多种细菌发酵、裂解而形成的代谢终产物。IFABP是从肠道分离出的特异性表达于肠道的脂肪酸结合蛋白,是肠上皮细胞受损直接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D-乳酸、I-FABP水平均下降,治疗组D-乳酸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药腹部穴位贴敷有改善肠通透性效果。

肝硬化腹水在中医学属于“鼓胀”范畴,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鼓胀病机可归纳为早期以肝失疏泄为主,中期伴发脾失健运,后期为肾失气化。气滞、血瘀、水停是形成鼓胀的基本病理。本研究选取腹部多个腧穴为主。中脘穴健脾和胃、理气和中;神阙穴补脾益肾、大补元气;气海利下焦,补元气,行气散滞;天枢穴升降全身气机。腹部诸要穴与各中药相配合,方中牵牛子泻水通便,消痰涤饮;厚朴燥湿下气除胀满;干姜温中散寒,燥湿化痰;制半夏消痞散结,燥湿化痰;肉桂散寒止痛,补火助阳,暖脾胃,通血脉。药物通过穴位渗透起综合作用,有利水、温阳、理气、化湿效果,能够增加患者尿量、缓解腹胀症状及改善肠通透性。

中药巴布剂基质水分含量可达40%~70%,与水溶性、脂溶性药物相溶性较好,可使皮肤角质层细胞水化膨胀,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巴布剂使用舒适、皮肤刺激性小、耐汗、无刺激,使用中副反应少[7]。每天换药1次,应用经济方便。中药巴布剂腹部穴位贴敷不失为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一种简便、有效、副作用少的辅助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猜你喜欢

巴布通透性腹水
肉鸡腹水咋防治
甲基苯丙胺对大鼠心脏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初探
一例黄颡鱼腹水病的处理案例
复方青风藤巴布剂基质处方的优化
红景天苷对氯气暴露致急性肺损伤肺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
猪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基因siRNA载体构建及干扰效果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温经止痛巴布剂对痛经模型小鼠的影响
泽芪汤联合腹水超滤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43例
挥发油包合对温脐巴布剂质量的影响